做父母是件甜蜜的事
——與孩子溝通的要點
還記得以查爾斯·舒爾茨的《花生》(Peanuts)漫畫為藍本的卡通片嗎?片中父母的畫外音用“哇嗚哇嗚”來呈現(xiàn),這是常見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有問題的溝通狀況:父母說父母的,孩子做孩子的。
在現(xiàn)實中,你的孩子可能常常把你的話當(dāng)成是“哇嗚哇嗚”來聽。你說“該吃飯了”,他當(dāng)“哇嗚哇嗚”聽著,沒有任何行動;你建議說“我們來收拾玩具吧”,他也當(dāng)“哇嗚哇嗚”聽著,動都不動一下;甚至經(jīng)常跟你頂嘴、發(fā)脾氣,是不是感覺很糟糕?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xué)校,你給予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情況如何,將直接影響他的成長、發(fā)展、自我塑造和行為方式。為了你和孩子的交流不僅僅是“哇嗚哇嗚”,你得認(rèn)真思考,努力改進,明白這一點會讓你重視交流的重要性。
關(guān)于交流
除了給予孩子愛、食物和身體接觸,和孩子交流也是你養(yǎng)育孩子的方式之一。孩子的大腦需要各種各樣的刺激才能完全地發(fā)育,交流溝通就是刺激的方式之一。大量研究證實,那些和大人缺乏交流的孩子,在日后發(fā)展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那些總是被鼓勵表達他們的觀點和思想的孩子在家庭、學(xué)校和社會中則會表現(xiàn)良好。
和孩子交流不僅能促進他們的學(xué)習(xí)和成長,也能給你打開一個進入他們內(nèi)心的窗口,你會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了解他們的感受。經(jīng)常和孩子交流,而不是動不動就對孩子發(fā)號施令,才會不斷改善和加強你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
但是說話僅僅是和孩子交流的四種方式之一。
四種交流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最明顯的,即口頭交流,這種方式包含幾個要素:你的措辭,你的語音語調(diào),以及你嗓音的高低。
第二種是你的肢體語言,包括你和交流對象的身體接觸,你的姿勢、面部表情、觸覺,以及交流時的環(huán)境。
第三種是溝通中經(jīng)常被忽視的傾聽。任何溝通都至少有兩方參與者,當(dāng)一方表達觀點時,另一方就是傾聽者。你在傾聽孩子說話時的態(tài)度會對你們的溝通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
最后一種是以身作則,這種方式應(yīng)該是所有溝通方式中最有力度的一種。
口頭交流
不同于你和別人的關(guān)系,你和孩子之間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從孩子一出生就存在了,無須刻意建立。孩子一出生,你和孩子之間就會有這樣那樣的交流,孩子哭了,你抱他撫摸他;餓了,你喂他;你和孩子輕聲說話,你給孩子唱兒歌講故事……你隨時都在孩子身邊滿足他的一切需求,孩子對你的信任和依戀也日漸增強,這也是你和孩子交流的開端。
而這種最初的交流,有一部分是口頭交流。孩子很小,你們之間的口頭交流還是單向的,孩子只能聽和感受,只能給你一些表情和肢體回應(yīng),比如微笑和手舞足蹈。但不要小看口頭交流的力量,它對于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起著積極的作用。而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你們的語言互動越來越多,你會發(fā)現(xiàn),和孩子交流越多,孩子更信任和依賴你,也更快樂。
研究顯示,那些在學(xué)校表現(xiàn)良好、有著積極健康社交生活的正直青少年,通常在提到他們和父母的關(guān)系時,能表現(xiàn)出比同齡人和父母的關(guān)系更好更親近,可想而知他們在家中和父母的交流一定比較多。
這樣和孩子保持暢通的口頭交流
你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和孩子進行溝通,來提高口頭交流的效率,加強你和孩子間的聯(lián)系。當(dāng)然,沒有人能夠隨時遵循所有注意事項,但是執(zhí)行一兩條便會產(chǎn)生明顯的效果。
1. 注意距離和姿勢。
保持什么樣的身體距離得根據(jù)各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小一些的孩子喜歡親近他們的父母,父母可以摟著孩子說話;對于大一些的孩子則需要保持一點兒距離,他們開始在乎“個人空間”了。
你的姿勢也很重要。我以前經(jīng)常給教師作培訓(xùn),讓一個老師站在椅子上而讓另一個坐在地板上,然后讓他倆說話,體驗過后他們開始明白小孩子在巨大的成人世界里是什么感受:永遠都是抬頭仰望高高在上的父母或者老師。所以你不妨蹲下來或者和孩子坐在一起交談。
2. 小心“障礙物”。
想一想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或者看見別人有過:被老板或者校長訓(xùn)斥時,雙方通常隔著一張桌子?在那種情況下,桌子起到了一種緩沖的作用。而和孩子交流時,不應(yīng)該有任何物品隔在中間,即使只是一臺電腦、一張咖啡桌、廚房灶臺、浴室門,或者中途插進來的電話等。消除以上的“障礙物”會傳遞給孩子一個明確的信息:“我想和你談?wù),我希望你能聽。?/p>
想想如果你坐在電腦前,一邊敲鍵盤一邊講話,身體遠離孩子,那么也就意味著:“我想和你談話,但我并不愿靠近你。”如果經(jīng)常那樣和孩子交流,那么孩子日后在回答父母話時,也可能頭也不抬,只顧盯著電腦或者電視,這可都是跟父母學(xué)的。
3. 別要求眼神交流。
信不信由你,你的孩子真正聽你說話時他完全沒有看你的眼睛。提到這一點,我腦海里出現(xiàn)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家長抓著孩子的下巴,和孩子眼對眼,對孩子說:“我跟你講話時請看著我的眼睛!边@種要求實際上會阻礙你的孩子聽你要說什么,進而破壞掉你們接下來的交流。孩子為了持續(xù)看著你的眼睛,不得不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件事上,而與此同時聽進去的話很少。想一想,即使是兩個大人在正常對話中,眼神交流也不會一直持續(xù)。他們在消化對方的話、思考具體問題時自然會把目光移開,因為直視對方會分散注意力。孩子也一樣,但是孩子需要學(xué)會的是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和大人進行眼神交流,如果只是被命令“看著我的眼睛”,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只是看著你的眼睛,聽不到你在說什么了。
4. 建立多感官聯(lián)系。
為了確保你的孩子能聽進你說的話,有必要和他建立多感官的聯(lián)系。比如在談話前走近孩子,俯下身,溫柔地將手放在孩子腿上、肩膀上或者背上。你做這些的時候,表達了三種意思:讓孩子聽你說話,讓他感覺你,看著你(即便只是用余光看你)。你傳遞的信息不僅是“聽我說”,也是“我很在意你和這次溝通,我相信你能聽進去”。這毫無疑問為接下來的溝通作好了準(zhǔn)備。
5. 鼓勵孩子說話。
多多鼓勵孩子說話,什么話題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挑起話頭,不必刻意安排時間地點,坐車時、散步時、晚餐期間都很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67284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