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靈都是美好的,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好奇心,會問各種奇怪的問題,那么這時候家長要如何接招呢?
措施一:用擬人化的方法間接地滿足孩子的好奇
孩子是好奇的。從3歲左右開始,寶寶就會對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的答案是這個時期的寶寶心理水平難以理解的,但是對孩子的提問我們又不能不回答,否則寶寶提問的次數(shù)就會減少,甚至會使他對事物失去應有的好奇心。對于孩子的提問,我們可以根據(jù)他的心理特點,采用擬人化的方法間接地回答。
問題1:月亮為什么跟著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歡你,所以跟著你走。這樣的回答,總比你對孩子說你還太小,爸爸告訴你,你也不懂更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問題2:魚為什么會有魚鱗?
就像你在游泳時要穿游泳衣一樣,魚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魚鱗就是魚的游泳衣。
問題3:太陽為什么會落下去?
對于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從太陽與地球的關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動力學原理來科學準確地回答孩子的上述問題,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這樣回答:一到晚上,動物們回家睡覺了,太陽公公也到山的那邊去睡覺了。這樣的回答同樣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應的心理滿足。
措施二:同時培養(yǎng)寶寶的愛心與同情心
例如,在教育孩子不要把墻壁搞臟,不要把小凳子弄壞,你可以說:小凳子如果被摔了,一定會很痛的;如果把它的腿弄斷了,走起路來多難受啊!孩子聽了以后,一定會非常注意,還會擦擦凳子,撣撣墻壁上的灰塵。
這樣,孩子愛護物品、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就很容易形成。再比如,教育孩子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愛護其他小朋友,我們都可以利用其泛靈心理,使之對相應的人或物產(chǎn)生移情心理,進而形成同情心,使其愛護他人和物就像愛護自己一樣。
父母需要小心的是,平時不要給孩子講有恐怖情節(jié)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視節(jié)目。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受泛靈心理影響,它們很難區(qū)分現(xiàn)實與虛構,他們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里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故事情節(jié)或形象和現(xiàn)實生活混淆,對恐怖的畫面內(nèi)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為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視節(jié)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產(chǎn)生不該有的恐懼心理,有時甚至還會產(chǎn)生幻覺。
因此,我們除了在語言、圖畫等方面應刪除會使孩子產(chǎn)生恐懼、被傷害的內(nèi)容外,還應盡量避免讓孩子看帶有恐怖鏡頭的影視節(jié)目。這樣將有益于發(fā)展孩子勇敢、大膽、無畏的品質(zhì),進而有益于他們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69960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