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剛滿兩歲那年的復活節(jié),我們?nèi)ヅ笥鸭页燥。那天一共有三個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在場,都帶了一些自己的玩具。孩子們到了小主人的臥室,先是各自為政,各玩各的;慢慢地熟絡起來之后,他們開始交換玩具,你玩玩我的,我玩玩你的;最后,大家都對小主人的木制火車軌道發(fā)生興趣,于是三只小腦瓜湊在一起,開始著手興建。
我們六七個成年人坐在樓下,吃著聊著,三個多小時過去了,沒有受到孩子的干擾,連高聲音的說話都沒有。每次我去看他們,都見他們在合作鋪設火車軌道,用積木搭建火車站,并且都把自己帶去的汽車、火車等玩具貢獻出來。三個娃娃互相配合,十分默契,有幾次他們還輪流下樓來取所需要的東西,隨后又安靜地繼續(xù)工作。
縱觀多年的咨詢經(jīng)歷,最令學步兒家長擔憂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不肯分享。家長們內(nèi)心都非常希望孩子慷慨大方、樂于分享,有些時候在眾人面前,往往為了面子,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替孩子做主,強迫孩子分享,給孩子帶來傷害。
我總是告訴家長們,對于一個學步兒來說,“自私”是一個正常現(xiàn)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經(jīng)之路。因為學步兒正在建構(gòu)自我意識,正在建立所有權(quán)的概念:我、我的、我的東西。在他們心目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并沒有意識到別人也有“我的”這種觀點,也不明白為什么要跟別人分享。其次,他們尚未掌握“借”與“還”這種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還能完璧歸趙,而是片面地認為一旦離開手邊,就意味著丟失。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識,建立我、你、他的關系,而后才能在反復的社交活動中,逐漸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一般來說,兒童要到4歲之后,才能做到心甘情愿的分享。
不過,理解并接納兒童這種特性,并非意味著我們束手無措,放任孩子“小氣”下去。建立孩子的分享意識,也需要我們家長的積極參與。參與的方式之一,就是巧妙地給孩子創(chuàng)造分享與合作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在自由玩耍中,自發(fā)產(chǎn)生分享與合作的需求。孩子不肯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因為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如果兒童總是在成年人嚴格監(jiān)督下,因為害怕沖突而不允許他與小伙伴多接觸,那么他也不會有分享的需求和愿望。
事實上,在學步兒時期,兒童的玩耍也進入了一個分水嶺:他們開始將其他小伙伴融入自己的游戲世界里,開始意識到他人的感受,用一句術(shù)語來形容,就是他們開始了“去自我中心化”歷程。我們這些做家長的,要善于抓住時機,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伙伴,同時放松心情,放手讓孩子在自由玩耍中,發(fā)現(xiàn)分享的必要,體驗分享的快樂。
我們信任孩子,孩子就會發(fā)揮出無窮的智慧,發(fā)明獨特的分享辦法。一天我去兒子的學校開家長會,看到他和同學們正在玩蕩桿器械,上邊只能站一個人。于是他們發(fā)明了這樣一個游戲:誰爬上去,就要承受大家的推搡,站不住掉下來,就換別人上去。孩子們哄鬧著大笑著,其樂融融地分享著這一件好玩的蕩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70871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