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常識教育與“常識”教科書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世界各國的教育者普遍認為,除去母語、數學(算術)、藝術等學科之外,小學階段的兒童還應該掌握一些自然常識和社會常識,這將有利于他們的人格和智力培育。我們都還記得在小學階段上過的這種課吧?它一般是數種學科知識的組合與交融,曾經叫過自然(或自然常識)、社會(或社會常識)等多個名稱,新課程改革之后叫做小學科學(文科部分叫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很顯然,這就是專門為小學生開設的,淡化學科背景而突出常識教育的一種綜合課程,一般是分為文、理兩科教學,某些歷史時期也曾合并為一科。

開啟民智與普及常識

在近代教育“西學東漸”之前,中國古代有沒有常識教育呢?有。翻開《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讀本以及四書五經等科舉經典,有很多自然常識和人文常識的內容。以生物學知識為例,《詩經》中講到的動植物種類有300多種;分類辭書《爾雅》記載多篇對花草、樹木、昆蟲、魚、鳥、獸的記錄和解釋;《三字經》、《千字文》中更不乏動植物學方面的知識。但是,不可否認中國古代的常識教育還是以介紹中國倫理道德、歷史知識為主。“學而優(yōu)則仕”的求學價值取向,大大桎梏了對自然常識的教學與傳播,“草木蟲魚”的掌故還只是讀書人茶余飯后的一點談資而已,上不了大雅之堂。

這一狀況直到晚清才逐漸改善。林則徐、魏源等摸索救國救民真理的早期代表人物翻譯了許多西方著作,啟發(fā)人民向西方學習。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進一步開學堂、啟民智,新式學堂和早期教科書開始出現。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在初等和高等小學堂開設歷史、地理、格致,在中學堂開設歷史、地理、博物、理化。《奏定學堂章程》的頒行使得歷史、地理、博物等分別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得以確定。此后,大量科學類書籍的出版,開啟了近代中國的科學常識教育。

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政體,教育改革煥發(fā)生機,廢止了《奏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的讀經科,相應其他學科的學時增加。此后的新文化運動、杜威等實用教育思潮的引入也深深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教育,這些都為1922年“壬戌學制”的出臺奠定基礎;仡^審視這一階段,可以發(fā)現我國的教育從取經日本轉而效仿美國,但是,初級小學的學科安排基本沿襲舊制,仍然沒有出現歷史、地理和理科的身影。

“壬戌學制”改小學為七年,前四年為初級,后三年為高級;次年頒布的《新學制課程綱要總說明》內容詳備,處處要求以兒童為重,對小學課程體系的設計趨于完整。主要的變化包括將理科改為自然,并在初級小學階段,將衛(wèi)生、公民、歷史、地理四科合并為“社會”。從這一年,“自然”和“社會”作為兩個獨立的常識教育課程登上了初級小學的歷史舞臺。直到十余年后,這兩門課又被正式合并為一門——常識。

先有常識教科書,后有“常識”課程

實際上,以“常識”二字作為教科書的名稱,早在1923年便已出現,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在這一年分別出版了常識教科書。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學制常識教科書》為例,其編輯要義記載了出版常識教科書的原因。

“新學制小學課程甚繁,內地各校驟然改組,困難多端。本館因將社會自然兩科合并一科,編成本書,名為常識,既便于教學上的聯絡,又可以免去多用書本的麻煩;內容分量,比照新定的社會自然課程綱要,只有加多,沒有減少,這是最合于內地各校應用的課本!

該套教科書所配套的《新學制常識教科書教授書》也進一步解釋原因,并對“常識”作出定義:“許多教育家都以為社會和自然,在學理上,事實上,有天然聯絡的機會,所以本書就把社會和自然兩科,合并為常識一科!薄氨緯麨槌WR,與通常所稱的常識兩字,解釋稍有分別。通常所稱的常識,指專門學識以外,不論何種知識都包括在內。本書所稱的常識,范圍不出乎社會自然兩科以外;全書的質量,不過是普通所稱的常識的一部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最早把自然、社會兩科合在一起是民間出版商的“權宜之計”,目的則是為了“便于教學上的聯絡,又可以免去多用書本的麻煩”,當然他們也試圖從教育家的觀點中尋求學理上的支持。

這種民間推動的潮流,居然漸漸被政府部門所采納。192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總說明》規(guī)定:“多數專家的意見,在初級小學中,并可合社會自然為‘常識科’(名稱是假定的)!睌的曛,這個“假定”的名字開始轉正了。1932年頒布的《小學課程標準總綱》記載:“各科目得依各地方情形,酌量分合。社會、自然、衛(wèi)生三科,在初級小學得合并為常識一科!钡1936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頒行修訂之后《小學課程標準總綱》以及《小學常識科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在初級(低、中年級)小學開設“常識科”,包括社會、自然和衛(wèi)生的知識部分。這應該是我國歷史上,政府教育部門明確設立“常識課程”的開始。

可以說,在課程標準中出現假定的“常識科”并最終“轉正”是這一段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環(huán)境以及教育改革共同“發(fā)酵”的結果。其一,1922年“壬戌學制”設定的小學課程較多,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較重,家庭的經濟負擔也不輕。在1932年頒布的《小學課程標準總綱》中,也提出“小學科目不宜繁多,可合并的,盡量合并”。其二,民國時期國民經濟發(fā)展有限,教育基礎非常薄弱,無論從師資還是教學設施來說,開展全部的小學課程在現實中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面對30年代之后日益嚴峻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這種狀況更趨嚴重。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市場嗅覺極其靈敏的民間出版機構,對此迅速作出反應,先行在教科書的編制上做起了文章,并最終影響了政府的課程管理決策。

常識課帶兒童理解自然認識社會

常識課本與國語課本,在文圖、版式設計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初級小學的課本,不僅版式相似,其課文內容還有重疊,常常導致讀者以為這兩科是同一科。其實,常識科與國語科有很大區(qū)別!缎聦W制常識教科書教授書》也解釋了二者的區(qū)別。

“常識和國語性質不同。國語的目的重在識字、讀書、習語言,并涵養(yǎng)感情、德性,啟發(fā)想象,思想;所以教材的內容和形式,處處顧及文字興趣上面。常識以得到知識、養(yǎng)成習慣為重要條件;所以本書各冊進程,一以內部所包的分量為標準。質言之:屬于知識方面的,在兒童心理上,以能夠理會為度;屬于習慣方面的,在兒童行為上,以能夠做到為度。例如衛(wèi)生,園藝等事,各學年自有相當的工作,不可以勉強,并且不可以躐等的,和國語科的尚理想、重欣賞,確有不同之點!

據汪家熔先生考證,在“九?一八”事變以后,商務印書館編寫出版的《復興教科書》很受歡迎,尤其在上海使用多年。1937年版的《復興常識教科書》便是其中之一,F在翻看這套教科書,民國的社會風俗、鄉(xiāng)土情形和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天文地理、世界萬物,皆在每一頁的文圖之中。

該套教科書包含社會、自然和衛(wèi)生三門,共分八冊,內容編排以兒童的知識擴展順序為范圍。一、二冊以圖為主,輔以文字;三、四冊圖文并重,課文多用問題形式,以引起兒童探究的興趣;五至八冊則以文為主,在課文前后具有問題和作業(yè)材料,使兒童可自行思考和實驗。該套書的編制注重觀察、調查、討論、實驗等,這樣的安排可以幫助兒童養(yǎng)成主動研究的習慣。

這套教科書按我國的時令順序進行編排,尤其是自然常識。例如,第三冊第六至八課分別為“秋天開的花”、“秋天的鳴蟲”和“秋天的果子”,而第三冊正好是初小二年級第一學期上,六至八課的講授時間恰好在9月底,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開始進入秋季。又如第八冊第二十九課為“夏季常見的疾病”,授課時全國都已經進入了夏季。這樣的“時令教材”想必也會引起兒童主動研究的興趣。

而且,這套教科書注重內容的銜接,將社會知識、自然知識、時令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第二冊第三十課講述“夏天到了”,從第三十一課開始,教科書分別介紹了“夏天的衛(wèi)生”、“夏天要穿什么衣服”、“怎么樣洗澡”、“可惡的蚊子”、“怎么樣除掉蚊子”、“可惡的蒼蠅”、“怎么樣除掉蒼蠅”等內容。這些課文的側重點不同,有的介紹社會知識,有的偏重于自然知識,但這些知識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這樣的安排既貼近兒童的生活,又能吸引兒童的興趣。

由此可見,從內容來看,常識教科書以形成兒童主動研究的習慣為目的,而非啟發(fā)思想;重點不是在識字讀書,而是從社會與自然的角度介紹基本的常識知識。常識科則通過常識教科書為兒童提供個人、社會、科學、歷史等多個領域所涉及的經驗,使他們有能力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

在1930年代之后,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新國民圖書社、華中印書局、維新政府教育部等出版機構都出版了多套“常識教科書”。一時間,常識教學進入了它的蓬勃發(fā)展時期。在歷史的長河中,“常識教科書”以及“常識課程”的誕生和確立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它作為近代中國教育和教科書變革的一環(huán),開啟了初小兒童的智識,在構建“通常所稱的常識”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復興常識教科書》第二冊

《復興常識教科書》第三冊“植物怎樣過冬”

復興常識教科書第三冊剪貼用彩色圖

燕子又來了

這幾天的草木怎么樣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113863.html

相關閱讀:北京:首批“新初三”9月嘗鮮4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