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解題技巧之唐雎性格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解題技巧之唐雎性格】,本文篇幅不長,卻繪聲繪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這兩個人物放在一場尖銳的矛盾沖突當中,通過對話,鮮明地表現(xiàn)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

  作者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

  唐雎:機智勇敢、有膽有識、臨危不懼、愛國忠君、不卑不亢、勇于獻身、大義凜然、不畏強暴、從容鎮(zhèn)定

  秦王:仗勢欺人,外強中干,欺軟怕硬,內心虛弱,卑躬屈膝,色厲內荏,前倨后恭,貪得無厭的暴君。

  唐雎是一個有膽有識的謀臣。文中雖然只有他的兩段話,卻不難看出他對秦王的陰險狡詐是有認識的,如何應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這場面對面的交鋒中,他不為秦王的謊言所動,也不為他的威脅所屈,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當秦王以“輕寡人”相責難時,他立即堅決予以駁斥:“否,非若是也。”不僅如此,為了掌握斗爭的主動權,他有意激怒秦王,以“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進一步揭穿秦王的騙局,表達維護國土的強硬立場。當秦王惱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相威脅時,他毫不驚慌,而是以非凡的機鋒轉問秦王是否聽說過“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話點出“士之怒”這個要害,然后慷慨陳辭,歷數(shù)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以“懷怒未發(fā),休?于天”歌頌他們的壯舉,在氣勢上完全壓倒了對方。待到最后說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劍而起”時,秦王就只剩下“長跪而謝之”一條退路了。這一場斗爭,表現(xiàn)了唐雎的凜然正氣和不畏強暴的布衣精神。

  秦王是好心與安陵君交換嗎?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小易大”,企圖不戰(zhàn)而占領、吞并安陵。

  總結:《史記》中干脆沒有唐雎這個人。正如古文學家游國恩所說,“《戰(zhàn)國策》最長于說事,但記述事件的后果不盡可靠”。唐雎劫秦王極有可能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夸張,也可能是子虛烏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24079.html

相關閱讀:初中語文之小說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