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復習資料之土壤鹽漬化分布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八年級地理之土壤鹽漬化分布】,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fā)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

  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其中現(xiàn)代鹽漬土約占37%,殘積鹽漬土約占45%.潛在鹽漬土約占18%。中國鹽漬土分布于遼、吉、黑、冀、魯、豫、 晉、新、陜、甘、寧、青、蘇、浙、皖、閩、粵、內(nèi)蒙古及西藏等19個省區(qū)。按自然地理條件及土壤形成過程,劃分為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浸鹽漬區(qū)、東[2]北半濕潤—半干旱草原—草甸鹽漬區(qū)、黃淮海半濕潤—半干旱旱作草甸鹽漬區(qū)、甘新漠境鹽漬區(qū)、青海極漠境鹽漬區(qū)及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qū)等8個分區(qū),用于指導生產(chǎn)實踐。

  中國在建國初期對鹽漬土的水鹽運動規(guī)律認識不足,在開發(fā)大型灌區(qū)、發(fā)展灌溉、擴大灌溉面積中,也曾使大面積土壤出現(xiàn)過嚴重的次生鹽質(zhì)化,造成了不良后果。例如1956年一1961年間,在華北平原[1]大搞引黃灌溉便是一例。冀、魯、豫三省平原有老鹽堿地320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l0%左右(濱海區(qū)除外)。解放后,不少老鹽堿地經(jīng)過排水沖洗,挖溝種稻,引洪放淤,結合適當?shù)霓r(nóng)業(yè)措施,得到了改良利用。但是自50年代末期在黃淮海平原上大量引黃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視了排水,曾導致平原北部大面積土壤鹽漬化,使鹽漬土面積由2800萬畝增加到4800萬畝,經(jīng)過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復。

  黃淮海平原總面積35萬km2,有耕地2.7億畝,是中國最重要的農(nóng)業(yè)區(qū)之一。當時引黃灌溉面積曾一度達到2.3億畝,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來的2~4m減少到1~2m,土壤次生鹽強化迅速擴展。據(jù)調(diào)查當時幾處大型引黃灌區(qū),次生鹽漬化面積競達實際灌溉面積的1/3。有些地區(qū)在開灌后一、二年,鹽堿化即會露頭,或在局部地區(qū)發(fā)展。三、四年后即有大片次生鹽堿地出現(xiàn),造成次生鹽[2]演化的直接原田是引黃灌溉打亂和截斷了排水系統(tǒng),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滲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華北平原具春早秋澇、澇后又早,早澇交錯的自然特點,地勢低平,又多河問封閉洼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礦化度大(一敘2~10g/l),土壤屬壤土或粘質(zhì)砂壤土,具有易鹽漬化的條件。

  總結:土壤鹽漬化[1]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區(qū)。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fā)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當土壤含鹽量太高時,形成的鹽堿災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183911.html

相關閱讀:初中地理課堂學生興趣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