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
“
古今異義
”
是指文言詞語古義與今義有差別,甚至詞義相差很遠。這種詞義的差異,是由詞義發(fā)展變化造成的。古今詞義的變化有下列幾種情況:
1
.詞義擴大。
例如:
①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
②
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愚公移山》)
“
江
”
、
“
河
”
在古文中專指長江、黃河;現(xiàn)泛指一般河流,比過去詞義擴大了。
2
.詞義縮小。
例如:
③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④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例
③
中
“
妻子
”
,指老婆和孩子;今僅指老婆。例
④
中
“
親戚
”
,兼指同姓家族(血緣關(guān)系)、異性親屬(婚姻關(guān)系);今專指族外親屬。二者詞義都縮小了。
3
.詞義轉(zhuǎn)移。
例如:
⑤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捕蛇者說》)
⑥
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岳陽樓記》)
例
⑤
中
“
涕
”
,指眼淚;今指鼻涕。例
⑥
中
“
去
”
,指離開;現(xiàn)在的意思正好相反,去,是到某地去,而不是離開某地。它們屬詞義轉(zhuǎn)移。
4
.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
例如:
⑦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⑧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zhàn)》)
例
⑦
中
“
卑鄙
”
,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低下,是一個表示謙虛的中性詞語;今天指品質(zhì)惡劣,變成貶義詞了。例
⑧
中
“
犧牲
”
,古代指祭神的豬、牛、羊等祭品,屬中性詞;現(xiàn)常指為正義的事業(yè)而獻身,變成了褒義詞。
以上幾種情況,很容易望文生義,歪曲文意。因此,我們學習古文時,要認真閱讀注釋,比較每個詞的古今差異,對照上述詞義變化規(guī)律,深入理解,分類整理,牢固記憶。
B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卑鄙:(古: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道德品質(zhì)十分惡劣。)
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鄙:(古: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今:輕視,看不起。)
C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池:(古義:護城河。今義:池水,池塘。)
曾不能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曾:(古義:并,尚且,連……都……今義:曾經(jī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421333.html
相關(guān)閱讀:《梁彥光》閱讀答案附譯文
歐陽修《養(yǎng)魚記》《醉翁亭記》比較閱讀答案附翻譯
“范式,字巨卿,與汝南元伯為友”閱讀答案
文言文比較閱讀《鄒忌諷齊王納諫》“帝(唐太宗)嘗作宮體詩”附
《送東陽馬生序》《李生論善學者》比較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