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新文化運動的后期是宣傳馬克思主義:
李大釗連續(xù)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頌揚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李大釗第一個舉起了了社會主義的大旗。

新文化運動的后期的性質是:
后期是無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后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1.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需要科學理論。
2.新文化運動造設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3.資產階級政治斗爭的失敗。
4.愛國知識分子探索救國道路的積極努力。
5.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

李大釗及其發(fā)表的文章: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

《新青年》 :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于上海,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肚嗄觌s志》從第二卷開始改名為《新青年》,并從上海遷到北京。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先后成為《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主要宣傳民主和科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十月革命后,《新青年》開始宣傳十月革命,介紹馬克思主義,為五四運動作了思想準備。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一度成為黨的機關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復刊后改為季刊,成為中共中央的理論刊物。《新青年》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背景: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后,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
經濟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發(fā)展資本主義。
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介紹到中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凱在文化領域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
2、興起: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新青年》,大量發(fā)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后來,《新青年》遷到北京,主要撰稿人還有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他們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學的思想。這些思想成為了新文化運動前期的知道思想。那時候,《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長的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主要活動基地。

《新青年》:


蔡元培任校長時的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1898年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同意設立京師大學堂,官書局即并入其中。戊戌政變后,京師大學堂停辦,至1902年才得恢復。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時改為“北京大學校”,后來稱“北京大學”。可見,北京大學的演變過程是始終和中國社會的政治大背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然而,北京大學原先的名聲并不好。京師大學堂初辦的時候,學生都是在京任職的官員,差不多每個學生都有聽差,老師講課時,要由聽差通知:“請老爺上課了!”所以這個號稱全國最高學府的京師大學堂被人戲稱為“官僚養(yǎng)成所”。民國初期改為北京大學后,學生受科舉制度的影響,仍把大學看成是“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因此校內管理混亂,沒有多少學術氣氛;學生思想渙散,如此校風能否扭轉,對蔡元培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蔡元培來到北大以后他制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學方針也基于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改革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大膽和先進的。他提出:“北大者,為囊括大典,包羅萬眾之最高學府,無論何種學派……聽他們自由發(fā)展!彼摹八枷胱杂伞,包括了讓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學得以傳播;他們“兼容并包”也是鼓勵新文化的倡導者去占領封建文化的陣地。為此,他聘請了許多具有新思想的學者來校任教。
他親自到陳獨秀的居所邀請他到北京大學主持文科;請剛從美國留學回來、提倡白話文的胡適,任北京大學教授;請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請?zhí)岢挛膶W的劉半農任教授;還請第一個向中國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夏元?主持北京大學理科。這批新文化運動健將和學術精英的到來,使北京大學成為當時中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引導人們同封建專制和封建思想展開徹底的斗爭,打破了傳統(tǒng)的精神枷鎖,促使人們更加積極地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也有著對東西方文化的絕對肯定和否定,缺乏群眾基礎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fā)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fā)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tǒng)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新文化運動進步性和局限性:
進步性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并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局限性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fā)動的。
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他們還回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

中國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圍繞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實行君主立憲制,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論戰(zhàn)。這是資本主義思想與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鋒,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與;逝蓢@要不要暴力推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族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展開了一次論戰(zhàn),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傳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以民權、平等和達爾文進化論為知指導思想,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動搖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和統(tǒng)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


相關初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
包括“五四”前期的啟蒙運動和“五四”后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時間從1915年《新青年》創(chuàng)刊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15年9月,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提出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新文化的主要內容有: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拔逅摹鼻捌谛挛幕\動,主要是傳播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學說和進化論思想,其性質仍屬于舊民主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廣泛傳播,已是為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共和國作輿論準備,其性質屬于新民主主義了。

新文化運動:
1、背景: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傳入中國;袁世凱實行專制獨裁統(tǒng)治;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族政治。 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新青年》);口號(兩面旗幟):“民主”“科學”。
2、代表人物: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主陣地:《新青年》雜志。主要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3、內容:
前期(1915-1918)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斗爭矛頭指向尊孔復古的逆流。
后期(1919-1923)
宣傳馬克思主義(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4、意義:
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fā)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

新文化運動斗爭鋒芒為何是孔教:
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xiàn)獨裁和專制,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規(guī)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他妄圖利用儒家的“綱常倫理”以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用儒家維護其統(tǒng)治。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從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著手,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思考,認為以往先覺者所進行的救國斗爭所以屢遭失敗,中國國民對之“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認定,為了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根本改造國民性!皞惱韱栴}不解決,則政治學術,皆枝葉問題”。面對“尊孔”逆流,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的圇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場宣傳資產階級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516598.html

相關閱讀:初中歷史知識點:唐與南詔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