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科學高中2012-2013學年高一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深圳科學高中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試題年級:高一 科目:語文(實驗、榮譽體系)命題人:石堅 審題人:雷聲 考試時長:120分鐘 卷面總分:100分注意事項:答案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寫在試題卷上無效.選擇題作答必須用2B鉛筆,修改時用橡皮擦干凈.解答題作答必須用黑色墨跡簽字筆或鋼筆填寫,答題不得超出答題框.一、本大題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1、下列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言簡意賅 震攝 狼籍 墳塋B.詰屈聱牙 倜儻 粲然 寒喧 C.美侖美奐 氤氳 菡萏 豆? D.螳臂當車 醪糟 哂笑 慳吝2、下列加點字的注音錯誤有兩個的一項是( )A.慰藉(jiè) 叱咤(chà) 剽(piāo)竊 名副(fù)其實 B.木訥(nè) 束縛(fú) 悲愴(chuàng) 堅貞不渝(yù) C.細胞(bāo) 朱拓(tuò) 傖(cāng)俗 齜(zī)牙咧嘴 D.聒(guā)噪 覃(tán)思 畸(jī)形 戛(jiá)然而止 3、下列加點成語的用法正確的一項是( )A.現(xiàn)在我們單位職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騎車,為的是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尤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們新來的局長。B.在某些傳染病暴發(fā)初期,醫(yī)學專家最感左右為難的是,如何判斷和預測疫情的規(guī)模和發(fā)展趨勢,以便為公共決策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jù)。C.她到任后不久便發(fā)現(xiàn)這個部門人浮于事:多數(shù)人在完成任務后,以各種無聊的事情來打發(fā)時間,讓自己看起來很忙而不被別人說三道四。D.遠處連綿的山峰上一道殘破的城墻依稀可見,山下面有條深谷,怪石崢嶸,溪流湍急,無路可通,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今年廣東天氣形勢復雜,西江、北江可能出現(xiàn)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放大汛、搶大險、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險在前、預警在前,確保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B.所謂“生態(tài)自覺”,其要義固然包含了對生態(tài)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為合理性的反省。C.對這部小說的人物塑造,作者沒有很好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憑主觀想象加了一些不恰當?shù)那楣?jié),反而大大減弱了作品的感染力。D.《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要求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和特色化發(fā)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fā)展。5、根據(jù)語境,下列排序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①現(xiàn)在又是一個工業(yè)統(tǒng)治的時代,在工業(yè)中,不惜代價去賺錢的權利很少受到質疑。② 當公眾由于面臨著一些應用殺蟲劑造成的有害后果的明顯證據(jù)而提出抗議時,只提供一點半真半假的話作為鎮(zhèn)定劑。③ 對自然界所受威脅的了解至今仍很有限。④現(xiàn)在是這樣一個專家的時代,這些專家們只盯著他自己眼前的問題,而不清楚套著這個小問題的大問題是否褊狹。⑤我們急需結束這些偽善的保證和包在令人厭惡的事實外面的糖衣。A. ④①③②⑤ B. ③②⑤④① C. ③④①②⑤ D. ③④⑤①②二、本大題8小題,3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小題。(20分)方山子傳蘇軾方山子,光、黃①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②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③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shù)霉,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④見之與?(選自《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注釋:①光、黃:即光州和黃州。光州和黃州鄰接,宋時同屬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漢時的游?,喜替人排憂解難。③方山冠:漢代祭祀宗廟時樂舞者所戴的一種帽子。唐宋時,隱者常喜戴之。④儻:倘或。6、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〢.閭里之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壯,折節(jié)讀書 折節(jié):改變平素志行C. 環(huán)堵蕭然 堵:墻 D.欲以此馳騁當世 馳騁:縱馬奔跑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晚乃遁于光、黃間 B、而豈山中之人哉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余既聳然異之C、俯而不答 D、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使騎逐而射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8、清代王文儒評此文說:“隱字俠字節(jié)乃一篇之主腦!毕旅婺軌虮憩F(xiàn)方山子“隱”的生活、思想和行為的一組是( )①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②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 ③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 ④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 ⑥晚乃遁于光、黃間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9、下列各項是對文章的分析、闡述,正確的一項是( )A、方山子出身貧寒,自幼苦讀,意欲以此馳騁當世,但不得意,晚年隱逸光州、黃州一帶,自得其樂。B、傳主少年、壯年時血氣方剛,意氣風發(fā),一身俠氣;晚年時安貧樂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識選擇這兩種具有對比性的行為表現(xiàn)來豐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問的口吻問方山子能否見到那些“陽狂垢污”的“異人”,從“豈山中之人哉”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D、作者寫方山子,實際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詩文遭禍,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隱約其辭。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方山子傳》是蘇軾在黃州的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10、思考:為什么方山子在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xiàn)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tài)?(3分)11、翻譯下面的句子(9分)①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②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③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春日憶李白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①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②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③注:①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熙,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②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③論文:此處指論詩。(1)“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lián)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4分)(2)說說這首詩的構思脈絡。(3分)13、補寫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1) ,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2)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 ?。(李白《蜀道難》)(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 。(白居易《琵琶行》)(4)東船西舫悄無言, 。(白居易《琵琶行》)(5)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6)憑誰問, ,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7) ,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8) ,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小題。論教育愛因斯坦有時人們把學?闯蓛H僅是把盡可能多的知識傳遞給成長中的一代的工具。但這是不對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是在為活人服務。它應該在青年人身上培養(yǎng)那種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質和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消滅個性,把個人僅僅作為如蜜蜂或螞蟻那樣的社會的工具。因為由一個沒有個人獨創(chuàng)性和個人目標的標準化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毫無發(fā)展可能的、可憐的社會。相反,學校的目標必須是培養(yǎng)能獨立行動和思考的個人,而這些個人又把為社會服務視為最高的生活問題。  但是人們怎么才能實現(xiàn)這一理想呢?是通過道德說教達到這一目標?絕對不是。言詞現(xiàn)在是,今后將仍是空洞的聲音,通往毀滅之路從來都是由關于理想的浮華之辭相伴。但是人格并不是由所聽所說形成的,而是由勞動和行動形成的! ∫蚨钪匾慕逃侄问谴偈剐W生們采取行動。這適用于小學生的第一次學寫字,也適用于大學的博士論文,或者記一首詩,作一支曲,口譯或筆譯一篇文章,解決一道數(shù)學題目,或是進行體育運動! 〉窃诿宽棾删捅澈蠖加幸粋作為其基礎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反過來又被所從事的事業(yè)中取得的成功所強化和滋養(yǎng)。在這里存在著最大的差別,這些差別對學校的教育價值至關重要。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歸因于恐懼和強制、追求權勢和聲名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或是對對象的愛好、興趣以及對真理和理解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是每個健康的孩子都有的、但很早就被削弱了的神圣的好奇心。完成同樣一件工作對小學生產生的教育方面的影響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這取決于使他完成這件工作的內因究竟是害怕受傷害、利已主義的情感,還是獲得喜悅和滿足感。沒有人會堅持認為學校的管理及教師的態(tài)度是對塑造小學生的心理基礎毫無影響! ∥矣X得最壞的莫過于學校主要用恐嚇、暴力和人為的權威等手段工作。這種做法摧毀了小學生健康的感情、真誠和自信。它產生出順從的人。使學校脫離這種所有邪惡中最壞的邪惡,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給予教師盡可能少的使用強制措施的權力,這樣小學生對教廣東省深圳科學高中2012-2013學年高一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榮譽、實驗體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9530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