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
⑴
如果不是這面橘朱紅的磚墻在臺北正午陽光日照下,實在太耀眼,你很難愿意駐足一分鐘;且即使多看個兩眼,一般行人恐怕也只覺得此地不過是另一棟破舊的臺大宿舍。
⑵
從臺北新生南路紫藤廬隔壁小巷走進去,你會經(jīng)過兩排難得整齊的公寓,陽臺種著妖艷的九重葛,走到底,便會看到這面朱紅磚墻。
⑶
墻里長得三樓高的楓樹,雖是春意嫩葉,卻也不得不呈露蒼郁;只因一旁的老宿舍實在太舊了,如此匆匆揮霍流行的城市,怎么可能留下沉淪的老式住宅呢?
⑷
走進墻里,像在沒落小區(qū)里尋找沒有門牌的人家,文史學(xué)家指點,順時針十二點后方,那個看似廢棄的老建筑之后,便是殷海光的家。
⑸
殷海光生前就住在這里,他是除了胡適之外,50
代臺灣唯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從當(dāng)臺大講師、教授,到被趕出臺大,成為續(xù)聘教授卻不得開課,殷海光一生都住在這兒,直到
9
月15
日
。
⑹
殷先生生前不求名,也不怕向人借貸,本來臺大不聘了不給薪水時,他還想做個小生意。
⑺
那時國民黨特工天天去巷口站崗,他在池子里泡完湯,剛好精神抖擻,索性叫罵一番。國民黨控制的教育部門一方面逼著臺大不給他開課,一方面又拿著聘書叫他當(dāng)顧問,等于領(lǐng)威權(quán)體制的贍養(yǎng)費。按汪幸福著的《殷海光傳》,殷先生認為此乃“
包藏禍心”
,把顧問聘書往外一扔,叫送聘書的老黨工滾蛋。
⑻
我的老友李敖說殷海光喜喝英國下午茶,沒書教時想做生意卻非賺錢的料,只能靠太太做裁縫貼補。即使敘述他人如此無遮無掩的李敖,也永遠記得給殷海光一個沒人能搶的位子:“
五四時代后,中國最后一位知識分子。”
⑼
殷海光沒書教后,國外研究機構(gòu)請他,仍被蔣介石禁足,海耶克學(xué)術(shù)會來臺也不派他參加。他曾自我調(diào)侃:“
我成了籠中鳥。”“
我已成眾矢之的,我的門可羅雀算了不說,我偶然上街任何地方,一聽見‘
殷海光’
三字,就像瘟神到了,避之不及。所以相對于我而言,臺灣已成‘
絕地’
,無法謀生陷入座圍城,且無地容身,實際的低度生活也日漸困窘。”
⑽
人們可能不知道,殷海光死的時候極其卑微,比如要不要接受弟子的接濟,該不該打點滴,住一等還是二等病房。哲人走了,舍不下的是他浪淘中抓不住的社會,但纏繞著的卻盡是窮困的金錢窘境。
⑾
殷先生走之前,見到弟子們時說:“
這次不行了。”
眾人靜默不語。過了一陣子,他又開口:“
我并不怕死,只是覺得責(zé)任未了。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我的學(xué)問算不了什么,但我有超越時代的頭腦與寶貴的經(jīng)驗。”
⑿50
代來臺的最后一批知識分子,看著自己家也散人將亡,在隱居的孤島上喊:想挽回時代的良知,但何其難!1958
,殷海光不愉快地又被軟禁了11
,終于走到了盡頭。
⒀
月16
日
點,殷海光先生失去知覺,5
點45
分去世,享50
歲。
⒁
殷先生死前,曾說他責(zé)任未了,看著時局,死不瞑目,他死的時候眼真沒合上。他的家人后來經(jīng)人多方奔走,才一個一個遠離臺灣,夫人在美“
當(dāng)過傭人、當(dāng)過大廚,每天在餐館工作14
個小時”
。殷夫人曾在《殷海光全集》的序言中,問這個他們付出甚多的社會:“
我們的不幸及犧牲值得嗎?”
⒂
身為后代的中國人,我沒有勇氣回答,你有嗎?
16
.文章開頭第⑴⑵⑶
段中劃線的描寫景物的句子有什么作用?(6
分)
17
.請解釋文章第⑽
段中劃線句子的含意。(6
分)
18
.文章最后提到殷海光先生去世后其家人的事,有什么用意?請結(jié)合文章簡要分析。(6
分)
參考答案:中小學(xué)作文閱讀答案網(wǎng)整理
16
答案.開頭的這三句景物描寫表現(xiàn)出殷海光先生晚居住地的清幽環(huán)境,呼應(yīng)題目中的“
隱居”
一詞,暗示殷海光先生郁郁不得志的晚生活;同時寫出也表現(xiàn)出殷海光先生居住地與周圍環(huán)境的不同,暗示出隱居者與世俗不同的品味和光芒。
17
答案.這句話寫出了殷海光先生去世時的悲苦,他作為一個始終對社會對時代肩負責(zé)任的學(xué)者,逝世時仍不能忘卻自己的責(zé)任,但當(dāng)時的臺灣社會并沒有給他這種負責(zé)的機會,甚至把他逼到了一個困窘卑微以致于無處容身的窘境,連住院都要受人接濟。這句話不僅表達了作者對殷海光先生偉大人格的贊頌,更表達了對其悲苦境遇的同情,對臺灣政治社會的不滿。
18
答案.(6
分)首先說明殷海光先生的悲苦命運,甚至影響到了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很艱難地才離開了給他們帶來無限痛苦的臺灣社會,但生活依舊困窘(2
分)。殷夫人的質(zhì)問反應(yīng)出被迫害的知識分子的痛苦和不滿(1
分),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于知識分子社會責(zé)任的深層思考(1
分),這一問題并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長久地存在于歷史中,呼應(yīng)題目(1
分),發(fā)人深。1
分)。[6
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473168.html
相關(guān)閱讀:《水汪汪的眼》閱讀答案
宗璞散文《報秋》閱讀分析及答案
《享受讀書》閱讀答案
從維熙《雨中童真》閱讀答案
《傾聽大自然母親的心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