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原因和結果分析方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1)對歷史原因的理解

歷史原因的特點

或繁或簡,自身存在的客觀性;或隱或顯,縱橫關聯的多向性;或深或淺,對于過程的滲透性;或全而或片而,人們認知的主觀性。這四性是可以統一的,但高考試題檢測的重點是人們認知的主觀性。

歷史原因的類別內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體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歷史原因和當時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須知,歷史背景、條件、目的等,在很多情況下也是原因。還有,善于依據知識內容來分類也完全必要,例如:經濟的原因,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原因,典章制度的原因,文化傳統的原因,黨派關系的原因,國際關系的原因。社會原因在試題中并不少見,它指什么?這里按知識內容所分列出來的種種原因,都屬于社會原因的組成部分。在考題的問句中,常見的是主要原因、社會原因、說明原因、根本原因等。

(2)對經過的理解

確切地說,凡完整的歷史過程都應當是綜合了原因經過結果的。經過的本身不含它的前因后果,只是整體過程中的組成部分。這一點在高考試題中都是這樣嚴格要求考生的。

沒有經過就沒有過程,沒有過程就沒有歷史。歷史事物、事態(tài)中的經過含量豐富,不重樣,不重演。課本表述的基本思路是:興起發(fā)展高潮轉折結束;人多采用夾敘夾議的筆法。要求:①時空順序不亂;②縱橫交織合理;③分期劃段恰當;④重人史事突出;⑤進展方向明確。把握進展方向很重要,它包括事物、事態(tài)的本質屬性、進步趨勢、必然走向等。

(3)對歷史因果關系的理解

有原因、有經過,就必有對應的一個或幾個結果。果是客觀的;果分人小,有主次;果有必然,也有偶然,還有同人們意愿相反的結果。前事之果可以同時作為后事之因。影響是結果的向后延續(xù)。特別要重視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有進步意義的結果,有開創(chuàng)性的結果。

①一因一果。即一種原因產生一種結果。這樣的因果關系比較簡單、直接,所處的歷史層次也比較淺顯。例如:唐朝中期均田制度破產,租庸調制只得告終。苻堅兵敗淝水,前秦統治便很快瓦解。文化人革命的產生是左傾錯誤發(fā)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這是幾個單向因果關系的例子,反映了必然性的因果關系。

②一因多果或例因異果。即一種原因產生多種結果或幾個異樣的結果。例如: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中失敗了,因為這一失敗直接造成了多方而的結果:a法國賠款50億法郎,又割掉了礦藏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嚴重妨礙了經濟的發(fā)展。b俾斯麥因此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又損法肥德,獲款得地,為經濟發(fā)展注入了資本合補充了資源。c法國的戰(zhàn)敗,便利了意人利統一的最終完成。d法德兩鄰由此結仇結怨,敵對矛盾愈演愈深。一因多果或同因異果,還是選擇題的一方天地

⑧多因一果。即多種原因共同產生一個結果。多因有時并列出現,有時有主次之分,要注意其中帶根本性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結果。例如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最終勝利了,其原因當然是多方而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華民族的全而抗戰(zhàn)和中共領導下的人民戰(zhàn)爭。

④多因多果。即多種原因同時產生多種結果。工業(yè)革命之所以首先發(fā)生在英國,是因為那時候英國有了一個基礎、四個條件(美、法沒有)。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展和完成,出現了多個結果,即a.使生產力大發(fā)展,生產技術人發(fā)展,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b使社會口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y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c.加緊掠奪殖民地,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加劇了東方的貧困和落后。

⑤互為因果。即同時存在于歷史整體中多種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歷史的橫向聯系中。有兩方的互為因果,例如: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進軍,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工農運動的高漲,又促進了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進軍。還有多方的互為因果,例如:工農武裝割摒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土地革命、紅軍及其反圍剿的勝利,這四個方而互相依存,有深層次的內在聯系,互為原因又互為結果,良性循環(huán)和發(fā)展。

⑥系列因果。即歷史因果的系列化和連續(xù)化。它在歷史縱向發(fā)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種內在關系和必然聯系。例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引起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促進了工業(yè)的高速發(fā)展,而工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又促進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資本和生產的高度集中便產生了壟斷和壟斷組織。唐玄宗統治后期中央朝政十分腐敗,地方節(jié)度使的權力越來越人,因此兩點便釀成了安史之亂這一結果。安史之亂又馬上成為一系列后事的原因。有:a社會生產受到極人破壞,尤其中原地區(qū)。中央權力更加削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c地方節(jié)度使乘機發(fā)展勢力,甚至形成藩鎮(zhèn)割據局而。安史之亂同時具有果與因的兩重性質(不是倒果為因)?梢娤盗幸蚬P系及其連續(xù)過程,有很強的綜合性和邏輯性。

歷史的學習,可能在很多同學的認識里面,就是記記背背,考試時候把背的東西拿出來組織組織就可以了。但是實際上,想把歷史學好學精,記憶是基礎,可光靠記憶是絕對不行的。因為歷史當中大量的史料背后所蘊藏的深一層的規(guī)律性東西,是必須通過思考得來。

歷史考試時候的題目要去盡量小心解答。不要盲目的回答。要分析題目是從哪一個方面來問的問題。分析各個字。要分清問題的答題角度;需要用到的知識。平時老師要著手練習學生對于問題的分析;要有創(chuàng)新。同時考試中有分析題,對于分析題,是運用史實說明一定道理的題目,要求依據題意,通過史實進行分析,說清道理,得出結論。它的基本形式是“簡述某個歷史事件,分析它的特點、性質、作用、影響或成功、失敗等”或者“以某個或某幾個歷史事件為例,說明某個道理”。這類題目一般比敘述題難度大,不僅要掌握史實,而且要用史實來說明道理。在說理上,要求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直到得出結論。

總之,學有法則,學無定法。每個同學在學習這個問題上要不斷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而不要盲目模仿別人,照搬別人的方法。萬事開頭難,但如果你能夠長期堅持做好上述工作,就會培養(yǎng)一種科學的思維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854664.html

相關閱讀:歷史必修一、二、三學習提綱 暑期自學一手資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