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之課程建設和開發(fā)的中心是教學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1、發(fā)揮教學在課程建設中的能動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就意味著,課程在本質上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內容,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自身的解讀,這就會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chuàng)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2、轉變教師的課程實施取向。我國的課程研究者曾把課程實施的趨向概括為忠實取向、相會適應取向、課程創(chuàng)生取向,并認為他們構成一個連續(xù)體;他們各有其存在價值和合理性,也各有其局限性。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要求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已經(jīng)不限于“忠實取向”,而要提倡走向“相互適應取向”和“創(chuàng)生取向”。3、進行旨在增強課程功能的課程開發(fā)。當課程實施走向“創(chuàng)生取向”時,學校和教師必然要參與課程開發(fā)。不論從哪個意義上講,課程的研制者和實施者,其實都是在不同層次上介入了課程開發(fā)工作的。如果我們把課程開發(fā)看成是借助于學校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改進課程功能的活動的總稱,那么學校和教師所進行的課程開發(fā),就有兩項最基本的相互聯(lián)系的工作,那就是教材內容的加工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教材內容加工;A教育的課程改革,已經(jīng)給教材內容的加對課程建設工構造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使我們可以更富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設計和操作。大體上說,教材內容加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下手。教材內容的心理化。教學的“心理化”問題,早在赫爾巴特和杜威那里就已經(jīng)受到關注,不過他們更多的是從學生的“興趣”這個角度來提出問題的。新課程實施更強調的則是:讓教材內容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使教材內容同學生的經(jīng)驗與體驗建立聯(lián)系;搭起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世界的橋梁?傊,要使教材內容更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起他們的聯(lián)想與創(chuàng)意。教材內容的問題化。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調查、實驗、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問題。教材內容的操作化。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教材所呈現(xiàn)的知識是“死”的,它只能通過學生的“活動”,通過學生的種種“操作”,才能“內化”為學生的頭腦中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要通過學生的“主動性作業(yè)”,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要科學地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系列。教材內容的結構化。對教材內容的學習,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而不見林”,因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就是由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教材內容的最優(yōu)化,強調的是根據(jù)教學的目標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提煉內容的精髓,建構必要的知識背景,選擇恰當?shù)慕虒W策略和教學媒體,使學生能以最少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掌握課程內容。我們不妨說,它是以上所述的各種教材內容加工方式疊加起來產(chǎn)生的綜合效應。

(二)校本課程開發(fā)。任何課程計劃都要通過學校的課程實踐才能成為現(xiàn)實;課程標準也要在學校的學科教學中才能落到實處。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從原先單一的國家課程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體制的課程模式,“校本”課程應運而生。學校中實施的課程應該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的新體系。校本課程強調的是,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和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地評估,充分利用當?shù)厣鐓^(qū)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fā)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指的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shù)厣鐓^(qū)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jù)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fā)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879994.html

相關閱讀:高二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必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