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醉翁亭記》及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三(一)文言文閱讀回答10—14題。(11分)

【甲】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元豐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⑴翳( ) ⑵念( )

11.翻譯下面語句。(2分)

⑴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2.【甲】段寫太守日暮醉歸,這一段有描寫、敘事、更融入了 和 兩種表達(dá)方式,表現(xiàn)出全文主旨。(2分)

13.【乙】文中畫線的語句運用了什么修辭?并分析其表達(dá)效果。(2分)

14.【甲】【乙】兩文都是作者在被貶期間所寫,請比較其在思想感情上異同。(3分)

【答案】10.⑴翳:遮蓋 ⑵念:考慮、想到

11.⑴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12.抒情 議論

13.示例: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積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比喻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現(xiàn)出作者陶醉于這種清幽寧靜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對貶謫不沉淪,在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托,表現(xiàn)出曠達(dá)情懷。不同:蘇軾情感復(fù)雜,既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又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歐陽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寬和仁愛之心“與民同樂”。

【湖南省長沙市】二(二)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2分)

⑴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 ⑵四時之景不同( )

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12.請說說本文“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中的“樂”與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的“樂”的相同點,以及這種思想在當(dāng)今社會的積極意義。(2分)

【答案】10.⑴命名、取名 ⑵助詞;譯為“的”

11.⑴欣賞山水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罷了。⑵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

12.相同點: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fā)自己的抱負(fù)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與民同樂的高尚情懷。

他們這種不以自己的進退得失為念,而“與民同樂”思想對今天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只有心為民所系,關(guān)注民生才能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湖南省邵陽市】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8~ 14題。

【甲】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入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 ——王維《終南別業(yè)》

8.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雜亂的樣子) B.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以……為樂)

C.勝事空自知(空:沒有) D.偶然值林叟(值:遇到)

9.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至于負(fù)/者歌/于途 B.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C.頹/然乎/其間者 D.晚/家南山/陲

10.下列選項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A.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B.見漁人,乃大驚。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11.對詩文內(nèi)容或情感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醉”“樂”二字貫穿全文;乙詩“偶然”二字承啟上下,二者都表現(xiàn)了作者的閑適情趣。

B.甲文太守之樂,樂在與民同樂,“醉能同其樂”一句點明主旨;乙詩詩人之樂,樂在自得其樂,“談笑無還期”一句點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體描繪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詩沒有具體景物的描繪。

D.甲文除寫“樂”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貶謫的苦悶情懷;乙詩則有詩人豁達(dá)胸襟的表達(dá)。

12.下列詩文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第一段通過四個場面的具體描寫,描繪了滁州人民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從側(cè)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一句,采用動靜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表現(xiàn)出山林的幽靜。

C.“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脫脫地刻畫出一個萎靡不振的醉漢形象。

D.乙詩結(jié)尾兩句,引入偶遇之人,帶有鮮明的生活氣息。

13.將甲文中劃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⑴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⑵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14.試展開想象,體味“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中“窮”、“起”的表達(dá)效果。(2分)

【答案】8.C 9.B 10.A 11.B 12.C

13.⑴老老小小的人們,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⑵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14.“窮”指盡頭;“起”,升起的意思。一“窮”一“起”,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自然之景的變幻。

【吉林省】二(一)(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0、本文作者歐陽修是    。ǔ┪膶W(xué)家。(1分)

1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蔚然而深秀者 ( )、泼哒l ( )

12.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順序描繪了瑯琊山的美麗景色?(2分)

13.作者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描繪了“滁人”跟隨太守出游的歡樂場景。請分析他們“從太守游而樂”的原因。(2分)

14.歐陽修雖被貶滁州,卻能夠與民同游且“樂其樂也”。請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一談你從中得到哪些人生啟示。(3分)

【答案】10.北宋、宋代、宋朝任選其一即可。

11.⑴草木茂盛的樣子或茂盛的樣子。⑵命名或取名。

12.圍繞“時間順序”或“早晚、四季的變化”回答即可。

13.圍繞“滁州百姓愛戴太守,愿意跟隨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樂業(yè)!被卮鸺纯。

14.圍繞“面對困難和挫折能夠豁達(dá)樂觀、恬然自適、積極向上、有所作為”回答即可。

【遼寧省大連市】二(一)(7分)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節(jié)選自《醉翁亭記》)

7.解釋文中加點的詞。(3分)

⑴其西南諸峰 ( )

⑵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 )

⑶名之者誰 ( )

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直線的句子(2分)

9.從選文看,醉翁“醉”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話回答)(2分)

【答案】7.(3分)⑴各個(眾) ⑵靠近 ⑶命名(給……起名)

8.(2分)欣賞山水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補充動詞1分,“得”“寓”翻譯正確1分)

9.(2分)一是飲酒,二是欣賞山水。

【遼寧省丹東市】三(一)閱讀下面語段,回答19—21題。(共10分)

【甲】⑴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fēng)颯然而至者,王披襟當(dāng)之,曰:“快哉此風(fēng)!寡人所與庶人共樂矣!”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fēng)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

【注釋】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雜然而前陳者() ⑵宴酣之樂()

⑶有風(fēng)颯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

20.下面是選文中劃線的語句,請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寫在答題卡上。(4分)

⑴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蓋有諷焉。

21.乙選文中楚襄王所謂的“與民同樂”與甲選文中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有何不同?(2分)

【答案】19.⑴擺放 ⑵盡興地喝酒 ⑶到(來)⑷怎么(每個1分,共4分)

20.⑴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后能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的(表達(dá)這種快樂的),是太守。(2分)

⑵宋玉這話,是含有諷刺意味的。(2分)

21.甲選文的“與民同樂”是指歐陽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義上的與民同樂,而乙選文中的“與民同樂”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與民同樂”,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與民同樂”(意思對即可)(2分)

【新疆烏魯木齊市】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l0~12題。(14分)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0.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4分)

A.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C.往來而不絕者天柱折,地維絕

D.醒能述以文者皆以美于徐公

11.請將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⑴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⑵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12.請結(jié)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么,這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0.C

11.(6分)⑴它(滁州城)西南方向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yuǎn)遠(yuǎn)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4分)

⑵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2分)

12.(4分)一是“山水之樂”,二是“宴酣之樂”,三是“樂人之樂”。這表現(xiàn)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ci/383560.html

相關(guān)閱讀:楊載《到京師》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新唐書?裴?傳》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揚基《春草》閱讀練習(xí)及答案
《宋史?楊億傳》閱讀練習(xí)及答案(含譯文)
何景明《說琴》閱讀練習(xí)及答案【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