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孩子性教育的五個正確要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性別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孩子性教育的五個正確要點

當孩子逐漸長大后,肯定會對自己和大人的身體產(chǎn)生好奇,沒準兒哪天就問出令大人難以立刻回答的、有關性的問題。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情景出現(xiàn),絕對有必要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合適的性教育。

1、家庭是最佳教室

在家里進行性教育是最為合適的。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在家里都是最為放松的,因此進行性教育就少了很多壓力。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對寶寶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當孩子看見爸爸媽媽總是很親近、很甜蜜、相互分享喜怒哀樂時,就能從他們的體貼與關懷中體驗到兩性的和諧互動,這就達到了性教育的效果。根本不需要刻意說教,就在平時的耳濡目染中,寶寶就能學習到與異性相處的正確態(tài)度。

請注意,如果家庭中總是充滿語言與動作暴力現(xiàn)象,那么孩子就會長期處于一種緊張與害怕的情緒中,同時也會獲得不正確的兩性印象,認為性別就是不平等的、是充滿沖突和暴力的,自然就難以知道如何與異性相處。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日后要建立正確的兩性觀念是相當困難的。

當然,即便父母整天爭吵打斗,估計他們對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還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性教育。但是,無論再怎么努力去“教”,只要孩子身處家人相互責備、不滿、兩性關系不和諧的家庭中,那么對他的成長來說都是一種遺憾。

2、自然地談論性

在自己家里談論性和身體器官,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就陸錦英老師的經(jīng)驗來說,自從她的兒子具備語言能力開始,她就借著洗澡的時候教他認識身體,讓他覺得談論“性”是很自然的。有時她的兒子會問:“媽媽,為什么你下面有毛,而我卻沒有?”“衛(wèi)生棉是做什么的?”她都會認真回答兒子的所有疑惑。

在與孩子談論“性”的時候,不要有太多的神秘色彩,否則大人本身都無法坦然面對“性”,再加上知識不足、難以找到有效方式等原因,要和寶寶談論“性”就感覺更加困難。但是,父母總是羞于啟齒、含糊搪塞或一味訓斥也不好,反而會使寶寶產(chǎn)生種種奇怪聯(lián)想,嚴重者還會造成日后的性壓抑或性苦悶。

孩子對身體產(chǎn)生好奇是一種自然反應,大人無需以有色眼光去看待,不妨坦率自然地回答孩子提出的疑惑。當孩子有性的問題時,就以他所能夠理解的語言來直接回答問題,不要扭扭捏捏,也不需要轉移話題或含糊其辭。早期壓抑寶寶對身體探索的欲望,會使他日后一提到性就感覺別扭,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或是一味排斥、鄙視甚至忽視,這對正常的心理發(fā)展都是很不利的。

3、用正確名稱談論身體

正確的性教育,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身體的美好,而不是什么隱晦骯臟的東西。只有從小對身體有了正確的認識,才不會做出不禮貌的行為來,比如拿異性的生理特征開玩笑、游戲式地撫摸其他人的生殖器等。其實,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在很多時候,接受過度社會洗禮的大人反而要向孩子學習,學習著如何去坦然看待性,進而不避諱談論性器官。

據(jù)陸錦英老師介紹,在洗澡的時候,她會很自然地帶孩子認識身體的器官,清楚講解每一個器官的功能,對她的兒子來說,說出“陰莖、陰道”就像說“鼻子、嘴巴”一樣自然,因為它們都是身體的一部分。大人在談論性的時候越自然,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4、注意自我保護,清楚身體界線

在孩子正確、坦然地認識身體之后,就要讓孩子知道隱私與自我保護的重要。其實,在教導孩子認識身體器官時,就要讓他明白不能暴露身體的某些生殖器官,這并不表示那些部位是可恥的,而是出于對個人隱私權的尊重。

隨后,父母可從小教導孩子保有自己身體的隱私權,不能讓別人隨便觸摸自己的身體,也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身體。所以,當孩子想伸手摸媽媽的胸部或是想看其他阿姨的內(nèi)褲時,都應適時教導正確的觀念。

當然,那些出于禮貌的舉動,如摸頭、觸肩等就另當別論啦。不過,每個孩子對身體的感受都不同,如果寶寶對親友的擁抱或觸摸確實感到不舒服,做父母的一定要相信并尊重他的感受,以委婉口氣向親友說明,以減少身體不適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困擾。

5、認真回答所有問題

成長中的孩子總是樂于探索,對身邊的事情充滿疑問,這也許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痛,尤其是被問到感覺尷尬的性問題時。對此,陸錦英老師特別強調(diào)一點,希望大家能認真回答孩子的所有問題。因為一個探索欲強烈的孩子,當欲望被滿足、疑問被認真答復時,他會更加愿意表達,這對個性發(fā)展很有好處。

當然,這樣的孩子通常對性也充滿疑問,但是這并不代表什么,只能說明孩子長大了。只要大人坦然誠懇地去回答問題,孩子就會自然無邪地接受。千萬不要讓孩子感覺有關性的問題都是“怕羞”“可恥”的事,大人更不應該有這種想法,那已經(jīng)是相當迂腐的觀念,只會妨礙孩子正常的心理發(fā)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40595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