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孩子粘人源于缺乏安全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心理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我兒子現在2歲8個月了,上幼兒園小班,特愛粘人。每次送他去幼兒園他都要哭兩下才走,平時也特別粘我。男孩子這樣可不好,我該怎么辦?”寶寶喜歡粘著媽媽,是讓很多媽媽頭疼的問題。對于這些喜歡粘人的孩子,許多媽媽擔心孩子會太膽小、過于依戀父母、以后不敢獨立……專家表示,0~3歲的孩子適當地粘人并不是壞事,但過于粘人或完全不粘人就應警惕了。

  專家分析如何區(qū)分孩子是不是粘人

  孩子適度粘人屬正常

  “寶寶粘人是沒有問題的。孩子在媽媽肚子里安全地出來,對外界的環(huán)境感到恐懼,是正常的表現。”中國完形教育廣西分支機構老師何明謙說。

  那么,怎樣的“粘”是正常的呢?南寧市興華文化教育培訓學校的首席講師李錚舉例說,孩子上幼兒園時,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親密與分離的狀態(tài)有三種表現:

  第一種是適度粘人、健康的分離狀況。這類孩子在入園時,面對媽媽的離開,會因舍不得而哭泣,但哭了一會兒后,能很快地融入新的環(huán)境和秩序。到了放學時間媽媽來接時,他們會因見到媽媽而非常高興。李錚解釋,這種孩子是健康的,他會在與媽媽分開時出現適度的分離焦慮,這是孩子與媽媽建立親密關系后的正常表現。

  第二種是不粘人、完全分離的狀態(tài)。他們在入園時,對媽媽的離開感到無所謂,既不哭也不鬧,放學后媽媽來接時,孩子再次看到媽媽也不會感到興奮。在幼兒園期間,這類孩子對事物比較冷漠,對老師的教學也不配合。這類孩子是不正常的!叭绻粋孩子在3歲左右時還不能與媽媽建立起親密關系,他長大后能與誰建立親密關系?”李錚說。但是,在實際中,很多家長卻錯誤地認為這類孩子是最乖、最省心的。

  最后一種是過于粘人、病態(tài)分離的狀態(tài)。這類孩子在與媽媽分開時老哭個不停,甚至抱著媽媽死不放手。放學后媽媽來接時,孩子看到媽媽也并不高興,而會埋怨媽媽把自己丟下。這類孩子,就是人們常說的喜歡粘人的孩子。他們由于出現過多的分離焦慮,而不能在幼兒園里進行日常的活動,因此也是病態(tài)的,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過于粘人家長需反思

  何明謙認為,孩子出現過于粘人,并不是孩子的問題,家長更應該把焦點拉到自己的身上審視自己。

  家長應該先看看自己給孩子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否是令他感到安全。這種安全并不是讓媽媽為孩子準備好一切,而是要在心靈上讓孩子感到安全。如果媽媽在處理事情時反應偏于敏感,如遇事時常驚慌失措,那么這種緊張的情緒和狀態(tài)很容易讓孩子接收到,從而也產生對環(huán)境的不信任感和緊張、焦慮的情緒。這樣的孩子就比較膽小粘人。因此媽媽在應付孩子過于粘人的問題時,要先看看自己在遇事時是否能保持心平氣和的態(tài)度,如果不能要做出調整。

  讓孩子感到環(huán)境安全了,就要放開束縛,讓孩子多去探索和嘗試。何明謙說,孩子在幾次嘗試成功后,便會暗示自己是有能力做到的,然后認可自己的能力,從而逐漸樹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孩子去嘗試了,卻沒達到目標,這時媽媽也不應該貶損孩子,反而更要支持。媽媽的愛是培養(yǎng)孩子自信最有力的保證。

  另外何明謙表示,家長還應審視自己,是否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與孩子在一起時,只是形式上的陪伴,還是也做到了心靈上的陪伴?

  專家建議

  孩子愛媽媽才會愛別人

  3歲前要建立親密關系

  0~3歲,尤其是1歲半至3歲之間,是培養(yǎng)孩子的依戀關系的敏感期。李錚說,如果一個孩子在3歲前,沒有與媽媽形成健康的親密關系,則不能很好地建立起自身的安全感,從而出現完全不能分離或過于分離兩種病態(tài)的依戀關系。那么,孩子在3歲前,媽媽應該怎么做,才能與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親密關系?

  李錚認為,要讓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親密關系基礎,媽媽應該在孩子3歲前全身心地呵護、照顧孩子。如果不能做到,也要保證每天有2小時陪伴、照顧孩子!昂⒆釉3歲前,千萬不要完全丟給保姆或者爺爺奶奶帶。而如果媽媽必須與孩子分離,在孩子3歲前分離最好不要超過3天,6歲前不要超過一個星期!崩铄P說。如果孩子與媽媽分開的時間長了,其本來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可能會中斷。而孩子與父母的親密關系是所有親密關系的基礎,只有與媽媽的愛連接上了,才能去愛別人。

  幫孩子重建安全感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以上兩種病態(tài)的依戀關系,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李錚表示,對過于粘媽媽的孩子,首先媽媽應保持一顆平和的心,當孩子粘著你時,不要把孩子推開,也不要趕緊躲得遠遠的,因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

  其次,媽媽要時常告訴孩子:“媽媽是愛你的,媽媽不會拋棄你!鼻f別拿“媽媽不要你了”“真想把你塞回肚子里去”這些話來逗孩子或嚇唬孩子,這些話只會讓孩子的安全感更加流失。

  再次,當媽媽離開孩子時,最好能明確而形象地告訴孩子自己什么時候會回來,比如“當這根短的時針指到4時,媽媽就回來了”,或者“寶寶每天早上睡一覺就在日歷上打一個小勾,當小勾填滿到20這個數字時,媽媽就回來了”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回來的承諾應該準時兌現,并且做到全家的承諾一致。如果承諾沒有兌現,孩子會感到自己被騙,而逐漸喪失安全感。

  最后,應該在教育之初就教導孩子要愛父母和孝順父母,而非只關注自己的需要,讓孩子懂得愛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才去愛的。在這方面,國學的經典教育可以發(fā)揮作用。如讓孩子學習《弟子規(guī)》,能給孩子獲得更多的力量去愛父母,讓孩子因愛父母而懂得體諒、孝順父母,而非因恐懼父母的離開而孝順父母。最關鍵的是,孩子《弟子規(guī)》的學習,不是單獨拿出來要求孩子做到,而是父母先做到,老師先做到,讓孩子從榜樣的身上去學習,所以中國的古語說得好:“言教訟,身教從”。

  “而對于冷漠、完全不粘人的孩子,家長也要警惕,不能認為這樣的孩子乖,讓大人沒負擔,就認為是好的。”李錚說。對待這樣的孩子,媽媽應給予更多的肢體愛撫,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并做到與孩子多交流,讓他能在媽媽面前說出自己的心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41412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