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注意的“不良”習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對于子女來說,父母總有幾個令他們反感甚至生厭的“不良習慣”。只是出于長幼輩分或禮貌關系無法表白或“反擊”。然而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和良好家庭氛圍的營造。

  其一:習慣于“擺老資格”

  諸如“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我們那時如何如何”等。其實這些話根本達不到父母所期盼的“撫今思過”、“憶苦思甜”的目的,更起不到令子女反省的作用。在子女們看來,這些話只不過是父母以陳舊觀念對他們新潮生活的嫉妒。

  其二:習慣于“干涉外交”

  同學打來電話,父母總是刨根問底、追問不停:“是誰?什么事?為什么找你?”。如果是異性同學,更是疑云頓生、反復盤問。一時間,子女眼中的父母變得神經(jīng)兮兮、草木皆兵,令子女備感不適。

  其三:習慣于“杞人憂天”

  一見到子女在處世或?qū)W業(yè)上的毛病或不足,總是說:“我看你將來可怎么辦?!”甚至用“你是當清潔工、掃大街的命啊!”之類的語言挖苦諷刺,而不是從正面耐心引導和說服,其結(jié)果是:不是使子女自憐自哀、自悲無望,就是使之滿不在乎、我行我素。

  其四:習慣于“翻老賬、揭老底”

  一位女中學生說:“我媽媽總是當著同學的面把我過去所犯錯誤動不動就搬出來,數(shù)落一通:‘又犯老毛病了!’、‘怎么就沒記性!屬豬的!’”其實,使子女糾正一個錯誤或毛病,不但需要足夠的耐心,而且還要講究談話藝術,防止其進入尷尬難堪的境地。

  其五:習慣于夫妻之間矛盾向孩子“和盤托出”

  天下沒有不吵架的夫妻。兩口子之間即使有多少怨恨,也不應向子女“傳授”或發(fā)泄。如:“你爸爸根本不顧家”、“你媽媽光想當‘先進’,一點也不關心你”之類的語言,極容易引起子女的矛盾心理形成,進而引起“不聽話”、“多疑”等毛病和不良心態(tài)。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70818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