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如何將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有時候我們過分強調(diào)了東方問題,有時候過分強調(diào)了西方問題,但實際上把二者整合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我個人還是蠻喜歡東方文化的,也喜歡新物理學,其實東方文化有很多深層的智慧,很多西方專家慢慢用東方的哲學和思想重新梳理他們的理論。我做心理學卻很少用心理學為來訪者做解釋,而是用來訪者自己喜歡的解釋系統(tǒng)。如果他是基督教徒,而且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我會用基督教文化引導(dǎo)他;我知道中國人大都信佛,而且是虔誠的,我會用佛教的思想去引導(dǎo)他;如果他是自動學家,我會用思維系統(tǒng)解釋他生活中的軌跡。比如我講一個精神分析,我不僅僅會整合心理學家所有的解釋,還會把所有人類文化進行整合。

  我覺得中國人的內(nèi)在邏輯、文化背景夠圓融,更強調(diào)個人文化,要尊重這些學問,但是要正確解讀。我經(jīng)常舉“田忌賽馬”的例子,這是一個競爭策略,但被廣泛濫用在生活中。我曾經(jīng)在機場休息時,聽到一個籃球教練和一個隊員的談話。那個隊員說,今天我們和某某隊打肯定要輸,因為他們?nèi)齻月前引進了一個外援,那個外援三分球很準,碰到他就會輸。教練說我們把那個誰派上去,他球技不行,可以拉他,罵他,動手,把這個好馬拉下去,裁判就會把他們都罰下去。田忌賽馬本來是非常智慧的東西,但現(xiàn)在卻被解讀成這樣,實在很成問題。

  問:李老師您好!我是一個80后,非常希望聽到您對田忌賽馬內(nèi)涵智慧的解釋。

  李子勛:從激勵心理學來講,中國的文化還是以人為本的。剛才我們舉的例子是整人的,這是不好的例子。古代的賽馬是雙方出三匹馬比賽,三局兩勝制,先用下等馬比對方的上等馬,輸了一局,然后用上等馬比他的中等馬,再用中等馬比對方的下等馬,必贏兩局。這是古代田忌想的主意。

  我們現(xiàn)在很多公司讓一個研究生來做前臺,這說明公司有實力。可是我們曾經(jīng)參觀過一家外國公司,那個公司需要一個秘書,當時有兩個人應(yīng)聘,一個是30歲左右、學歷很高、年輕漂亮的女性,另一個是剛生了小孩的39歲的女性,最后那個老板雇了那個39歲的。他解釋說我這個崗位就要這樣的人,她接受一些培訓就可以了,招個助手干嗎還得找個學位很高的人,他們應(yīng)該有更合適的位置。

  當然他們也談到社會責任的問題,因為那個39歲的媽媽是離婚的,在瑞典,如果離婚了,政府會給孩子的母親補貼,讓她養(yǎng)育孩子;但如果有工作了,政府就會把這筆錢轉(zhuǎn)移去幫助更困難的孩子。這是市政廳給我的解釋,他們還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給這位媽媽工作,政府就會減少給她的資助,而把這個資助給更需要的家庭。我覺得這符合東方人的“田忌賽馬”的思維,一個恰當?shù)、好的安排,可以讓一個人得到工作。

  有一個從美國讀完金融學的女孩去某一個IT公司做前臺,是這個公司的老總把她招來做前臺的。他問這女孩,你那么好的學歷為什么要做前臺呢?這個女孩說我不可能永遠做前臺,我只是想來學習你們公司的文化。這就是后現(xiàn)代管理學里經(jīng)常談到的,其實現(xiàn)在的員工更清楚他要什么,他要的不是位置,不是錢,而是想在大公司學到這個公司的文化,他們很有智慧和策略,知道自己不會在某個位置上待很久。這很有思想,雖然位置不適合我,但我知道我需要什么,你給我前臺的身份,但我在你公司要學習的不是這個。

  我在微軟講了幾天課,我對微軟的員工講,你們在微軟待四年就可以離開,就可以不干了。有人問,這是世界第一大公司,為什么要離開?我說你們可以選擇離開,也可以選擇不離開,但如果離開可以學習更多,當然微軟的管理學策略、市場策略或者人力資源策略你們可以學到很多,學到這些東西是你的財富,你走向社會可以拿到更多的錢。但是公司不是你家,你不能把公司當成家,你是為什么而去工作?錢對80后、85后的孩子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你待了四年,繼續(xù)留在微軟,什么都沒有,就只有錢。因為你所得到的文化不具有意義,就像你學英語不到英語國家沒有意義是一樣的。但有一天你到另外一個公司工作,你在微軟獲得的財富就顯現(xiàn)出來了。這是80后、85后孩子們就業(yè)的策略,就是為自己去工作,而不是把企業(yè)當成家。

  問:剛剛知道李老師講的東西方文化差異,我想請教一下李老師對東西方文化的簡單概括,還有從孩子的角度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和東西方文化?

  李子勛:其實孩子面對的信息是一樣的,孩子在自然界面對的信息都是河水、風、太陽、鳥叫、樹木的生長,我們也在同一生命系統(tǒng)下成長。西方對世界的解釋,或東方對世界的解釋,并不能夠替代這個自然本質(zhì)或本體的東西,所以文化是一種解釋系統(tǒng)。西方的解釋是充滿著理性主義的,從蘇格拉底開始一直延續(xù)著對理性的追求。東方更多是在于形象的感覺系統(tǒng),到底是感覺的或者意象的東西更逼近自然,還是理性、抽象的科學更逼近自然呢?顯然,各有各的長處。

  理性是我們可以把一個對事件的真或本體的真,通過言語或邏輯系統(tǒng)表達出來,進行交流,而東方的感覺是很難達成交流的,就像我們難以把感覺說清楚一樣,為什么東方在交流系統(tǒng)里比較內(nèi)斂,不把自己說得很清楚呢?是因為說不清。而西方人就力求要說清,學英語就不用學同義詞和反義詞。這是兩種文化的內(nèi)在邏輯。

  當然民俗、穿衣、飲食都叫文化,但這不是文化的精髓,而是生存方式,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方式。西方人吃肉,我們吃草,吃麥子,他們的小腸短,我們的小腸長,所以我們可以把營養(yǎng)吸收。在營養(yǎng)學里,我們接觸到的更多的是西方思想,比如說一天的基礎(chǔ)飲食是幾兩飯,多少肉,多少奶,多少蛋,多少蔬菜,多少水果。對西方人來講,他在這種文化氛圍里生長,身體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這種方式,而現(xiàn)在這種思想又傳到了東方,東方人按照營養(yǎng)學、心理學去重組我們的生活,就破壞了我們原初的生活方式?粗苊溃珜嶋H上是給我們帶來了風險,現(xiàn)在我們的糖尿病患者有一億多人了,這都是以西方人的營養(yǎng)學為標準帶來的后果。

  現(xiàn)在中國人富裕起來了,有吃的了,但我們的小腸依然很長,酶處理系統(tǒng)依然不活躍,所以我們吃的這些東西吸收不了或者排不掉。這種文化差異相當于生活方式的差異。

  中國人的文章里喜歡對仗,我們是用二分言語表達的,言語就代表了我們的某種邏輯,中文的邏輯和西語或德語的邏輯不一樣,德國人的動詞靠后,德國人特別重視行為秩序和方式。比如德國人造大奔,書上說擰四圈半螺絲,他裝車的時候一定是四圈半,而中國人是一擰,扳上就緊了。對德國人來講緊了就錯了,因為將緊不緊對機器性能是最好的,所以他嚴格按照四圈半來擰,是數(shù)著擰的。中國的這個特點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在小事情上西方這種文化好,但中國人面對大事情不追求差異、追求和諧,這種文化就很有意思。所以,你看德國人工作是享受,但他們很麻煩,一定要這樣做,不會去試,因為一試就擰多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東方人和西方人的生活,西方人喜歡光腳,孩子不穿衣服,大冬天在外面跑,而中國人冬天穿很厚的衣服;還有言語、文化,精神領(lǐng)域的東西和中國精神追求的東西等等,這是不同的,這個世界沒有多余的東西,只要正好在這個位置就可以了。所以東方是好的,西方也是好的。

  主持人殷智賢:非常感謝李老師,我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可以從中國文化里找出一些素材印證李老師講的非常正確!抖Y記》中有一句談教育的:“養(yǎng)其善,救其失!边@個“善”不是我們通常說的道德上的善惡的善,而是指合乎道的善,也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和李老師說的“Nature”非常接近。教育是為了養(yǎng)育好這個人的天性,如果我們的教育是破壞這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和特點的話,這肯定不是教育。還有“救其失”,沒有人具備所有人的所有優(yōu)勢。教育的另外一重功能就是盡量補充他先天的不足,他的不足不是生命有缺陷(當然,有一些人在身體上可能因為某種原因有殘疾),他很多的缺陷只是在社會適應(yīng)方面顯示出相對他人的不足。而教育在這方面有所彌補,這是教育要完成的功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50635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