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們把一批貧困家庭的4個月嬰兒分成兩組:一組送進有老師教導的早教中心;另一組則不進行早期教育。入小學時,第一組兒童的智商平均比第二組高10—20分。15歲時,第一組孩子語文成績和數(shù)學成績均高于第二組。
但在第二組的孩子中,有位孩子的表現(xiàn)卻與第一組孩子不相上下,教授追蹤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這孩子之所以能表現(xiàn)優(yōu)異,是他母親經(jīng)常在家透過玩捉迷藏、畫圖、說故事、唱兒歌進行“早教”的母親。
可見“早教”對于促進孩子智力發(fā)育的確有不可忽視的效果。
外國的成功人士是怎么“早教”出來的
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盧梭的父親是個鐘表匠,每當他在工作時,就會同時教導三歲的盧梭讀普魯塔克的《古希臘羅馬英雄傳》。在他的督導下,盧梭在七歲前已經(jīng)讀了了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歷史》、豐得奈爾的《世界通史講話》以及莫里哀的戲劇。
居里夫人在女兒牙牙學語時就對她們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大女兒性格文靜、樸實、專注,這些正是科學家所應具備的素質(zhì);小女兒思維跳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具有藝術家的特質(zhì)。于是她針對所發(fā)掘出孩子的天生特質(zhì)給予不同的的家庭早教,最終使大女兒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則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連任三屆英國首相,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的政治家撒切爾夫人才5歲時,她的父親羅伯茨就教導女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并在日常生活中,著重培養(yǎng)女兒“嚴謹、準確、注重細節(jié),對正確與錯誤嚴格區(qū)分”的獨立人格。
中國人的“早教”心態(tài)
在上海書城里,一位年輕爸爸拿著一本有測試孩子比較數(shù)字大小和念兒歌的《1歲寶寶智力測試》說:
“我孩子已經(jīng)11個月了,可以讓他先看看測試1歲寶寶的智商書。”
他提的書籃中,還躺著幾本同一類型的幼兒智力開發(fā)書籍。
通常剛滿1歲的孩子多半剛會開口說話,念兒歌肯定是不行的,但這位爸爸卻野心勃勃的認為這些有非常鮮艷圖片的IQ測試、培訓的幼教書,應該會吸引孩子的注意,他會先給孩子做測試后記下分數(shù),再按照書本,讓兒子來學習語言、數(shù)學、邏輯、感受、運動、觀察、社交能力,然后再做這些測試看分數(shù)能否提高。
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父母對“早教”的觀念——
就是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
于是,孩子們在一歲以內(nèi)開始認字,三歲以內(nèi)開始學外語,3~6歲的孩子85%以上參加各種早教培訓班。
只有在閑暇時,人才會思考學習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入小學時,從學校帶回來一張表格要父母填寫,其中有一項要填孩子的“強項”,朋友想了很久,不知道填什么才好。
因為孩子說老師講的“強項”,就是別人不行我行的地方,可是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在早教班里學會了彈鋼琴、畫畫、語文、游泳、計算機、英文、唱歌、跳舞、下棋……
所以,當大家都學得“一樣多”時,比的就不是那由學校和補習班教出來的“技藝”,而是“不一樣”的特質(zhì)了。
而這些“不一樣”的特質(zhì)是什么?
是人格特質(zhì)、學識內(nèi)涵、工作態(tài)度、邏輯思考、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
希臘文中“學校”一詞之意是“閑暇”,因為希臘人認為,人只有在閑暇的時候,才會花時間去思考和學習。
的確,能力的培養(yǎng)是需要留給孩子“閑暇”時間去咀嚼所學,讓父母用心觀察孩子不同的反應和變化的,是急不得的,須花時間去等,讓其慢慢地累積養(yǎng)成。
先跑不一定會贏,只會輸?shù)艉⒆訉W習的熱忱和模糊化了孩子的“長才”。
家長選擇培養(yǎng)方式,就是拿孩子的前途做賭注,千萬要謹慎投注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53492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