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復習:比較閱讀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附】

古詩與古詩的比較閱讀

☆古詩與文言文的比較閱讀

☆文言文與文言文的比較閱讀

☆虛詞用法比較

☆寫法差異比較

☆☆☆☆☆實踐證明,比較閱讀可以提高學生古典詩文閱讀的系統(tǒng)化、條例化的梳理水平,這對走出校門后閱讀中如何處理眾多繁雜的信息是會有幫助的。比較閱讀可以開闊眼界,汲取多元,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學生鑒賞能力。隨著中考改革的不斷深入,用比較閱讀的形式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能力的題目可能會逐年增多。在新課程強調(diào)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今天,重視文言詩文的比較閱讀設(shè)計,真正起到它好的導向作用。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如果注重學生長期堅持古典詩文的比較閱讀,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必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欣賞能力,思維能力。

一、古詩與古詩的比較閱讀

古詩與古詩的比較閱讀,還是個別試卷的嘗試,目前還不普遍,且還是課內(nèi)古典詩詞之間的比較閱讀。但這種嘗試很有意義,它突破了詩詞單個鑒賞的題型,豐富了中考語文古詩文閱讀考查形式,確實能在比較鑒別中綜合考查出考生的古典詩詞的鑒賞水準。

例1:比較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小題。

【甲】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1.借景抒情是詩文中一種常用的抒情方式!炯住俊疽摇績稍姸冀杈笆惆l(fā)了詩人__之情。

2.【甲】詩側(cè)重寫眼前景,一個“欲”字妙在采用了_____手法,化靜為動,賦予花朵以動態(tài)美;乙詩既寫了眼前景“_____”,又寫了“__”“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湖北省黃石市中考試題

例2:閱讀李白的兩首詩,完成小題。

【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乙】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1.“楊花”與”煙花”都與楊柳有關(guān),“楊花”能喚起讀者對王昌齡____的聯(lián)想;“煙花”能表現(xiàn)揚州陽春三月的___情景。

2.甲詩結(jié)尾兩句大膽想像,乙詩結(jié)尾兩句借景抒情。請任選其一具體解說。_________

(江蘇省揚州市中考試題)

這類試題目前還是比較簡單詩詞鑒賞點的對比,考查點相對來說集中在通過比較區(qū)分內(nèi)容上、情感上、表現(xiàn)手法上的異同,通過比較強化理解。如例1第1題,從現(xiàn)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經(jīng)對比,會自然得出兩首詩盡管作者不同,內(nèi)容不同,但采用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抒發(fā)出的感情是大致相同,都是漂泊異鄉(xiāng),盼望歸期的感傷,即異中求同;例2第1題,盡管是相同作者的兩首詩,所托的“物”大致看起來相同,都與楊柳有關(guān)“楊花”與”煙花”,但“楊花”喚起的是對王昌齡漂泊遠方的不幸遭遇的聯(lián)想,而“煙花”表現(xiàn)出的是揚州陽春三月的春光爛漫、春色迷人情景,表達目的迥異,即同中求異。經(jīng)過求同求異一番比較,考生的理解能力自然會提高。

二、古詩與文言文的比較閱讀

古詩與文言文的比較閱讀,也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比較新穎且有創(chuàng)意的題型,發(fā)展態(tài)勢不錯。試題特點是將古詩詞的賞析和文言文放在一起進行進行比較鑒賞,既考查文言文閱讀能力,又考查了考生詩詞鑒賞的能力;既考查既考查單項的基礎(chǔ)知識,有考查了考試的綜合運用能力?芍^一舉多得。去年山西試題設(shè)計及的蘇軾的詞《水調(diào)歌頭》與《記承天寺夜游》和四川達州市試題設(shè)計的柳宗元的《江雪》與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年好多試題這方面體現(xiàn)的也是比較精彩的。

例3: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小題。

【甲】三峽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1.文章的第②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xiàn)了夏天三峽水流(湍急)的特點;文章第④段與詩中( )一句相對應(yīng)。(湖南株洲中考語文試題)

例4: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小題。

【甲】桃花源記(節(jié)選)

陶淵明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乙】飲酒

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請發(fā)揮你的聯(lián)想與想象,用語言描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所展現(xiàn)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桃花源記》和《飲酒》中,你認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結(jié)合當今社會實際,簡要說出你對建設(shè)和諧社會的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廣西省河池市中考試題)

例5: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小題。

【甲】愚公移山(全文略)

【乙】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1.這首詩和《愚公移山》都以山為喻,蘊含了對困難的認識和態(tài)度。試結(jié)合詩、文寓意,說說應(yīng)該怎樣認識和對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省達州市中考試題)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在與另一事物的對比、梳理中顯現(xiàn)出來。如例3第1題設(shè)計巧妙,通過【甲】文的第②段與【乙】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xiàn)了夏天三峽水流湍急的特點,經(jīng)過鑒別梳理會自然得出【甲】文第④段與【乙】詩中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相對應(yīng)的答案。例5的1題,經(jīng)過【甲】文和【乙】詩都以山為喻,蘊含了對困難的相同認識和態(tài)度,詩文互相印證,自然推出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困難,我們要做好面對和克服各種困難的思想準備,并堅信再大的困難都是可以戰(zhàn)勝的認識。這種把詩的意境與文的深刻放在一起,讓考生理解,他的眼界的開闊、認識的深化、綜合能力的提高,應(yīng)是不言而喻的。

三、文言文與文言文的比較閱讀

文言文與文言文的比較閱讀,是各地試題采用的較多一種考查形式。從2019年中考文言文比較閱讀語段看,多數(shù)采用材料是課內(nèi)加課外。此種設(shè)計既能有效地檢測學生課內(nèi)文言文學習基礎(chǔ),又能考查學生對淺易課外文言文的閱讀技能。課課外語段一般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課外語段是課內(nèi)語段的一種延伸和拓展。體現(xiàn)了夯實于課內(nèi),發(fā)展于課外的新型學習理念。2019年在考查方式上,它涵蓋了所有的文言文考查的形式,體現(xiàn)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素養(yǎng)的全面測試。在考查的點的分布上,各有各的側(cè)重點,但總體看來是比較全面。

(一)內(nèi)容理解比較。

例6: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節(jié)選自《曹劌論戰(zhàn)》)

【乙】宋公及楚人戰(zhàn)與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節(jié)選自《子魚論戰(zhàn)》)

1.甲文中“齊師敗績”是因為魯國抓住了發(fā)動進攻的時機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宋師敗績”是因為宋公錯失了發(fā)動進攻的時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試題)

例7: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選自蘇軾《喜雨亭記》)

1.《喜雨亭記》突出表現(xiàn)出蘇軾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這與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旨________有共通之處。

2.甲、乙兩文中畫線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點?它們的表達效果是怎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徽省蕪湖市中考試題)

四、虛詞用法比較

虛詞用法比較

例8: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陳涉世家》(節(jié)選)(略)

【乙】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后轉(zhuǎn)游隴漢

間,常謂賓客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初,援軍還,將至,故人多迎勞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計謀,于坐賀援。援謂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眾人邪?昔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置七郡,裁封數(shù)百戶;今我微勞,猥享大縣,功薄賞厚,何以能長久乎?先生奚用相濟?”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冀曰:“確為烈士,當如此矣。”

1.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 )

A.傭者笑而應(yīng)曰/足膚皸裂而不知

B.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欲自請擊之

C.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男兒當死于邊野/又留蚊于素帳中

2.【甲】文段中的陳勝和【乙】文段中的馬援雖然生活時代不同,人生經(jīng)歷不同,但他們身上卻有著共同的精神品質(zhì)。請你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作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寫法差異比較

寫法差異比較

例9: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shù)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盤屈,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元結(jié)《右溪記》)

1.兩文各寫出了水怎樣的特點,分別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兩文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點?試舉一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東省中考試題)

古詩文比較閱讀多數(shù)是比較內(nèi)容理解的,其特點是把住閱讀材料中關(guān)聯(lián)閱點對比類比,求異求新。如例6第1題,【甲】【乙】兩文獨有“×師敗績”的句子,命題者抓住了這一比較點而設(shè)計,考生可自然比較出不同點:【甲】文中“齊師敗績”是因為魯國抓住了發(fā)動進攻的時機;“宋師敗績”是因為宋公錯失了發(fā)動進攻的時機。如例7第1題,【甲】《喜雨亭記》突出表現(xiàn)出蘇軾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這與【乙】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旨與民同樂有共通之處,這樣通過比較進行系統(tǒng)化的梳理,會加深考生對作品的印象。例7第2題是比較句式特點文言局勢的特點,通過比較加深對【甲】【乙】句式駢散結(jié)合,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節(jié)奏感和回環(huán)美理解。例8第1題是以選擇題的形式來通過對比來判斷文言常用文演常用虛詞的基本用法,通過不同用法之間的比較,是基本的知識更加夯實、牢固。例9是比較寫法差異的。第1題是比較【甲】【乙】各寫出了水怎樣的特點,分別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經(jīng)對比可得出水的特點是不同的【甲】文水特點為清澈透明,【乙】文特點水流湍急,運用的描寫方法也是不同的,【甲】文側(cè)面描寫或間接描寫,而【乙】文正面描寫或直接描寫。通過比較各自特色鮮明突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1124684.html

相關(guān)閱讀: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18課《楊修之死》教學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