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之、其、而、以、于、乃、雖、為、者、且、則、乎、然、與)在文章中的含義和用法。
《醉翁亭記》
①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谌舴蛉粘龆嘱_,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壑劣谪(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芤讯﹃栐谏剑擞吧y,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本文作者是歐陽修,自號醉翁,晚年又號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學(xué)家。
2.解釋下列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臨于泉上者( )
(2)佳木秀而繁陰( )
(3)山肴野蔌( )
(4)觥籌交錯( )
3.文章第②自然段不僅寫出了朝暮之景,還描繪了四時的景物變化。作者抓住了四時的哪些景物來表現(xiàn)山水之美?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4.作者為我們展示了風(fēng)光綺麗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繪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幅圖畫。請體會作者為什么首先描繪“滁人游”這幅畫面。
5.“言在筆先,意在筆后”,作者放情林木,縱意山水,讓我們通過這美麗的風(fēng)景體會到了太守獨(dú)特的游樂情懷。你認(rèn)為作者在此文中表達(dá)了怎樣的情感?
(乙)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予少家漢東①,漢東僻陋無學(xué)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②頗好學(xué)。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fā)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
(節(jié)選自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
【注】①漢東:漢水以東,指隨州(今湖北隨州)。歐陽修四歲喪父,往隨州依靠叔父生活。②堯輔:是大姓李氏的兒子。
6.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1)貯故書在壁間( )
(2)徒見其浩然無涯(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chuzhong/225810.html
相關(guān)閱讀:初一語文知識點(diǎn)總結(jié):小說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