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得到發(fā)展!币虼耍處熢诮虒W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實驗、觀察、閱讀教材等途經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將新知識置于問題情境中,使獲得知識的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自然科學重要組成部分的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學科的形成和發(fā)展,新物質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無處不閃爍著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光芒。因此,作為化學教師,我們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法(特別創(chuàng)造性思維)滲透到化學教學中,讓化學教學過程成為再現(xiàn)式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機結合的典范。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利用實驗——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型模式,著力營造“情感共嗚溝通,信息反饋暢通,思維活潑流暢,創(chuàng)造精神涌動”的“情知融合”的新型教學意境。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自己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說,問題情境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一種當學生接觸到的學習內容與其原有認知水平不和諧、不平衡時,學生對疑難問題急需通達解決的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并不是任何情境都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困境,非常熟悉或者完全陌生的事物都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能構成問題情境。只有那些難易適度、有助于學生形成“心求通而未通”的認知沖突的化學問題或事物,才是構成問題情境的最佳素材,才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動機。下面是我們在新教材使用中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幾點具體做法和體會。
矛盾對立型問題情境 就是設計一定的問題情境,誘使學生對結果做出矛盾對立、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兩種預測,以激起學生較強的情感反映和急切的求知欲望;然后可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各抒己見,甚至展開辯論;進而最后用實驗或事實材料判定其中一種預測,以便學生進入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為什么對或錯的狀態(tài)。
例如:學生在學習CO2性質之后,設計二氧化碳滅火實驗,點燃一高一矮的兩支蠟燭,在火焰上罩一個大燒杯,問哪一個先熄滅?學生中存在三種矛盾對立的假設:有的同學認為高的一支蠟燭先熄滅, 有的同學認為低的一支蠟燭先熄滅, 也有同學認為兩支蠟燭會一起熄滅。然后,通過實驗觀察得到高的一支蠟燭先熄滅,實驗結果與我們假設相同或者矛盾。學生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為什么對或錯,自覺進入思維興奮狀態(tài)。
出乎意料型問題情境 就是設計一種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結果做出較為一致的并很自信回答或預測,而最后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從而使他們一下子全神貫注于“為什么會是這個結果?”進而產生一種“噢、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滿足感。
例如:在通過一系列實驗使學生對“金屬活動順序表中前面的金屬能夠把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這一規(guī)律深信不疑時,突然提出一個問題:鉀、鈉能否把硝酸汞{Hg(NO3)2}溶液中的汞置換出來?再實驗演示,實驗觀察到的結果自然大大出乎學生的意料。于是促進了學生積極思維、探索新知。
這種問題情境對于增進師生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崇拜感有獨特作用。也常常會是課堂出現(xiàn)一些戲劇性的愉快氣氛。
選擇困惑型問題情境 就是設計一種問題情境,有幾種比較相似、迷惑性較大的答案選擇,學生一時難于做出正確抉擇,即使做出抉擇,往往只能知其原不知所以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得不認真對待面前的問題,展開思考。
例如:在學習鋁這一章Al(OH)3性質一節(jié)時,課本強調Al(OH)3具有兩性,在制備Al(OH)3時應加入適量NaOH溶液,若過量則得不到Al(OH)3,如何體會好適量的含義,及在什么環(huán)境下Al(OH)3能穩(wěn)定存在呢?選擇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甲、乙兩人都欲制取Al(OH)3,所用的試劑相同,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的試管中加入Al2(SO4)3溶液,乙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試管中加NaOH溶液。問最后誰能得到Al(OH)3?對這問題學生的答案開始都是一樣的,乙能得到Al(OH)3,對學生的答案,不急于肯定,也不否定,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在操作中注意觀察到甲的現(xiàn)象是:先出現(xiàn)白色沉淀,振蕩試管沉淀消失,當這種現(xiàn)象重復數(shù)次后,再加入Al2(SO4)3溶液出現(xiàn)的沉淀無論怎樣振蕩試管都不消失了,而且隨著Al2(SO4)3溶液的繼續(xù)加入,出現(xiàn)的沉淀越來越多。觀察到乙的操作現(xiàn)象是:隨著NaOH溶液的加入出現(xiàn)沉淀且振蕩試管不消失,但隨著NaOH的增加,沉淀逐漸溶解,且NaOH越多,沉淀溶解的就多。直到最后沉淀全部溶解,再也無白色沉淀,毫無疑問,實驗現(xiàn)象與原有答案相反,每個人的大腦都出現(xiàn)了一個問號,這時老師和學生一起分析實驗現(xiàn)象:甲、乙開始出現(xiàn)的沉淀是因為:Al3++3OH-=Al(OH)3,但甲的試管中盛有NaOH,為強堿性環(huán)境,故生成的Al(OH)3沉淀又溶解即發(fā)生了;Al(OH)3+OH- =AlO2-+2H2O的反應;乙的試管中盛的是Al2(SO4)3溶液,故Al(OH)3不消失,當甲的試管里的所有的NaOH都與生成的Al(OH)3反應變成AlO2-之后,再往試管中加入Al2(SO4)3溶液就發(fā)生水解反應3AlO2-+Al3++6H2O=4Al(OH)3↓,而乙試管中所有的Al2(SO4)3都變成了Al(OH)3之后,再加NaOH就發(fā)生Al(OH)3+OH-=AlO2-+2H2O,NaOH加入的越多,Al(OH)3溶解的越多,直至Al(OH)3全部溶解,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原先的答案局限于常規(guī)的思維方法,即用可溶性的堿與鹽反應制不溶堿,又因為Al(OH)3的兩性,因而試劑的用量也做了限制,即NaOH不得過量,這條思考路線的結果當然只能是乙能得到Al(OH)3,實驗設疑的思考方式顯然與原答案的思考方式不同,用Al3+和AlO2-的水解反應來制Al(OH)3,因而貌似不能得到Al(OH)3的甲得到了,而乙卻得不到。通過以上的試驗和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了突破常規(guī)思考方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的樂趣,激發(fā)了學生們培養(yǎng)自己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的自覺性。
無所適從型問題情境 就是設計一種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到既陌生有熟悉,好像明白卻又不明白,不知該從何入手解答問題。這樣一來容易激勵學生非將問題弄個水落石出。例如:在學習酸堿時,設計酸堿的認識實驗:1.把紫色石蕊試紙放入試管里,在試管中加入少量檸檬晶,觀察其顏色變化。2.用熟石灰粉代替檸檬晶重復上述實驗。3.再分別向兩支試管里加入1——2ml水,觀察其顏色變化。當學生看到在裝有紫色石蕊試紙試管里,加入檸檬晶、熟石灰,其顏色沒有變化,加水后顏色變化。就會對酸堿這個熟悉知識產生這種陌生現(xiàn)象進行思考,這是為什么?
以上幾種方法可以在教學中根據(jù)具體內容、穿插設計、合理組織。利用實驗不斷創(chuàng)設疑問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思辯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重要形式。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追求興趣,調動了他們創(chuàng)造欲望和動機,無疑他們思維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同時,又顯示了本學科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
來源:查字典化學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47725.html
相關閱讀:高考化學復習提高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