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教學設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用什么試劑可以分別除去溶液中的Ca2+、Mg2+、SO42-,并進一步知道如何選擇試劑。
  
  2.知道除去可溶性雜質時,所加試劑一般要過量,過量的試劑也要在后續(xù)實驗中除去。
  
  3.在加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試劑除雜時,知道如何考慮試劑加入的先后順序。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交流、評價等方式,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樂趣。
  
  二、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生的起點能力分析
  
  通過初中化學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在物質的除雜過程中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通過上一節(jié)課檢驗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基本學會了如何根據(jù)溶解性表選擇試劑檢驗離子。
  
 。ǘ⿲W生的認知方式分析
  
  由于我所任教的高一(1)班和高一(2)班分別是我校的兩個理科實驗班之一和兩個文科實驗班之一,總的來說,學生具有較扎實的基礎(尤其是高一(1)班),有較高的參與意識,師生關系融洽,但高一(2)班的參與意識不是太強。經過3周的新課程學習,學生知道了一些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法,但如何在學習過程中實施,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三、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內容的聯(lián)系
  
  這部分知識,既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識,又涉及實驗技能型知識,我認為還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主。學生剛剛學習了粗鹽中的難溶性雜質可以用過濾這種物理的方法除去,不過得到的鹽還是不純,還含有可溶性雜質,這些可溶性雜質又該如何除去呢?可以說,無論書上有沒有這個問題,其實這都是教師和學生此時不得不考慮和面對的問題。而且它是在學生經過初中化學的學習,已經有了物質的檢驗和提純的基礎知識(盡管很少),以及剛剛學習了SO42-的檢驗和除去粗鹽中的泥沙這兩個實驗之后進行的學習,因此學生已經大致知道如何選擇試劑來檢驗物質和除雜,也知道雜質轉化為沉淀之后要過濾除去。而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對學生全面地考慮物質除雜時試劑的選擇、試劑的加入順序以及實驗操作的選擇都是一次很好的鍛煉。
  
 。ǘ┓治鼋滩膬热莸闹攸c和難點
  
  確定BaCl2、Na2CO3、NaOH、HCl四種試劑加入的先后順序。
  
  四、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步驟
  
  首先是復習如何除去粗鹽中的泥沙,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除去粗鹽中的泥沙的步驟,以及過濾和蒸發(fā)、結晶的目的,并由此知道這樣得到的鹽并不純凈,仍然含有可溶性雜質(MgCl2、CaCl2、硫酸鹽等)。
  
  提出問題:如何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MgCl2、CaCl2、硫酸鹽)?讓學生討論。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除去可溶性雜質,首先要選試劑,若試劑不只一種,要考慮試劑的加入順序。
  
  然后再放手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交流、評價,得出結論。
  
 。ǘ┙虒W方法
  
  由于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的分類法的學習,都是在學生已有的關于一些具體物質的性質和一些具體的化學反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來進行的系統(tǒng)學習,因此,可以采取如下形式進行: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探索和討論學生通過交流、評價得出結論教師點評。
  
  五、課堂練習
  
  為了除去硝酸鉀晶體中所含的硫酸鈣和硫酸鎂,先將它配成溶液,然后先后加入KOH、K2CO3、Ba(NO3)2、HNO3等試劑,配以過濾、蒸發(fā)結晶等操作,制成純凈的硝酸鉀晶體,其加入試劑的順序:
  
  A.K2CO3?Ba(NO3)2?KOH?HNO3
  
  B.Ba(NO3)2?KOH?HNO3?K2CO3
  
  C.KOH?K2CO3?Ba(NO3)2?HNO3
  
  D.Ba(NO3)2?KOH?K2CO3?HNO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262630.html

相關閱讀:X射線為何能透過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