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100%開發(fā)你的記憶潛能 五分鐘成為記憶王(5)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記憶術原理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用目標引導記憶
  無論你做什么事,總得抱有某種目的。
  目的,就像是射擊場的靶子,又像是打獵場的獵物,是你苦心積慮要追求的目標。
  目標,誘惑著你,引導著你,使你步入更高境界。
  首先,你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總是有一定的目標的,那是成功地改進記憶效能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其次,你必須明確地認識到,自己追尋的目標是什么,那是推動你前進的主要動力。
  當你開始閱讀本書的時候,我曾告訴過你:讀完本書,你完全能夠以每天百分之幾十的步伐逐步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直到把自己的記憶潛能全部開掘出來。
  因此,那就意味著,讀罷本書,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成功記憶的目標。
  我問你:“為什么要閱讀本書?”
  你肯定會這樣回答:“當然是要成功地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嘍!”
  不錯,那無疑是你的第一個目標。但我還要進一步問:
  “一旦這你達到了那個目標,打算利用它做什么呢?”
  這個問題,你不能回避,應當給予明確的解答,記憶畢竟是人們從事各項事業(yè)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提高記憶能力不應當、也不可能是你的終極目標。
  每個人的生活目的各不相同,所追求的目標也千差萬別。但是,他總是有自己的目標,不管這目標是什么。實現這些目標,起碼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成功的記憶。一旦你的記憶效能大為改觀,無疑就清除了許多路障。你夢寐以求的其他種種目標也就更容易地變成現實。這一點,我以為是可能肯定的。
  閱讀了本書,并提高了記憶力之后,你的目標是什么呢?
  也許你想到歐洲某個國家去觀光,并了解那個國家的風俗民情及語言。
  也許你找到一份工作,很想在上班前記住有關規(guī)則。
  也許你自愿為那些公眾福利機構盡一份義務,準備這些演講,準備回答各種答案。
  不管是什么情況,說一千、道一萬,總之,你有自己的目的——你的目標。
  那個目標實實在在地留存在你的意識中;要達到那個目標,其前提條件就是改進你的記憶效能。
  是要學習某一種語言嗎?你必須盡快記住它的語法和詞匯。
  是要掌握新的職業(yè)的有關規(guī)則嗎?就必須盡快地記住它的細則。
  是要贏得智力競賽的桂冠嗎?就必須準確無誤地記住所有相關的問題。
  因此,我認為,成功的記憶,是你實現既定目標的必要手段;反過來說,明確的目標,又是促進記憶效能的積極動因。
  實驗證明,你所達到的目標越近,其目標的驅力也就越大。
  就像磁鐵,鐵距它愈遠,吸引力愈;相反,鐵距它愈近,吸引力愈大。
  假如你做某種瑣碎而討厭的工作,不管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開始時,動作很慢,進展遲緩,你總是為那些冗長的討厭的事面愁眉不展,只得耐著性子去做。當工作快要完成的時候,你頓時感到有了希望,勁頭油然而來;越是接近尾聲,干勁越足,效率越高。
  這,就是目標的努力。
  心理學家們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被試者分A組在左邊,B組在右。兩方參賽人數及麥地里開展田面積完全相同。惟一不同的是,A組這邊的田梗上,每隔3尺就樹立一面紅旗,而B組那邊則沒有。
  兩組競賽者同時開始割麥,但結果卻不同。有紅旗招引的A組,其勞動速度遠遠快于B組。此外還發(fā)現,A組的參賽者是靠近終點,其速度越快、其效率越高。
  第二天又做了一次同樣的實驗,不過,兩正好調個兒;這次,B組在左邊,有紅旗作標志;A組在右邊。結果不言自明,B組的勞動速度、高效率超過A組。
  你看,目標的驅力有多大!
  還有一個實驗:把一只小老鼠放在迷津中,讓它自尋出口,當它選擇了看似出口的目標后,便不顧一切地向那兒沖去;越接近目標,速度越快。等到跟前,才發(fā)現是死路一條,它又放慢速度,重新覓新的出路。很快,它又看到新的出口,便又一次沖過去,而且同樣是越接近目標,速度越快。
  這種情況,心理學家稱之為“目標的斜率”。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一個球體自高坡頂端往下滑滾,其速度是越來越快。同樣的道理,人們越是接目標,其干勁越足,效率越高。所謂“望梅止渴”,實際運用的正是這種心理效應。
  比如,人們排長隊搶購緊俏商品,去的都很早,離商店開門還有很長時間,這時,人們多漫不經心,隨意交談,隊伍也七零八落,不成形狀。一旦開門時間快到了,人們就始緊張起來,紛紛排好隊,特別是看到商店里有人出來開門,排隊的人更是緊張,不由自主地往前擠,以為越接近大門,就越有把握;越接近大門,購買東西的念頭也就越強烈。
  這種現象,我們真是司空見慣了,而且多有親身體會,它實際就是“目標的斜率”在驅策人們行動。在這里,我想向你介紹一種具體有效的方法,即:確立近期目標。換句話說,你要學會安排忘記進程,把你的長遠目標劃分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標,一個一個地實現,一個一個地跨躍,每當你到達一個近期目標,就能增強你的自信心,改進你的記憶效能,提高你的記憶速度。
  當你達到了所有的近期目標后,你苦心積慮要追尋的長遠目標也就勝利在望了。而對那個長遠目標的靠近,無疑會更強有力地刺激你的記憶效能,從而更有效地提高你的記憶能力。
  比如,你要學習法語,倘若籠統地確立學習目標,會感到前途渺茫;如果確定不同的近期目標,先完成容易的部分,如每天學習10個名詞,進而掌握動詞、形容詞、副詞等,你就會感到信心十足,感到學習語言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工作。每一次克服了困難,每一次獲得者了成功,自信心便會隨之增長,而自信心同時又鼓舞人們去爭取更大的成功。
  其實,運用這種方法,何止限于學外語呢?你要記住新的職業(yè)的有關細則,你要記住演講的要點,你要記住為參加智力競賽而搜集來的各種資料,等等,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化整為零,使你的長遠目標分解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標,由易而難,由淺入深,不斷地刺激你的學習興趣,增強你的記憶力。這樣,“記憶的死亡線”就不會出現,不會對你產生什么消極影響。
  心理學家伍德富茨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先請?zhí)哌\動員在空地上凌空跳躍,然后測出其騰起的高度;之后,再請他在跳高場上跨躍高橫桿。起初,橫桿的高度與憑空騰跳的高度一樣,后來,每躍過一橫桿一次,就增加一點高度。結果發(fā)現,跨躍橫桿要比憑空騰跳高得多;最后,又請他一次性躍過最高限度,結果失敗了。
  這個實驗說明,有目標(如橫桿)比沒有目標要好;確定一個個近期目標(橫桿一點點升高)比上來就向長遠目標沖擊(一次性跨躍最高限度)要好。
  再比如長跑運動員,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目標,那就是,每一次都希望超過自己的最好成績;每一次都渴望刷新世界紀錄。超越自己,是近期目標,打破世界紀錄則長遠目標。隨著自己的紀錄和世界紀錄的不斷刷新,他的長跑速度也就越來越快。
  還有一個實驗。被試者分為A組和B組,各方面條件都相同。先叫A組盡量大力氣去做手中活計,然后記下完成時間。再讓B組做同樣的活計,事先告訴他們要與A組展開競賽。結果,B組的完成時間要比A組短得多,這是因為,B組有明確的工作目標,所以速度快、效率高。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說:
  “道理我懂了?墒牵隳芨嬖V我有沒有一個如何確定近期目標的模式?”
  我必須坦率地告訴你:
  “沒有,從來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如何確立近期目標,完全靠你自己去摸索,因為什么時候精力最充沛,什么時候工作效率最高,這是因人而異的,很難整齊劃一。
  有的人早上記憶好,可有的晚上記憶好。關鍵是要把握住最佳記憶時間,把最重要的問題放在這段時間去理解、去記憶。
  二、賦予記憶特定的意義
  在識記東西時,越是賦予它意義,就越能記得牢固。
  不論記什么,只要它對你來說有意義,就能容易而且快速地記住它。
  一次,一個高爾夫球迷的妻子向丈夫提醒道:“噯,別忘了明天的我們結婚周年紀念日!”
  怎么會忘呢?“那個球迷說:“去年的那一天,我下子打進六個球。”
  看來,這個球迷把進球的多少與結婚紀念日聯系起來,兩件事對他說來都有其值得紀念的特殊意義,所以,就都牢牢地記住了。
  你可能會問:抽象的事物怎么賦予意義呢?比如:
  “一系列毫無關聯的數字有什么意義呢?”
  “購貨單又有什么意義呢?”
  “我怎么能從電話號碼中發(fā)現意義呢?”
  這樣的問題多得不可勝數?偠灾,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可以歸結成一個中心點:“怎樣賦予某事物以特定的含義呢?”
  對于上述諸問題的答案也都可以歸結成一個中心點:不論什么事物,不管這事物多么抽象,只要你覺得有必要記住它們,就都可以賦予其一定的意義。
  比如說,這里有一組毫不相關的數字:235812,孤立起來,確實不易記牢,但是,當你把它們分解開來時,你就會發(fā)現其中的有些竅門:“2”后邊加上“1”,“3”后面加上“2”,“5”后面加上“3”,“8”后面加上“4”,用公式表示即成如下樣式:
  2+(1)=3+(2)=5(+3)=8(+4)=12
  記住1234,也就容易記住235812這五個數字了。
  我的一位朋友對我說,他很快就記住了我的號碼,是33329916。我很驚訝,問他是怎樣住的。他回答說,這組號碼表面看毫無意義,但是,把它們分解在幾個部分,并與自己所熟知的數字掛起來鉤來,就容易記住了,比如這組數字,3332是他所居住的區(qū)域郵政編碼,99又恰恰是他所居住的街道郵政編碼,他住在16公寓。幾組數字一加起來正好是33329916。
  連這些毫無意義的數字都記住了,購貨單就更容易記住了,因為它們本身就包含有許多意義。比如說,你要去商店買鞋、小方桌、手套、雨傘和西餐用的叉子,倘若隨意記一下,難免要丟三落四;如果稍加調整,就能列出一個意義的購貨單:
  傘=1(一根傘柄)
  鞋=2(一雙鞋)
  叉子=3(叉有三齒)
  方桌=4(四條腿)
  手套=5(五個手指)
  這樣,你只需記住12345,就很快地聯想到要買的東西了。
  也許你想去買牛奶、蘋果、面粉、雞蛋、面包什么的。把它們毫無秩序地裝在腦子里,恐怕很容易忘記買這買那,如果你稍稍審視一下,就會發(fā)現一個記竅門:你作些調整,按英文的頭一字母去記,就不會忘了。比如:
  蘋果(apples)=A
  面包(bread)=B
  牛奶(英文是milk,但牛奶是牛產的,由奶聯想牛,牛的英文是cow)=C
  面粉(英文是flour,但面粉要做在熟食,總得先和成生面團,生面團的英文寫法是dorgh)=D
  雞蛋(eggs)=E
  這樣,你只需記住ABCBE,就能很快聯想起要買的貨物了。
  也許你想去買茶、萵筍、雞蛋、蘋果和梨,你不妨按下列秩序記。
  梨(pears)=P
  萵筍(lettuce)=L
  蘋果(apples)=A
  茶(tea)=T
  雞蛋(eggs)=E
  這5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可以組成一個新的詞匯:plate(圓盤),你只需記住一個詞例萬事大吉了。
  類似這樣的排列組合,你還可以舉出很多實例。比如你要去買鞋、長統襪、手帕、壁爐和柴架、毛巾,這些調整,使之成為下列秩序:
  鞋(shoes)=S
  毛巾(towels)=T
  柴架(andirons)=A
  長襪(stockings)=S
  手帕(Handkerchiefs)=H
  這樣,第一字母便成了一個新詞stash(美國俚語作“儲藏備用物”的意思)。再比如,你要買蘋果、桃、桔子、柚子、香蕉,可以作如下調整:
  桃(peaches)=P
  蘋果(apples)=A
  柚子(grapefruit)=G
  桔子(oranges)=O
  香蕉(bananas)=B
  這樣,第一字母又可以組成一個音節(jié)pagob,你只需記住這個音節(jié),便聯帶記住了要買的貨物。
  這種組合拼讀的方法非常簡便實用,你可以自己去實踐,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
  根據這個原則,你甚至會驚奇地發(fā)現,電話號碼也有其特定含義,當然,那含義要靠你發(fā)掘才行。
  比如說,識記下列數字號碼,只要動一動腦筋,就不會感到太困難:
  2244(可以分解作2×2=4;是的,“4”是正確的)
  3618(可以分解作3×6=18)
  2468(都可以被2除)
  2173(可以分解作21÷7=3)
  44106(可以分解作4×4=10+6)
  24361(可以分解作兩打加上19的平方:兩打12×2=24,19的平方361,合起來是24361)
  很多人,所以能記住許許多多電話號碼,其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是上面介紹的分解法。當然,這種號碼不多,容易記憶。如果號碼很長,且不容易巧合而構成某些含義,那該怎么辦呢?比如,這里有一組電話號碼:954618922,一時找不出更好的記憶方法,你索性就把分解成一個個語流:954/618/922,就比較好記了。
  此外,很多善于記數字的人,往往把數字當成一種記號,要記的時候,把它附以某種意義。我認識一位女教師,她竟能記住所有朋友的電話號碼。其方法很簡單,即聯想法。比如一個朋友叫Silver,電話號碼6372829。Silver,在英文中是“銀”的意思,她記住“水銀”(mercury)一詞,推想到Silver,其電話號碼是637,2879。如果你特別善于識記單詞,還有一個方法或可一試。你先用10個字母固定指代10個阿拉伯數字,即:A代表1,B代表2,C代表3,D代表4,E代表5,F代表6,G代表7,H代表8,I代表9,J代表10(0)。假如電話號碼是017254,把它們還原成阿拉伯數字。
  總之,記憶各類數字(包括電話號碼),其方法多種多樣,但原則只有一個,即設法給這些字賦予一定意義,這樣,才能記得牢固,但不要機械記憶。
  機械記憶,說白了,就是死記硬背。
  有個小男孩,對動詞“togo”的過去式(went)和過去分詞(gone)的用法總是混淆不清,該用went的時候,總是用gone,該用gone的時候,又總是用went。不管怎么教,他總是改不了。最后,老師發(fā)火了,放學后,把他一個留在教室里,罰他在黑板上寫一百遍“Ihavegone”。
  自然,小男孩感到十分沮喪和不幸,他不能和其他同學一起玩,只能我留下來,一遍遍地重復這個對他來說很難而又討厭的默寫工作。謝天謝地,他總是寫完了。這時,恰巧老師沒在教室,小男孩早已不耐煩了,不想等老師回來再走,就寫了一張便條貼在黑板上,算是向老師告假,也算是“示范”:
  Ihavefinished,SoIhavewent.
  “Went”又用錯了。正確的寫法應當是:“SoIhavegone.”機械的默寫,對這個小男孩來說,除了懲罰的作用,實在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這是為什么呢?
  道理很簡單,這樣的記憶很難與神經系統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因而不會在大腦層留下清晰的印記。相反,如果你是有意識地識記意義明確的材料,就容易在大腦中形成暫時的神經聯系,容易與原有的知識結構、信息積累掛起鉤來,使人產生興趣,激發(fā)聯想,從而更有效地調動各種記憶方法。
  因此,如果你要想記某些東西,首先得設法賦予其一定意義,盡量避免機械記憶,這樣才能記得深,記得牢。
  我們不妨來做實驗。
  有3組單詞,每組10個。請你仔細默記下來,然后合上書,按原有的排列順序把它們默寫下來。
  A組
  1.這個(this)
  2.小的(small)
  3.男孩(boy)
  4.跑步(run)
  5.全部(all)
  6.那個(the)
  7.方式(way)
  8.到某處(to)
  9.他的(his)
  10.家(home)
  都能按順序寫下來吧?我想問題不大。你想過沒有,是怎樣記住它們的呢?
  B組
  1.小女孩(girl)
  2.玩(play)
  3.洋娃娃(doll)
  4.服裝(dress)
  5.鞋(shoes)
  6.短襪(socks)
  7.帽子(hat)
  8.客車(carriage)
  9.車輪(wheel)
  10.車軸(axle)
  這一組單詞你能準確記住多少呢?
  C組
  1.小汽車(car)
  2.書(book)
  3.天空(sky)
  4.食品(food)
  5.工作(wlrk)
  6.樹(tree)
  7.幫助(help)
  8.椅子(chair)
  9.鵝(pebble)
  10.桶(can)
  3組單詞都默寫完以后,請你自己比較一下記憶結果。
  哪一組記得最準確呢?我想,一定是A組記得最準確。因為A組各個單詞的意義關聯密切,按其次排列,便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式:“這個小男孩全部用到向往他的家跑去。”簡煉一點說:“這個小男孩一直跑著回到家里。”
  B組能記全嗎?大概要困難點,但我想你能按次序記住五六個單詞,是嗎?因為這五六個單詞畢竟還有意義可以尋繹,讀過之后,至少還能在心里形成一個簡單的畫面。如果想要使畫面變得更清晰一些,你就得在已給的10個單詞之外再加些襯詞,這樣就能協助你記住了。我們試著想像這個畫面:一個小女孩和洋娃娃過家家,她給洋娃娃穿衣服、穿鞋、穿襪、戴帽,然后把它放在小客車里?蛙囉熊囕喓蛙囕S。
  C組最難記。簡直是一堆雜亂無章的、沒有任何關聯的詞匯的堆積。
  這個實驗告訴我,識記系統條理的材料,顯然要比識記雜亂無章的材料容易得多。所謂系統條理,是指某些事物按其特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即按照事物的內存屬性,把它們聚在一起,使分散的趨于集中,零碎的構成系統,紊亂的形成條理。系統化的過程就是大腦積極思維的過程。某些事物構成系統后,就容易記憶,這就像士兵各就各位地列隊,哪兒缺人,空檔馬上就能顯現出來。
  那么,C組就一定不能構成某些特定意象嗎?當然,象A組和B組那樣,將10個單詞排列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句子,似不太可能。但是,假如我們換個方式,把意義相關的單詞再組合一次,至少可以壓縮一些記憶的內容吧?
  根據這個思路,可以試著把這10個單詞兩兩搭配起來,構成5個組合詞:
  1.汽車手冊(由小汽車ear和書book
  2.鮮美食物(由天堂Sky和食品food)
  3.生長的樹(由工作Work和樹tree)
  4.安樂椅(由幫助help椅子chair組成)
  5.小石桶(由鵝卵石Pebble和桶can組成)
  這樣,你只需記住5組詞就可心了。
  讓我們繼續(xù)做實驗。
  這里有兩組音節(jié),緊承上文,姑且稱之為D組和E組吧。D組10個單詞都是有意義的,你可以根據上面講的原則去記憶。請寫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D組
  開始時間——
  1.蠟(wax)
  2.牛(cow)
  3.雞蛋(eggs)
  4.跑(run)
  5.果醬罐頭(jam)
  6.殺(kil)
  7.陷阱(trap)
  8.砰然聲(slam)
  9.硬的(hard)
  10.掙得(earm)
  記住時間——
  E組與D組就全然不同了。它是由10個毫無意義的章節(jié)構成的。請寫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開始時間——
  1.Tuk
  2.Jol
  3.Zam
  4.Yot
  5.Buk
  6.Gran
  7.Bryd
  8.Snop
  9.Kiug
  10.Blen
  記住時間——
  D組和E組,哪一組難記呢?顯然是E組更難記。你再檢視一下記憶時間。我猜想,記住E組的時間要比記住D組的時間至少要多上10倍。這說明,毫無意義的音節(jié),不能  構成完整意象,彼此孤立,因而很難記住。
  假如我們多做一步工作,試看給這些毫無意義的音節(jié)賦予一定意義,看一看能記住多少。這里,我只是示范地做頭幾個,以下由你舉一反三,自己去填。
  E組
  1.Tuk—Tuck(疊起)
  2.Jol—Jolly(高興的)
  3.Zam—Slam(砰然聲)
  4.Yot—(以下由此類推)
  5.Buk—
  6.Gran—
  7.Bryd—
  8.Snop—
  9.Klug—
  10.Blem—
  給這些毫無意義的音節(jié)賦予一定的含義,記憶E組就像記憶D組一樣容易了。
  通過實驗,你可能體會到了,凡機械記憶,只有識記一個個孤孤零零、毫無關聯的物象,構不成聯系網,抑制了大腦的積極思維,因此,必然費力不討好。相反,若是給要識記的內容賦予某些意義,使之與其他物象發(fā)生聯系,調動了大腦的積極思維的活動,你就能記得準確,且經久不忘。
  讀到這里,你實際上已經開始涉獵到記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了,那就是實證記憶。
  這種記憶方法,是靠實物觸發(fā)聯想,從而加深印象。
  比如說,很多家長教孩子如何記住大小月的區(qū)別,就讓他們握雙拳,用指根的尖骨和指根之間的骨窩來演示求證。從左手算起,小拇指根部隆起的尖骨代表一月大(31天)。其旁邊的骨窩代表二月平(28天),環(huán)指根部隆起的尖骨代表三月大(31天),其旁邊的骨窩代表四月。30)天。12個月以此類推下去。其中左手的食指和右手的食指拳并列,彼此挨在一起,恰好正是七月和八月,都是長月(31天)。用這種形象易懂的方法教授小孩識記大小月份,他們記得很快,且終身不忘。
  再舉例說,有個導游告訴我,起初,他分不清溶洞內什么是石筍,什么是鐘乳石。后來,他發(fā)現了一個有效的記憶辦法。
  “我總是先想第二個音節(jié)的最后一個字母。”一次,他在洞內導游的時候對我說,“石筍(stalagmites)第二個音節(jié)是以g結尾,由g我聯想到“戰(zhàn)俘營”(stalag),戰(zhàn)俘營很多在地下,由地下,我就想起石筍是一些從地下長起來的東西。
  “而鐘乳石(stalactites)的第二個音節(jié)是以c結尾,由c我聯想到“天花板”(ceiling),由天花板,我就想起鐘乳石是一些從頂部垂下的東西。
  不知你曾注意到沒有,從九月開始到第二年四月為止,許多飯館的門前常常懸掛著一個大招牌,上面寫著“牡蠣的季節(jié)。”并且在字下面畫一個大大的“R”。那意思就是提醒你說,從九月份開始到第二年四月為止,在英文中每個月的拼讀都有一個“R”,如九月是September,
  十月是October,十一月是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一月是January,二月是Febrary,三月是March,四月是April。而在這8個月中,牡蠣是最受歡迎的食品。這樣的廣告牌,實際是運用某些實證記憶的原則而設計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招攬顧客。
  用音樂來協助記憶,很多人感到難以想象。
  我認識一位鋼琴家,他從不用通訊錄之類的東西記錄電話號碼,而是用音樂符號來記憶。具體說,他把一個電話號碼都用阿拉伯數字轉換成音樂符號,而從形成不同的音階。他是個音樂家,特別擅長于記樂譜。所以,他把所有要記的電話暗自呤唱一遍,就把號碼回想起來了。
  我曾談到如何給抽象的數字賦予一定的意義來記住它們,其實,反阿拉伯數字轉換成不同的音階來記憶,也是這個原則的靈活運用。這種方法已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因而被廣泛應用著。
  諧音記憶,就是運用雙關語的原則來識記事物的某些特征。運用這種方法來識記人名,尤其有效。
  有一位女教師,運用這種方法記住了班上所有學生的名字,且歷久不忘。
  一個名叫HenryFowler的男學生,是;@球隊員。他在比賽時常常犯規(guī)被罰出場。她就把這把這個名字與發(fā)音接近的foul-er(意指“犯規(guī)被罰的人”)聯系起來,就好記多了。另一個名叫SyiviaBoeing的小姑娘,愛拉小提琴。她就把這個名字與發(fā)音相近的bowing(意指“拉提琴的弓法”)聯系起來,這樣,Boe-ing的名字便記住了。
  為什么諧音法能幫助記憶呢?
  諧音,可以使識記的材料具有雙重意義,這樣,在開始識記這份材料時,就能使之分別與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的不同層次相結合,等到需要對識記物回收時,便多了一條回收的渠道。這時,只要雙語的此一側面能夠再現,那么,彼一側面也就往往隨之而出。
  對比記憶方法實際是把你想要記住的東西與已經記住的東西聯系起來,加以橫向比較,加深印記。
  目前,很多大學開設的諸如歷史、文學、地理、社會學課程,都采用了這種橫向比較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基本訓練,擴大知識領域。
  這種方法在歷史教學和研究中應用得最為廣泛。比如同一年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把它們并在一起記憶,就建立起了回憶的聯系網絡,從而可以舉一反三。歷史學界盛行的年表、年鑒、大事紀等工具書,就是運用的這種方法。
  舉例說,假如你要識記皮爾斯于1852年當選美國總統這一歷史事實,你最好能連帶記住這一年所發(fā)生的其他歷史事件。比如,“圣母瑪利亞”的神圣觀念為人們所接受;12月法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侖任皇帝,稱為拿破侖三世;韋伯斯特沒有得到提名競選總統,不久病逝,羅杰特的名作《英語單詞及詞組辭典》正式問世;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正式刊行,推動解放黑奴之功至巨。
  總之,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愿意運用這種對比記憶的方法,記憶地址、電話號碼、分類表,等等,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識記直觀形象的材料遠比識記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得多。
  往往初來乍到的新事件更容易留在腦海中,而每天都能碰到的事反而記不住,比如,某天你在回家的路上,與迎面走來的人擦肩而過,你大約是不太留意他的,除非這個長像特別。第二天清晨,你在上班的路上突然被子一個橫躺在街上的軀體絆倒,剎那間,你首先會想到什么呢?你肯定會首先想到:“我被絆倒了。”至于絆你這人是誰,在短期內,你是不人把他和你昨天匆匆見過的那個人聯系起來的。你昨天見的人太多了,他不過是其中一人而已,已不具備明顯特征,你怎么可能記住他呢?
  許多實驗證明,凡是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事物,就容易在腦海中留下清晰印記,就容易從記憶庫存中提取出來。即使一遺忘,只需稍加溫習,就可以很快地重新掌握,而且不再輕易忘記。
  這是什么道理呢?
  這是因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而感知又首先是從直觀形象開始的,因而,在認識獲得的最初階段,直觀形象的東西就容易被大腦接受和保存。
  有一個實驗,請被試者兩組單詞。第一組單詞都用墨筆寫在白紙上。測試結果發(fā)現,中間部分的單詞最不易記,而開頭和結尾的單詞記得最牢。第二組單詞中,有一部分是第一級王永民不住的,這次仍把這些難記的放在中間位置,但是,用鮮紅顏色寫在淺綠色的紙上,色彩極為鮮艷。測試結果就與第一組不同,即使這難記的單詞又位于中間部分,由于色彩艷麗奪目,就容易引人注意,從而被牢牢記在心里。
  這個實驗說明,記憶任何東西,應盡可能賦予其醒目的特征,惟其如此,它才能在你的記憶系統中以突出的形象站立起來,迫使你不得注意它,不得不記住它。
  我有一個朋友,常常抱怨她丈夫從不注意她的穿戴,為此,她想出一個吸引丈夫注意的計策。
  一天晚上,他們要去宴會,剛跨進家門,她丈夫突然叫住了她。
  “伊莉科斯,你脖子上戴的是什么東西呀?領帶不是領帶,項鏈不是項鏈,多難看呵!”當丈夫的感到不滿了。
  “噢,你現在終于注意我的穿戴了?真是謝天謝地!”意洋洋地說,“好吧,這回聽你的,我馬上去換件禮服來。”
  你看,這位婦女用一件不同尋常的穿戴喚起了丈夫的注意,從而達到了她的目的。
  還有一個故事很滑稽。某日,著名的提琴演奏家科銳斯特和一個朋友在大街上漫步。路過一家魚店時,他閑適地佇立在窗前,欣賞著各式各樣的標本。其中有一條鱈魚,張著大嘴,瞪著眼睛,特別引人注目。仿佛記憶到什么,驀地,科銳斯特轉身對朋友大叫道:
  “天哪!多虧那條張牙舞爪的鱈魚提醒了我,晚上,我還有個演奏會呢!”
  你看,栩栩如生的形象刺激了這位提琴家的注意,更喚起了他幾乎遺忘的事情。
  由此你可以注意到,越是形象的事物,就越能觸發(fā)人的聯想,也就越容易記憶。因此不管記什么事物,不管它多么抽象,你都應盡可能給它賦予形象。
  上面所談到的種種記憶的方法,諸如實證記憶、音樂記憶、諧音記憶、對比記憶、形象記憶,等等,都是以聯想為前提;而聯想的展開,又離不開有意義的事物。只有了解除這一點,學會運用了這一點,你才能在改進記憶效能方面再邁進一步。
  三、讓情緒服務于記憶
  作了情緒的奴隸,最大的浪費是時間白白地流逝過去了。
  時間是無價之寶,容不得絲毫的浪費。
  然而,由于你收屈從于情緒的奴役,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出種種理由推遲該做的事情,盡量逃避記憶這個苦差。你可能這樣想過:
  “我就是缺乏信心。”
  “我太愛分心,。”
  “我有點心不在焉。”
  “試著記?算了吧,我有點累了。”
  “我很難長時間集中于某事。”
  “我的心思總是徘徊不定。”
  “我就是沒有情緒去做。”
  我敢打賭,你的理由遠不止這些。長此以往,你就很快會養(yǎng)成一種懶散渙漫的陋習,在已確定的工作面前畏縮不前,并且不斷地尋找著新的借口。
  表面看來,你倒是輕松了,什么事情都可以擋住了,整天都可以耽于幻想而不必務實了。然而,你想過沒有?這樣下去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惡果?時間匆匆逝去,你卻一事無成。等到你驀然回首,后悔就晚了。
  因此,你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改進記憶效能的征途上,你已經從起點邁出,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你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戰(zhàn)勝情緒,朝著既定的目標勇往直前。為此,我建議你不要輕易地放棄自己的努力,時刻敦促自己,強迫不已,使自己的記憶系統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等到既定目標達到再松弛一下,那樣效果就會更好。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一組人,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甚至半仰著身子,在那里讀書;另一組人,坐在硬板凳上,從事緊張的演算工作。過了若干時刻,前一組人很快就疲倦了,產生了一種入睡的感覺;而另一組人,身心集中,精神亢奮。結果,后一組人記憶效果要比前一組人高出10%。
  心理學家?guī)焯?middot;萊米恩把這種情形概括為“緊張狀態(tài)”,是指某種行為向完成狀態(tài)過渡的趨勢。這個時候,人的興致最高。比如,端來一盤食物,吃到大半的時候,你可能就飽了,但還是想把盤子里東西吃完不可,否則,就感到別扭。再比如,小孩玩游戲,玩到興頭上誰叫他也不理,既不覺得餓,也不覺得累,非要玩完游戲才罷休。
  同樣的道理,這個時候,人的記憶功能也最有效。
  心理學家們又根據萊恩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的實驗。實驗要求被試者在限定的時間內背育一組單詞,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打斷他們,再給一些新的單詞,要求他們限時記憶。結果,不管是先記的,還是后記的,記憶效果都有不好。相反,如果讓他們連續(xù)記憶一組單詞,中間沒有干擾,結果記得就很牢。
  這個實驗說明,連續(xù)記憶一組單詞,被試者就會全身心投入到記憶目標中,因而記憶效果最佳;假如中間又加進新的單詞,就打斷了“緊張狀態(tài)”,必然影響記憶效果。
  因此,從理論上說,尋找借口,放松自己,實際上就隨意破壞了記憶系統的“緊張狀態(tài)”,使之不能連續(xù)正常工作,結果,浪費了時間,什么事都干不成。這難道還不應當引起我們的警覺嗎?
  你是不是經常會這樣說:
  “不行,我學得太苦了,得休息一下,腦子都混了。”
  言下之意是說,大腦已經疲倦了,該休息了。
  這是最后的借口了。
  如果說,其他借口多多少少還有那么一點點根據的話,那么,這個借口可以說不得毫無事實根據。
  它完全是推脫者杜撰出來的延宕之辭。
  人類的大腦與肌肉不同。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tài),必然要產生酸痛感,而長時期的腦力勞動卻不會使大腦疲倦。如果你在長時間的腦力勞動后感到有些疲憊,那不是大腦的疲倦,而是身體的某些部位疲倦了。
  略微回想一下最近一次長時間腦力勞動捕撈疲倦感受,是哪個部位最先感到疲勞呢?
  眼睛,最有可能先疲勞,因為長時間盯著某物,眼部肌肉過度緊張所致。其次,頸部和背部肌肉也很快會發(fā)緊。
  而大腦怎樣呢?你注意到沒有,當你停下手頭的工作,大腦仍就和工作時一樣,始終牌清新狀態(tài)。
  我們不妨看個實驗。
  有位女學生,連續(xù)12個小時從事腦力勞動,結果發(fā)現,她仍然始終如一地演示各種心理功能,只是效率上略低,但是,其原因不是大腦累了,恰恰恰相反,是身體的其他部位支撐不住了。
  這個實驗要求她以最快速度作一段兩個四位數相乘的練習,一個跟著一個,不間斷地心算,連續(xù)做了解12個小時,竟沒有休息。實驗者一旁時刻測試著她的運算速度和準確性,發(fā)現效率始終沒有明顯的降低。最后,由于身體疲倦,加上饑渴的緣故,她才不得不停下來。
  除了身體疲倦外,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從事的工作很難做,或者,你對它根本就感興趣,可又不得不做,結果,你剛開始做的時候就犯嘀咕:是繼續(xù)做呢,還是停下來?開始就分心,粗枝大葉,那樣,了會造成心理疲倦的。
  但是,大腦不會疲倦。
  堵住各種借口,抗擊情緒的奴役,除了理論上的認識之外,這里還想具體向你介紹一種方法,即制定一個學習工作時間的安排表,科學地安排記憶時間。
       日    程   表
  星期天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插入《超級記憶力訓練》第268頁表格
  首先,填寫你每天在單位或家中的固定工作時間,然后,再排列出每天的空暇時間。
  上班的清晨與下班后的晚上,是大可利用的余裕時間。清晨,頭腦清醒,往往是識記的最佳時間。這已為實驗所證明,也為大多數人所首肯。“一日之計在于晨”。你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去識記新的內容。識記是記憶入手。所謂“記憶”,包括“記”與“憶”兩大組成部分。“記”是“憶”的前提,沒有“識記”,不可能有“回憶”。所以,識記,是成功記憶的最重要一環(huán),則在醒后一段時間,識記功能才會逐漸達到峰顛狀態(tài)。但總的說來,清晨識記東西特別快,卻是一個基本事實。
  晚間,思維活躍,往往是理解的最佳時間。心理學研究表明,晚上八點到十點,人們的大腦皮層處于最興奮狀態(tài),記憶系統最為活躍,對信息的回收能力也最強。借此良機,最好去重溫早上識記的內容,反復把玩,浸潤融合,這樣,就能記得更牢。
  除此之外,余下的就是每天固定的工作學習時間了。
  每天堅持按計劃行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種種借口托辭也就無從介入了。
  很多人,還沒有做過任何努力,就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很難持之以恒地按步驟加強記憶,這是一種成見。
  你想過沒有,在改進記憶效能的過程中,還有一種幾乎叫人意識不到的情緒在嚴重地影響著你的記憶力的提高。
  這種情緒,即成見,或曰先入之見。
  先入之見怎么會妨礙記憶呢?
  請先看兩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是回憶照片內容。在英法戰(zhàn)爭期間,實驗者請一些將赴戰(zhàn)場的預備軍官看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兩個荷槍實彈的士兵肉搏廝殺的場面,英國兵正背對著鏡頭,手持刺刀,向對面沖來的手拿來福槍的士兵刺去。
  看了一兩秒鐘,然后把照片拿走,要求被試者敘說照片上的內容。回答幾乎差不多,他們都回憶說,他們對迎面沖來的法國兵印象極深,相反,對英國兵的進攻卻印象模糊。這說明,他們對戰(zhàn)爭早就抱有某種先入的畏懼感發(fā)生聯系,從而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
  第二個實驗是回憶講話內容。被試者對政治都很有興趣,且政見分明。一派信奉共和黨,另一派贊成民主黨,把他們聚在一起聽講演。講演的內容全是有關國家大事,政治要聞什么的。講演前,告訴他們這是記憶實驗,講演的內容一定要認真記憶,但當時并不準備提問,而是在3周以后才提問。
  講演的內容作了仔細安排,其中一半是斥責主黨的內容,另一半內容是為共和黨唱贊歌。
  3周后的回憶測試表明:追隨共和黨的人牢牢記住了斥責民主黨的講話內容,而信奉民主黨的人則僅僅記住了與他們觀點相一致的內容。
  這兩個實驗足以說明,先入之見如何影響著記憶效果。
  如果你聽到,或看到的東西,恰恰是你事先有所預想,或者有所期冀的內容,那么,你就很容易記住它們;相反,如果你聽到,或看到的東西,恰恰是你本來就不感興趣,甚至是反感的內容,那么,你就很難記住它們。
  讀到這里,你就會意識到了吧,你始終覺自己不能按計劃行事,那本身就是一種先入之見。這種成見,迫使你承認以自己計劃不感興趣,甚至反感,從而放棄任何努力,那不是最大的錯誤嗎?
  因此,你一定要排除成見的干擾,按照你制定的學習計劃,科學地安排忘記時間,并且堅持下去。
  根據日程安排,有針對性地訓練自己的記憶能力,這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但是,每天應當學多少,怎樣測定學習標準,這是因人而異,也是因時而異的。
  有時,你發(fā)現自己正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獲取新的知識,記憶效能也充分地調動起來,仿佛不知疲倦地為你工作。但是轉瞬間,你又會驀地感到記憶機關好像出了毛病,運轉不靈了,甚至,你感到自己又退回到原來的起點上。
  為此,你感到悲觀失望,甚至懷疑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
  這種現象是正常的、短暫的,人人都有可能遇到,就好像大腦一片空白,所有的記憶能都處于一種停歇的狀態(tài)。
  這種現象,我稱之為“記憶死亡線”。
  一般情況下,不管你學什么,開始的時間,記憶效率總是很高,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初步摸索出一些掌握這門知識的路數。這時,你的記憶功能就像是加了油的機器,運轉得十分輕快,又像是高山滑雪的運動員,從高山順坡滑下,大有一瀉千里之勢。
  然而,初步掌握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隨著知識視野的開闊,你會越發(fā)感到該記的東西太多,或是實例,或是詞句,或是數據,如此等等,都應當記住。
  遺憾的是,正需要記憶能鼎力相助的時候,它卻懈怠下來。到后來,它甚至好像完全在原地踏步,再難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這時,實際已到了“記憶的死亡線”上了。這就像高山滑雪運動員,滑到了一處平地,速度必然會越來越慢,但是,慢歸慢,它并沒有完全停下來,直到另一個高坡前,速度才會完全停頓下來。
  同樣的道理,記憶功能也一直在“記憶的死亡線”上慢慢運行著,直至你接觸的新的學習材料、向新的知識高峰攀登為止。以后,你又開始識記新的東西,而以往的學科知識不再闖入記憶范圍。
  如果你是個強者,你就會達觀地面對現實,尋找著新的對策,闖過“記憶的死亡線”。具體方法下面還要談到。
  四、獎賞你的記憶力
  任何優(yōu)勝者總要得到獎勵,似乎已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什么在記憶活動中,有了進步就不該得到獎賞呢?
  運動員得到獎勵,必然會受鼓勵,不斷進。煌瑯拥,你的記憶能得到改進,也應及時獎賞自己,也必然刺激自己的記憶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你聽說的‘獎賞’具體指什么呢?”的記者在采訪我時問:“說到獎賞,總免不了破費,既花錢,又費事,不是有些得不償失了嗎?”
  看來,世人對“獎賞”一詞的特定含義理解得太膚淺,往往把它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諸如獎勵、報償等混為一談,未免令人遺憾。
  其實,我所說的“獎賞”與我們習常的諸如獎勵、報償等詞,在表面上看不出差異,但其作用與后果是大不相同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該獎勵的而不獎勵,可能會打擊當事人的積極性,從此怠懈消極下去;而在記憶活動中,該獎賞的而不獎賞,就有可能分散注意力,使記憶活動不能正常進行下去。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獎勵的時間不合適,至多起不下應有的作用;而在記憶活動中,倘若獎賞時間不合適,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要花費更“昂貴”的代價。
  為了使你更準確地理解我所說的“獎賞”,建議你稍停片刻,回憶一下當初閱讀完本書時發(fā)生了什么事。
  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1.閱讀頭幾章時,有沒有其他無關本書的念頭干擾你呢?
  2.你曾放下書支倒一杯咖啡嗎?
  3.你曾去給某位朋友打電話了嗎?
  4.你曾打開和收音機,去聽聽你所喜愛的歌?
  5.你無意看到誘人的糕點糖果后,是否放下書去拿幾塊來吃?
  請在每個問題之后寫上“是”與“不是”。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也許你覺得這些總是很無聊,其實不然。它們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至少它們向我顯示了你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有所分心,而且這種分心是否能轉換成令人愉悅的獎賞,從而更有效地刺激你的記憶。
  如果對上述5個問題的回答從第2到第5都填寫“是”字,那么,你肯定就不大可能全神貫注地閱讀了,你的記憶已被分心所干擾了。
  如果對所有問題都填上“不是”,說明我列舉的事由不一定符合你的實際。完全杜絕分心是不大可能的。是什么事情或念頭曾打斷你的閱讀呢?請你自己寫下來:
  1.
  2.
  3.
  4.
  5.
  我們知道,記憶本身并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記憶時,會使大腦增加多余的負擔,所以每當記憶時,大腦就會浮現出自己更喜歡做的事,而迫使精神分散,妨礙政黨的記憶功能。這時,如果再想記憶,困難就更多了一層,因為必須先排除雜念,再集中注意力,然后再來記憶。比如,上面的答案,從第2到第5都填上“是”,說明你分心太多,很難集中精力了。如果你僅僅被一二個念頭或舉止所打斷,那就不一定是壞事。此時,你不一定要急于排除這些念頭,恰恰恰相反,而是有意地找出這些念頭,使之成為你心中潛在的目標。你應告誡自己:只有完成了這項工作,才能滿足自己的欲求。這樣,你就能利用這些念頭作為誘導物,從而就容易突破這種記憶障礙。
  從這個意義上說,分心也不可一概而論。固然,分心過多,必然會打斷我們的記憶鏈條,從而很難再集中注意來彌合已斷裂的記憶鏈。但是,適當的分心,滿足這種分心,在某種程度上又會使這種消極因素轉換成積極因素。比如,當你完成了預定的任務后,就不妨喝一杯咖啡,打個電話,吃點糖果什么的來獎賞自己。
  但是,這里強調的是,你必須做完既定的事情,才能獎賞自己,無論如何,不能坐等獎賞,不能屈服于分心的壓迫。
  同樣的道理,閱讀本書,也應當因勢利導地使分心成為近期目標完成后獎賞的必要手段。你應當嚴格要求自己:只有讀完一章后,才能干別的事;沒有讀完,決不能遷就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更有效的提高你的記憶能力,才會使分心這個消極轉換成積極因素。
  分心是難免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分心必須有一定的限度。
  怎樣設定這個限度呢?
  我以為,這種分心應以不轉移全部注意力為限度。
  既然是分心,它總得中斷一下記憶線索,使你從實際學習狀態(tài)中略微超脫出來。但是這種中斷的時間決不能過長;因為過長時間的間斷,必然會轉移注意力。
  有一個學生聽了我的課,學著獎賞自己,但效果總不好。我就問他:
  “你怎樣獎賞自己呢?你在什么情況下獎賞自己呢?”
  她回答:
  “因為第二天要上新課,我不得不預習,不過,我實在對它沒興趣,匆匆忙忙地翻一遍,我就看電影去了。”
  很顯然,這個學生并沒有真正領會我所說的“獎賞自己”的深切用意。獎賞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你全身放松,而是為了讓你小有滿足之后,更專心致志于你的工作。因此,這種獎賞要求:第一,得有分寸。這個分寸是使你從正做事情中不要牽扯太久,而看電影,則完全把你的心思轉移開來了,使你遠離了正在做的事情,因而你就不可能再對此事產生注意,自然也就記不住。第二,得分時間。獎賞應在完成某些具體工作后才能獲得,而這個學生為了獲得這種獎賞,匆匆完成了表面的工作。這實際是為獎賞而獎賞,獎賞的真正用意卻被埋沒了。
  因此我再次強調,分心必須有一定的限度,決不能讓它轉移你的全部注意力。
  其實,有時你的要求并不一定的太高,你不過是想喝杯茶,走動走動,或者憑窗遠眺,做幾次深呼吸。及時滿足這些要求,看起來不起眼,卻能足夠刺激你的學習勁頭,而且不會分心久,不致分散注意力。
  不到獎賞的時候,決不能遷就自己;但是,該獎賞的時候,決不能延宕,延宕獎賞同濫加獎賞一樣,都達不到獎賞的真正目的。
  小男孩多很調皮,作母親的往往無可奈何,只好說:
  “等你爸爸回來再治你!”
  爸爸回來了,狠狠地斥責了他一頓。但是你想過沒有,這種訓斥在孩子心里會有什么反應?他能把這種訓斥與幾個小時前的淘氣聯系起來嗎?大約是不會的。孩子只是把這個訓斥與正在發(fā)火的爸爸聯系起來。由于時過境遷,訓斥的本來意義已不復存在了。
  懲罰與獎賞是一對孿生姐妹,處罰要及時,同樣,獎賞也要及時。早不行,遲也不行。
  心理學家澤西爾德曾做過一個實驗,證實了在記憶過程中及時獎賞價值。
  實驗要求被試者在7分鐘內盡可能地回憶并寫下3周以前所有愉快的經歷。寫完后,再換張紙,要求他們同樣在七分鐘內盡可能回憶并寫下3周以前所有使他不高興的事情。
  寫好以后,把兩張紙收起來,告訴被試者實驗已完,不給他們任何外在的壓力和暗示。21天以后,突然再把他們集中起來,叫他們重做3周前的工作。
  兩次填寫的表格對照起來,是很能說明問題的。下面是統計結果(按百分比計算)
  插入《超級記憶力訓練》第278頁表格
  實驗表明,不僅在最初記下的種種經歷中,高興的事情遠比不高興的事表記得多,就是在21天以后,高興的事情也同樣記得更多。
  統計數字還表明,最初記錄下來的高興經歷有42.81%;在第二次回憶中被記住了,而不高興的經歷僅有28.18%能在第二次追憶中記住。
  獎賞自己,其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娛樂的事情,自然能在腦海留下清晰的印記。但是,這與記憶具體的內容有什么關聯呢?這就涉及到了暗示的功能了。
  當你完成了既定的任務后,及時地獎賞自己,或喝杯茶,或打個電話,或憑窗遠眺,你會感到志得意滿。一方面,完成了任務,精神需要滿足了;另一方面,又及時地獎賞了自己,物質需要也滿足了。這對你來說,無疑是令人高興的事,從而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過了一段時間,你可能忘記了某些記憶的細節(jié),但是,你對自己當時所產生的娛樂感情卻是難以忘懷。那種情感的體驗,就是一種暗示。由情感的暗示,聯想到當時物質需求的滿足情形,繼而聯想到精神需求的滿足情形。這樣,你就很容易回想起當時學習的細節(jié),回想起你要記住的東西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jiyishu/4198.html

相關閱讀:培育和訓練記憶
記憶誤區(qū):記憶捷徑
形象記憶體系
記憶有一座宮殿
相信自己--提高記憶力的一大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