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修務訓原文翻譯
淮南子?修務訓原文
或曰:“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蔽嵋詾椴蝗弧L試問之矣:“若夫神農、堯、舜、禹、湯,可謂圣人乎?”有論者必不能廢。以五圣觀之,則莫得無為,明矣。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北撫幽都,南道交趾。放?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鯀于羽山。舜作室,筑墻茨屋,辟地樹谷,令民皆知去巖穴,各有家室。南征三苗,道死蒼梧。禹沐浴霪雨,櫛扶風,決江疏河,鑿龍門,辟伊闕,修彭蠡之防,乘四載,隨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國。湯夙興夜寐,以致聰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窮,吊死問疾,以養(yǎng)孤孀。百姓親附,政令流行,乃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而不懈。奉一爵酒不知于色,挈一石之尊則白汗交流,又況贏天下之憂,而海內事者乎?其重于尊亦遠也!且夫圣人者,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是故禹之為水,以身解于陽盱之河。湯旱,以身禱于桑山之林。圣人憂民,如此其明也,而稱以“無為”,豈不悖哉!
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yǎng)其欲也;圣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為天下強掩弱,眾暴寡,詐欺愚,勇侵怯,懷知而不以相教,積財而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一之。為一人聰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內,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絕國殊俗、僻遠幽間之處,不能被德承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是以地無不任,時無不應,官無隱事,國無遺利。所以衣寒食饑,養(yǎng)老弱而息勞倦也。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觀之,則伊尹負鼎而干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轉鬻,管仲束縛,孔子無黔■,墨子無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廣河,蒙恥辱以干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萬民之害。蓋聞傳書曰:“神農憔悴,堯瘦癯,舜霉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則圣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
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權自然之勢,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謂其感而不應,攻而不動者。若夫以火?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謂之有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鳩,泥之用?,山之用<艸累>,夏瀆而冬陂,因高為田,因下為池,此非吾所謂為之。圣人之從事也,殊體而合于理,其所由異路而同歸,其存危定傾若一,志不忘于欲利人也。何以明之?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十日十夜,足重趼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見楚王。曰:“臣聞大王舉兵將攻宋,計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眾勞民,頓兵挫銳,負天下以不義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猶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為不義,曷為攻之!”墨子曰:“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宋!蓖踉唬骸肮敚煜轮墒,作云梯之械,設以攻宋,曷為弗取!”墨子曰:“令公輸設攻,臣請守之。”于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九攻而墨子九卻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輟不攻宋。段干木辭祿而處家,魏文侯過其閭而軾之。其仆曰:“君何為軾?”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軾。”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軾其閭,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不趨勢利,懷君子之道,隱處窮巷,聲施千里,寡人敢勿軾乎!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勢;段干木富于義,寡人富于財。勢不若德尊,財不若義高。干木雖以己易寡人不為。吾日悠慚于影,子何以輕之哉!”其后秦將起兵伐魏,司馬庾諫曰:“段干木賢者,其君禮之,天下莫不知,諸侯莫不聞,舉兵伐之,無乃妨于義乎!”于是秦乃偃兵,輟不攻魏。
夫墨子跌蹄而趨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闔門不出,以安秦、魏。夫行與止也,其勢相反,而皆可以存國,此所謂異路而同歸者也。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趨之,或以甕瓴,或以盆盂,其方員銳?不同,盛水各異,其于滅火鈞也。故秦、楚、燕、魏之?也,異轉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也,殊聲而皆悲;一也。夫讠哥者,樂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憤于中則應于外,故在所以感。夫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澤之所及者,效亦大矣。
世俗廢衰,而非學者多!叭诵愿饔兴薅蹋趑~之躍,若鵲之駁,此自然者,不可損益!蔽嵋詾椴蝗。夫魚者躍,鵲者駁也,猶人馬之為人馬,筋骨形體,所受于天,不可變。以此論之,則不類矣。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嚙咋足以?肌碎骨,蹶蹄足以破顱陷匈;及至圉人擾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連以轡銜,則雖歷險超塹弗敢辭。故其形之為馬,馬不可化;其可駕御,教之所為也。馬,聾蟲也,而可以通氣志,猶待教而成,又況人乎!且夫身正性善,發(fā)憤而成仁,帽憑而為義,性命可說,不待學問而合于道者,堯、舜、文王也;沉湎耽荒,不可教以道,不可喻以德,嚴父弗能正,賢師不能化者,丹朱、商均也。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說者,西施、陽文也;??癸哆?,??戚施,雖粉白黛黑弗能為美者,嫫母、仳?也。夫上不及堯、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惡不若嫫母,此教訓之所諭也,而芳澤之所施。且子有弒父者,然而天下莫疏其子,何也?愛父者眾也。儒有邪辟者,而先王之道不廢,何也?其行之者多也。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谷不食,以一?之難,輟足不行,惑也。
今有良馬,不待策?而行,駑馬雖兩?之不能進,為此不用策?而御,則愚矣。夫怯夫操利劍,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至勇武攘卷一搗,則摺肋傷干,為此棄干將、鏌邪而以手戰(zhàn),則悖矣。所謂言者,齊于眾而同于俗。今不稱九天之頂,則言黃泉之底,是兩末之端議,何可以公論乎!夫橘柚冬生,而人曰冬死,死者眾;薺麥夏死,人曰夏生,生者眾。江、河之回曲,亦時有南北者,而人謂江、河東流;攝提鎮(zhèn)星日月東行,而人謂星辰日月西移者;以大氐為本。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越人有重遲者,而人謂之?;以多者名之。若夫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參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疏河決江;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皋陶馬喙,是謂至信,決獄明白,察于人情;禹生于石;契生于卵;史皇產而能書;羿左臂修而善射。若此九賢者,千歲而一出,猶繼踵而生。今無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難,欲棄學而循性,是謂猶釋船欲?水也。
夫純鉤、魚腸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以砥礪,摩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犀甲。明鏡之始下型,?然未見形容,及其粉以玄錫,摩以白旃,鬢眉微豪,可得而察。夫學,亦人之砥錫也,而謂學無益者,所以論之過。知者之所短,不若愚者之所修;賢者之所不足,不若眾人之有余。何以知其然?夫宋畫吳冶,刻刑鏤法,亂修曲出,其為微妙,堯、舜之圣不能及。蔡之幼女,衛(wèi)之稚質,?纂組,雜奇彩,抑墨質,揚赤文,禹、湯之智不能逮。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載,包于六合之內,托于宇宙之間,陰陽之所生,血氣之精,含牙戴角,前爪后距,奮翼攫肆,?行蟯動之蟲,喜而合,怒而斗,見利而就,避害而去,其情一也。雖所好惡,其與人無以異。然其爪牙雖利,筋骨雖強,不免制于人者,知不能相通,才力不能相一也。各有其自然之勢,無稟受于外,故力竭功沮。
夫雁順風,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以備?弋。?知為垤,獾貉為曲穴,虎豹有茂草,野彘有艽<艸肖>,槎櫛堀虛,連比以像宮室,陰以防雨,景以蔽日。此亦鳥獸之所以知求合于其所利。今使人生于辟陋之國,長于窮?漏室之下,長無兄弟,少無父母,目未嘗見禮節(jié),耳未嘗聞先古,獨守專室而不出門,使其性雖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昔者,蒼頡作書,容成造歷,胡曹為衣,后稷耕稼,儀狄作酒,奚仲為車,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圣智之跡,故人作一事而遺后世,非能一人而獨兼有之。各悉其知,貴其所欲達,遂為天下備。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見者何?萬物至眾,而知不足以奄之。周室以后,無六子之賢,而皆修其業(yè);當世之人,無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賢之道者何?教順施續(xù),而知能流通。由此觀之,學不可已,明矣!
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嘗鼓瑟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何則?服習積貫之所致。故弓待?而后能調,劍待砥而后能利。玉堅無敵,鏤以為獸,首尾成形,?諸之功。木直中繩,揉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隱括之力。唐碧堅忍之類,猶可刻鏤,揉以成器用,又況心意乎!且夫精神滑淖纖微,倏忽變化,與物推移,云蒸風行,在所設施。君子有能精搖摩監(jiān),砥礪其才,自試神明,覽物之博,通物之壅,觀始卒之端,見無外之境,以逍遙仿佯于塵埃之外,超然獨立,卓然離世,此圣人之所以游心。若此而不能,間居靜思,鼓琴讀書,追觀上古及賢大夫,學問講辯,日以自娛,蘇援世事,分白黑利害,籌策得失,以觀禍福,設儀立度,可以為法則,窮道本末,究事之情,立是廢非,明示后人,死有遺業(yè),生有榮名。如此者,人才之所能逮。然而莫能至焉者,偷慢懈惰,多不暇日之故。夫瘠地之民多有心力者,勞也;沃地之民多不才者,饒也。由此觀之,知人無務,不若愚而好學。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对姟吩疲骸叭站驮聦,學有緝熙于光明。”此之謂也。名可務立,功可強成,故君子積志委正,以趣明師,勵節(jié)亢高,以絕世俗。
何以明之?昔者南榮疇恥圣道之獨亡于己,身淬霜露,敕??,跋涉山川,冒蒙荊棘,百舍重?,不敢休息,南見老聃。受教一言,精神曉泠,純聞條達,欣然七日不食,如饗太牢,是以明照四海,名施后世,達略天地,察分秋豪,稱譽葉語,至今不休。此所謂名可強立者。吳與楚戰(zhàn),莫囂大心撫其御之手曰:“今日距強敵,犯白刃,蒙矢石,戰(zhàn)而身死,卒勝民治,全我社稷,可以庶幾乎?”遂入不返,決腹斷頭,不旋踵運軌而死。申包胥竭筋力以赴嚴敵,伏尸流血,不過一卒之才,不如約身卑辭,求于諸侯。于是乃贏糧跣走,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關,躐蒙籠,■沙石,?庶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鶴?而不食,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顏色霉墨,涕液交集,以見秦王。曰:“吳為封?修蛇,蠶食上國,虐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茅,百姓離散,夫婦男女,不遑啟處,使下臣告急。”秦王乃發(fā)車千乘,步卒七萬,屬之子虎,逾塞而東,擊吳濁水之上,果大破之,以存楚國。烈藏廟堂,著于憲法。此功之可強成者也。夫七尺之形,心知憂愁勞苦,膚知疾痛寒暑,人情一也。圣人知時之難得,務可趣也,苦身勞形,焦心怖肝,不避煩難,不違危殆。蓋聞子發(fā)之戰(zhàn),進如激矢,合如雷電,解如風雨,員之中規(guī),方之中矩,破敵陷陳,莫能壅御,澤戰(zhàn)必克,攻城必下。彼非輕身而樂死,務在于前,遺利于后,故名立而不墮。此身強而成功者也。是故田者不強,?倉不盈;官御不厲,心意不精;將相不強,功烈不成;侯王懈惰,后世無名!对姟吩疲骸拔荫R唯騏,六轡如絲。載馳載驅,周爰諮謨。”以言人之有所務也。
通于物者,不可驚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動以奇;察于辭者,不可耀以名;審于形者,不可遁以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亂世暗主,高遠其所從來,因而貴之。為學者蔽于論而尊其所聞,相與危坐而稱之,正領而誦之。此見是非之分不明。夫無規(guī)矩,雖奚仲不能以定方圓;無準繩,雖魯般不能定曲直。是故鐘子期死而伯牙絕弦破琴,知世莫賞也;惠施死而莊子寢說言,見世莫可為語者也。夫項?七歲為孔子師,孔子有以聽其言也。以年之少,為閭丈人說,救敲不給,何道之能明也?
昔者,謝子見于秦惠王,惠王說之,以問唐姑梁,唐姑梁曰:“謝子,山東辯士,固權說以取少主!被萃跻虿嘏:笕諒鸵,逆而弗聽也。非其說異也,所以聽者易。夫以徵為羽,非弦之罪;以苦為甘,非味之過。楚國有烹猴而召其鄰人,以為狗羹也,而甘之。后聞其猴也,據地而吐之,盡寫其食。此未始知味者也。邯鄲師有出新曲者,?之李奇,諸人皆爭學之。后知其非也,而皆棄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狀,以為寶而藏之。以示人,人以為石也,因而棄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則貴是而同今古;無以聽其說,則所從來者遠而貴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荊山之下。
今劍或絕側羸文,嚙缺卷?,而稱以頂襄之劍,則貴人爭帶之;琴或撥刺枉橈,闊解漏越,而稱為楚莊之琴,側室爭鼓之。苗山之?,羊頭之銷,雖水斷龍舟,陸?兕甲,莫之服帶。山桐之琴,澗梓之腹,雖鳴廉修營,唐牙莫之鼓也。通人則不然。服劍者期于?利,而不期于墨陽、莫邪;乘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驊騮、綠耳;鼓琴者期于鳴廉修營,而不期于濫肋、號鐘;誦《詩》、《書》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頌》。圣人見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濁之于耳聽。眾人則不然。中無主以受之,譬若遺腹子之上隴,以禮哭泣之,而無所歸心。故夫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玉石之相類者,唯良工能識之;書傳之微者,惟圣人能論之。今取新圣人書,名之孔、墨,則弟子句指而受者必眾矣。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種;通士者,不必孔、墨之類。曉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書以喻意,以為知者也。誠得清明之士,執(zhí)玄鑒于心,照物明白,不為古今易意,攄書明指以示之,雖闔棺亦不恨矣。
昔晉平公令官為鐘。鐘成,而示師曠。師曠曰:“鐘音不調。”平公曰:“寡人以示工,工皆以為調。而以為不調,何也?”師曠曰:“使后世無知音者則已,若有知音者,必知鐘之不調。”故師曠之欲善調鐘也,以為后之有知音者也。三代與我同行,五伯與我齊智,彼獨有圣智之實,我曾無有閭里之聞,窮巷之知者何?彼并身而立節(jié),我誕謾而悠忽。今夫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若使之銜腐鼠,蒙猬皮,衣豹裘,帶死蛇,則布衣韋帶之人過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嘗試使之施芳澤,正娥眉,設笄珥,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佩玉環(huán),揄步,雜芝若,籠蒙目視,冶由笑,目流眺,口曾撓,奇牙出,<面厭><面甫>搖,則雖王公大人,有嚴志頡頏之行者,無不憚?癢心而悅其色矣。今以中人之才,蒙愚惑之智,被污辱之行,無本業(yè)所修,方術所務,焉得無有睥面掩鼻之容哉!
今鼓舞者,繞身若環(huán),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動容轉曲,便媚擬神。身若秋藥被風,發(fā)若結旌,騁馳若騖;木熙者,舉梧?,據句枉,?自縱,好茂葉,龍夭矯,燕枝拘,援豐條,舞扶疏,龍從鳥集,搏援攫肆,蔑蒙踴躍。且夫觀者莫不為之損心酸足,彼乃始徐行微笑,被衣修擢。夫鼓舞者非柔縱,而木熙者非眇勁,淹浸漬漸摩使然也。是故生木之長,莫見其益,有時而修;砥礪?靡堅,莫見其損,有時而薄。藜藿之生,蠕蠕然日加數寸,不可以為櫨棟;??豫章之生也,七年而后知,故可以為棺舟。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難成者功大。君子修美,雖未有利,福將在后至。故《詩》云:“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此之謂也。
淮南子?修務訓翻譯
有人說:“所謂無為,就是寂然無聲,漠然不動;拉他他不來,推他他不去。像這樣子,才叫把握道的原則!蔽覄t不是這樣認為。
試問:“像那神農、堯、舜、禹、湯,可以稱圣人了吧?”明白道理的人肯定不會作否定的回答。從這五位圣人身上,可以看出他們不可能是“無為”的,這是十分清楚的。遠古時候,人民吃野菜、喝生水,采樹上的果實充饑,吃生的螺蚌肉裹腹,經常得疾病和受到有毒食物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神農便開始教導人民播種五谷,觀察土壤的干燥潮濕、肥沃貧瘠、地勢高低,看它們各適宜種什么樣的農作物,神農還品嘗百草的滋味、泉水的甜苦,讓人民知道怎樣避開有害的東西、趨就有益的事物。這個時候,神農一天之中要遭受七十余次的毒害。堯帝確立奉行孝慈仁愛,對待人民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子女。他親自西臨沃民國,東至黑齒國,北到幽都,南達交趾。他將?兜流放到崇山,把有苗遷徙到三危,把共工流放到幽州,又在東方的羽山將鯀殺死。舜帝建造了房屋,修筑了土墻,用茅草、蘆葦蓋屋頂,使人民不再住野外穴洞,都有了房屋家室。他又去南方征討作亂的三苗,死在去蒼梧的途中。夏禹冒著暴雨、頂著狂風,疏導江河,鑿通龍門,開辟伊闕,修筑彭蠡湖堤防,乘坐四種交通工具,奔忙在河道、平原、丘陵、沼澤,隨著山勢砍削樹木作記號,平整土地、治理水域,這樣安定了一千八百個國家。商湯起早摸黑,用盡智慧思考國家大事;減輕賦稅,使人民能過得寬松富裕;布施德惠,以救濟貧困;憑吊死者,又寬慰病人,供養(yǎng)孤兒寡婦。因此人民親附湯王,使政令能順利執(zhí)行。在這樣的德政下,湯王在鳴條整治軍隊,把夏桀圍困在南巢,譴責夏桀的罪行,然后把他流放到歷山。這五位圣王,都是天下威望很高的君王,他們勞累身體,絞盡腦汁思慮國事,為人民興利除害不敢有絲毫的松懈。捧一爵酒,臉上不會顯出吃力的樣子,但要提起一石重的酒樽,就非得出汗不可,更何況現在是承擔天下的憂慮、擔負海內外的事情呢?這一副擔子要比一樽酒重得多。≡僬f,作為圣人又不以自己低賤為恥辱,而倒是為不能實行“道”而慚愧;作為圣人不以自己壽命短而憂慮,而倒是憂慮人民百姓的窮苦困窘。所以夏禹治水,是拿自己的身體為犧牲,在陽盱河邊祈禱神靈消除災難;商湯時干旱,湯王在桑山之林祈禱,愿意以自己的身體為犧牲求蒼天降雨。圣人憂慮人民的疾苦的事明擺在那里,還要說他們“無為”,這難道不荒謬嗎?
且說古代擁立帝王,不是為了奉養(yǎng)其物欲;圣人登上君位,也不是為了自身的安逸享樂。這是因為天下出現以強凌弱、以多欺少、以詐騙愚、以勇侵怯、滿腹經倫不肯指導別人、積財滿堂不肯給濟別人的現象,所以才擁立帝王來使天下團結平等;又因為天子帝王的聰明才智不足以普及遍照天下海內,所以又設置三公、九卿來輔佐帝王天子;還因為遙遠異邦、偏僻地區(qū)無法承受到帝王天子的德澤,所以又分封諸侯來教誨那里的民眾。以盡量做到地勢無不利用、天時無不協(xié)調、官吏無不盡職、國家無不獲益,所以使饑寒的百姓得以溫飽,老弱病殘得以供養(yǎng),勞累疲倦得以休息。如果再從平民百姓出身的人來觀察,可以發(fā)現:伊尹曾以烹調技術取得商湯的重用,呂望是由操刀屠牛入仕周朝,百里奚曾多次被轉賣為奴,管仲曾被捆綁拘捕過,孔子長年周游列國,家中的煙灶也沒熏黑過,墨子四處奔走,炕席都從沒坐暖過。這些說明,圣人們不怕山高河寬,甘愿吃苦蒙受恥辱來謀得君王的信用,他們并不是為了貪圖利祿、羨慕地位,而是一心想要為民謀利、為民除害。曾聽說過古書上這樣說:“神農憔悴,堯帝清瘦,舜帝臟黑,而禹王手足長繭。”由此看來,圣人君王為百姓憂慮勞累也實在厲害。所以從天子帝王到平民百姓,想不動手不抬腳,不費心思不用思慮就能將事情辦好,欲望得到滿足,這還從來沒有聽說過。
依著西高東低的地勢,所以江河流水也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但這必須要經過人對江河的治理疏導,才能使水順著河道向東奔流;禾苗莊稼在春季生長發(fā)育,但必須要人加以耕耘管理,到秋天五谷才能豐收。假若聽任水自流,待苗自長,那么鯀和禹的功績也就無從建立,后稷的智慧也就無用。所以我所說的“無為”是指個人的意志思想不能摻雜到普遍真理之中,個人的嗜欲不能影響干擾正確規(guī)律之中,人要遵循事理來做事,根據實際情況來成就事業(yè),權衡依順自然之勢,而巧偽奸詐不得參與其中,事情成功了不夸耀,功業(yè)樹立了不占為己有;并不是說感觸你也毫無反應,有壓力也無動于衷。而那種用火去烘烤井水,將淮河水引上山崗澆灌,這些都只是根據自己的意愿而違背的是自然規(guī)律,所以這也被稱之為人為做作。而像在水中乘船,在沙地行走用鳩車,在沼澤地行走用?,在山地行走用?,夏天疏通溝渠,冬天開挖池塘,順高地造田,在低洼處開掘河塘,這些做法就不是我所指的人為做作。
圣人處事,具體行為雖不同,但都合于事理,他們所采取的路數方法各不相同,但目的結果都相同;他們挽存危亡安定傾覆的目的是一致的,心里總是不忘記為人謀利。怎么知道這一點呢?過去楚國要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以后很哀傷,就從魯國出發(fā)趕路十天十夜,腳上打起一層層的老繭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趕路,到達楚都郢城,馬上拜會楚王,說:“我聽說大王您要興兵攻打宋國,您是估計一定能攻占宋國后才決定攻打的呢?還是要使民眾勞苦、損兵折將、蒙受被天下指責為不義的名聲、卻得不到尺寸之地,仍還進攻的呢?”楚王說:“如果必定占領不了宋國,又要蒙受不義之名聲,我為什么還要進攻呢?”墨子說:“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國又必定是名譽受損的!背跤终f:“公輸現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來制造云梯這種器械來攻宋城,為什么不能取勝?”墨子回答說:“請讓公輸假設來攻城,我來防守,演習一下。”于是公輸般擺開器械來攻城,墨子也擺出守城的陣式和裝備,公輸般連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終攻不進城內。這樣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對宋的進攻。段干木辭退官職隱居在家,魏文侯乘車經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門外時總要起身扶軾表示敬意。文侯的仆人就問了:“我們每次經過這個地方,大王您為什么要這樣起立扶軾表示敬意?”魏文侯回答說:“因為段干木居住在這里,所以我要起立扶軾表示敬意。”仆人說:“段干木只是一個平頭百姓,大王您這樣表示敬意,不是有些過分了嗎?”魏文侯回答說:“段干木不追求權勢名利,胸懷君子之道,卻隱居在這鄙陋的巷子里,而他的名聲又傳遍天下,我怎么敢不起立扶軾表示敬意呢?段干木因擁有高尚德行而揚名,我卻靠君王的權勢而榮耀;段干木富于正義,我卻富于財物。但地位權勢比不上高尚品德,財物也比不上正義。現在讓段干木拿德行道義來換我的權勢財物,他是不愿意的。我都每次悶悶不樂對著自己的影子而憂思慚愧,你怎么能輕視他呢?”后來,秦國打算興兵攻打魏國,司馬庾勸告秦王說:“段干木是位有名的賢人,魏文侯以禮對待他,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諸侯也沒有不聽說的,現在我們發(fā)動軍隊去攻打魏國,豈不是妨害了道義?”于是秦王只得息兵,停止攻打魏國。墨子疾行千里,為的是楚、宋兩國安定;段干木閉門不出,也為的是安定秦、魏兩國。他們一個是千里奔走、一個是隱居不出,表現出的行為路數各異而目的相同,即保存國家,這就叫做殊途同歸。現在人們去救火,提水往失火地點趕去,有的人用甕,有的用瓴,有的用盆,有的用盂,其工具的形狀也各異,或圓、或方、或尖、或橢,提水的數量也不一樣,但趕著去滅火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音調不同,但都令人快樂;九夷八狄各族人的哭喊,聲音不同,但表達的悲哀卻相同。這唱歌表達歡樂,哭泣反映悲傷,這都是內心世界積郁著的感情的外在流露,也一定有什么東西觸發(fā)了他們。而圣人內心日夜思念著為民謀利,故他的恩澤遍及也必定功效很大。
世俗日益頹廢衰敗,非議學習的人也很多,他們認為“人生性各有長短,就像魚能騰躍、喜鵲羽毛斑駁一樣,這都是自然生成的,不能減少也不能增加”。但我倒不是這樣認為的。魚能騰躍、喜鵲羽毛斑駁,就像人是人、馬是馬,筋骨形體都是天生的,確實無法改變。但以此論證事物不能改變就似乎有些不倫不類。當馬還是馬駒未加調教之時,它是揚蹄蹦跳,翹起尾巴奔跑,人不能控制它,它用牙咬人足以咬爛人的肌肉、骨頭,用蹄踢人足以踢破人的頭顱、胸膛。但等到養(yǎng)馬人馴服它后,優(yōu)秀御手調教駕御它后,給它套上軛頭、系上韁繩后,那么就是讓它經歷險境、跨越壕溝,它都無法躲避。所以它作為馬的形狀是無法變成其他牲畜;但經過駕御、調教,那就可以改變它的野性。這無意識的馬尚且能通過人意志的貫徹,經過調教而改變它的野性,使之馴服有用,更何況有意識的人呢?再說那天生正直、本性善良、發(fā)憤而成就仁德、慷慨而成全正義、天性令人喜悅,不必學習便可和道相合,這樣的人也只是堯舜、文王少數幾位;而那些沉湎于荒淫之中、無法用道德來教化、不可以德仁來曉喻、嚴父都不能使他正派、良師都不能使他感化,這樣的人也只是丹朱、商均少數幾個。膚色細膩、牙齒潔白、體態(tài)柔美、骨架均稱、不施粉脂就能讓姿態(tài)容貌迷人的,也只有西施和陽文。而缺牙斜眼歪嘴、雞胸駝背,即使用 *** 撲面、黛青畫眉也不能變美的,也只有嫫母和仳?。而大部分的人是上不及堯舜那樣圣明崇高,下也不至于像商均那樣卑鄙不屑,漂亮也比不上西施,說丑也不至于像嫫母,這些蕓蕓眾生都是能教化開導的,訓導美化的。而且,雖然有兒子殺父親的逆子存在,但天下的父母并不因此疏遠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殺父親的還只是少數,大多數子女還是敬愛父母的。同樣,儒生中也有邪僻之人,但先王之道卻始終不曾廢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躬行先王之道的人還是多數。現在如果因為學習者有過錯而就此非議求學之人,這就好像一次被飯噎住便永遠拒絕進食,一次絆倒摔疼就一輩子不走路那樣,這是糊涂的表現。
現在對良馬,不需馬鞭、馬刺,它也能行走;而對弩馬,你即使用兩副馬刺它也不前進。如果因為這樣而不用馬鞭、馬刺來駕御所有的馬匹,那就愚蠢了。那懦夫手持利劍,砍也砍不斷、刺也刺不深;而等到勇士上陣,只需捋袖揮拳一擊,便會將對手打得肋骨折斷、身體受傷,因此就拋棄干將、莫邪這樣的寶劍而空手搏斗,那就荒唐了。所謂這些說法,應該是符合大多數人的習性的。現在如果不是說到天上,就是說到地下,這就叫走極端的偏激之言,這樣論述問題,哪里還能做到公正公平?亭歷是冬天生長,但人們都說植物冬天枯死,這是因為冬天枯死的植物多;薺麥是夏天枯死,但人們都說植物夏天生長,這是因為夏天生長的植物多。長江、黃河曲曲彎彎,有時向南有時向北,但人們總還是說長江、黃河向東流;攝提(歲星)、鎮(zhèn)星(土星)、日、月向東行,但人們總說它們向西移:這是根據大概的情況而說的。胡人中也有聰明靈巧的,但人們總說胡人橫蠻不講理;越人中也有愚鈍的,但人們總說越人靈敏輕巧:這是就大多數而言的。再說,堯眉間呈八種色彩,九竅暢達而公正無私,只需說一句話就能使萬民齊心;舜眼中有兩瞳仁,因而有特異的眼力和判斷力,所以做事有法度,出口成章;禹的耳朵有三個孔道,因而他無所不通,所以能興水利除水災,疏通黃河,引導長江;文王生有四乳,這是仁愛的表現,所以天下歸順他,百姓親附他;皋陶生著馬嘴,這是誠實的象征,所以他判案決斷清楚公正,明察人間真情;啟從母親所化的石頭中生出,契從鳥蛋中產生,蒼頡生下來就能寫字,羿左臂修長而善于射箭。像這九位賢人,隔千年才出現一個,但人們還是希望他們能一個接一個地降生出現。現在有不少人既無“五圣”那樣的天賦,又無“四俊”那樣的才能,卻想放棄學習而只靠本性天賦,這就好像丟棄船只靠踩水渡江渡河一樣。那純鉤、魚腸寶劍剛出模子的時候,砍東西都砍不斷、刺東西也刺不進;但等到在磨刀石上磨過之后,寶劍的鋒刃就銳利了,可以下水砍斷龍舟,上岸刺死犀牛。明鏡剛從模子里出來的時候,也朦朦朧朧照不出容貌身影來;但等到用玄錫拭擦,白氈磨亮后,人的鬢發(fā)、眉毛、毫發(fā)都能照得清清楚楚了。那學習,也正是人的細磨石和玄錫,然而有人卻說學習無用,這種說法的根據是錯誤的。
聰明人的短處,就不如蠢人的長處;賢人的不足,就不如眾人的有余。怎么知道是這樣呢?那宋國的繪畫、吳國的冶煉,刻型雕鏤技法,錯綜的紋理,精巧的文飾,別具匠心,其中的微妙就是堯舜這樣的圣人都望塵莫及。蔡地的少女、衛(wèi)地的姑娘,編織紅色綬帶,相雜奇異的色彩,隱抑的墨黑底色,突顯著紅色花紋,這種手工藝,就是禹湯的智慧也比不上。蒼天覆蓋著、大地承載著,包含在天地四方之內、寄托于時空之中,由陰陽兩氣化生出的各種動物,都含有血氣精華。它們有的長著利齒,有的長著犄角,有的長著前爪和后趾,有的振翅飛翔,兇猛搏擊,有的用足行走,有的蠕動爬行。它們高興時就結聚在一起,惱怒時又互相撕咬爭斗;它們看到有利就趨就,遇到災害就躲避。這些情況都是差不多的。雖然它們各有自己的好惡,但它們的求生本能、趨利避害的特點則與人類沒什么兩樣。然而,盡管它們爪牙鋒利,筋骨強健,但仍然不免被人類控制,其原因就在于它們的知識不能溝通,它們的力量不團結,各自只具備著那些自然形成的本能而無法再接受后天、外界所給予的東西(如教育學習),所以在與其他生物體(如人)較量、競爭時常常是力氣用盡而導致敗亡。大雁是順著風向飛行以愛惜自己的體力,銜著蘆葦飛翔來防備帶有絲繩的飛箭的襲擊;螞蟻知道打洞堆成土堆,獾貉會挖掘曲折的洞穴,虎豹知道棲身在茂密的叢林中,野豬的窩內有草墊著,用樹枝掩遮著;它們的洞穴一處挨著一處,就像人的房屋鱗次櫛比;它們用這些洞穴來陰天避雨、晴天蔽日:這就是鳥獸們的智慧,以求得符合它們生存的利益,F在如果讓一個人生在偏僻落后的邊遠地區(qū),又長在窮困破爛的人家,成年了沒見過兄長,兒少時就失去父母,也從沒見過禮節(jié),更沒聽過有什么先賢古事,獨自困守在破爛的小屋里足不出戶,這樣即使他天性并不愚笨,但他所知道的事情必少得可憐。過去蒼頡發(fā)明文字、容成制定歷法、胡曹創(chuàng)制衣服、后稷耕種莊稼、儀狄首創(chuàng)釀酒、奚仲發(fā)明車子。這六個人都有各自神奇的本領,又有圣明聰慧的事跡,所以每人都有一項創(chuàng)造發(fā)明留傳后世;但他們不能做到一人就兼有六項發(fā)明,只是因為他們只是各發(fā)揮自己的才智,重視發(fā)揮他們各自的專長,并竭力想完成他們各自的目標,這樣就終于成功了,也為天下人帶來了生活便利。現在如果讓他們六位發(fā)明家換調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那么他們的專長和聰明才智就無法顯示出來。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世界上的物類太多,一個人的智力無法覆蓋、駕御一切。周王朝以后,就沒有再出現過像六位古人那樣的賢才,但是很多人都在學習研究他們開創(chuàng)的行業(yè);當代的人,沒有一人具備像六位古人那樣的賢才,但人們都懂得六位賢才的技藝和方法,這又是什么道理呢?這是由于通過教導學習訓練代代相傳,使得六位賢才的知識技能能流傳下去、傳播開來。由此看來,學習是不能停止的,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那些盲人,眼睛不能分別白天黑夜,不能辨別白色黑色,但是盲樂師彈琴撥弦,有時并弦雙彈,有時上下移手,有時一張一弛,有時抹拂揮撥,動作飛快,指法純熟,不會彈錯一弦;如果換上從未彈奏過琴瑟的人,即使有離朱那樣的好眼力,有攫掇那樣的靈敏雙手,面對琴瑟也不知怎樣擺弄手指。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長期的練習使音樂師熟能生巧的結果。所以弓靠檠矯正以后才得以協(xié)調,劍靠磨石磨礪以后才鋒利無比。堅硬無比的玉,可以被雕鏤成各種動物,有頭有尾,形態(tài)逼真,靠的就是?諸的作用;筆直的木頭被彎曲成車輪,其圓曲彎度又符合圓規(guī)的要求,靠的就是?括的作用。諸如像唐碧?力之類的硬石都可以刻鏤制作成有用的器物,又何況人的思想呢?況且人的思想精神纖微而暢和,能夠迅速變化,隨著外物的變化而變化,就像云騰風行一樣,你想怎樣運用就能怎樣運用。而君子又能夠精益求精不斷磨煉拭擦自己的心境,砥礪自己的才干,使精神修養(yǎng)到與道相通的境界,以便觀覽萬物,貫通事物的壅塞處,看清弄明白事物的發(fā)展線索,將目光投向無邊無際的太空,逍遙遨游于塵世之外,超然脫俗地離世獨立:這就是圣人精神活動的境界。如果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和境界,那么還可以做到安閑幽處,寧靜思慮,鼓琴讀書,追思觀察上古先王之道;與賢才為友,研討論辯,每天以此為自娛;探索人間世事,分辨曲直是非,衡量得失,以此來觀察禍福的由來變化;設立儀表法度,作為效法的原則,窮究“道”之本末,推究事物的實情,確立正確觀念、廢除錯誤觀點,讓后人有明確的是非觀念;死后留下功業(yè),活著有榮耀的名聲。像這樣的學習修養(yǎng)境界,一般人都能做到的。然而就是這種境界也沒人能做到,這是因為這些人偷懶松懈、不學荒廢的緣故。貧瘠地區(qū)的人大多有心計,這是因為長期的辛勞卻又難以脫貧造成的;肥沃地區(qū)的人大多不成才,這是因為太安逸而不發(fā)奮的緣故。由此可見,聰明人無所作為,倒不如笨人勤奮好學。從君王、公卿到普通百姓,不自強不息而能事業(yè)有成的事情,這在天底下還沒發(fā)生過。《》就這么說:“天天奮進,月月奉行,日積月累地勤奮學習,一直通向光明之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名譽可以經過努力來確立,功業(yè)可以通過奮斗來成就。所以君子有志于正道,趨訪明師;激勵氣節(jié)以使高尚,脫去世間的俗氣。怎么能說明這點呢?從前魯國的南榮疇為圣人之道偏偏在自己身上衰亡而感到羞恥,于是不顧霜露的沾濕,穿著草鞋奔跑,跋山涉水,披荊斬棘,行走千里,腳上磨出厚厚的老繭也不敢休息,到南方拜見老子,接受老子的一句教誨,精神豁然開朗,茅塞頓開,高興得如同餓漢得到豬羊牛美食一樣。從此以后,他的思想光輝照明四海,名譽流傳后世,豁達得能容下天地,銳利得能明察秋毫;稱頌他的美言,世代傳揚。這就叫名譽可以經過努力來確立。吳王闔閭和楚昭王在柏舉開戰(zhàn),楚國的一個叫大心的莫敖官,按著他的御手的手說:“今天我們抗御強敵,冒著利劍和箭石的襲擊,奮勇作戰(zhàn)乃至犧牲生命,終究會取得勝利的,能讓人民太平、國家保全,我看這是可以做到的吧?!”說完就命令駕御手駕車沖入敵陣,不打算生還,最終被敵軍剖了腹砍了頭,就這樣義無反顧地為國壯烈犧牲。申包胥看到大心這樣子,心想:如果像大心這樣竭盡力氣沖入敵陣,就是殺得敵軍伏尸血流,也不過只起到一個士卒的作用;不如屈辱身份,言辭卑恭,向諸侯求救。于是就身背干糧,赤腳上路,登上陡峭的山峰,趟過深溪,泅渡湍急的河流,越過津關,翻越蒙籠山,又在沙石灘里艱難行走,走得從腳掌到膝蓋都磨起厚厚的老繭,七天七夜趕到秦國朝廷。他在朝廷外不吃不睡,獨自站著,晝夜不停地啼哭,弄得臉色昏黑,淚水縱橫,終于見到秦王,對秦哀公說:“吳王像兇殘貪婪的野豬和長蛇,正在慢慢地吞食中原各國,他的暴虐計劃從楚國開始實施。我國的國君已經丟失了都城社稷,在野外避禍。老百姓們流離失所,男女老少都不能安居樂業(yè)了。楚王特派我來向大王告急!鼻匕Ч谑浅霰囈磺лv,步兵七萬,交子虎率領,越過關塞向東進發(fā),在濁水之北攻打吳軍,果然大敗吳軍,保存了楚國。申包胥的功績被保存在廟堂之內、記載于楚國大法之中。這就是叫功業(yè)可以通過奮斗來成就。
身高七尺的人,心里知道憂愁勞苦,肌膚又能感知冷暖疼痛,在這點上,人的性情大致相同。而圣人知道時機難得,事業(yè)可以追求,所以他們身心勞累,誠惶誠恐,不避煩難,不懼危險。聽說子發(fā)率兵作戰(zhàn),前進如同離弦之箭,聚集如同雷鳴閃電,分散如同清風飄雨;圓陣中規(guī),方陣中矩;破敵攻陣,沒人能抵擋得了。野戰(zhàn)必勝,攻城必克。他并不是輕身而樂死,而是前面有事業(yè)在召喚他,于是也就將利害生死拋于腦后,所以他樹立起來的威名也就不易廢棄。這就是自強不息而終于成功的表現。因此,耕田者不勉力,谷倉就不會盈滿;官吏不勤奮,思想就不會專一;將相不圖強,功業(yè)就不會成功;侯王如懈怠,死后就不會有好名聲。《詩經》就這么說:“我駕上青黑駿馬,六根韁繩柔軟如絲,不停地奔跑馳騁,忠誠地討教良謀!边@說的是人有所追求。
精通事物的人,是不能用詭怪來驚嚇他的;明白道理的人,是不能用奇異來驚動他的;明察言辯的人是不能用虛名來迷惑他的;審察物形的人,是不能用假象蒙騙他的。世俗之人,大多是崇古而賤今的,所以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主張的人,一定要假托神農、黃帝的名義然后才能讓人們樂意接受他們的學說主張。亂世的昏庸君主,總要將自己所有一切的由來粉飾得高深莫測,以此來抬高自己;而求學者被他們的觀點所迷惑蒙蔽,尊崇他們聽到的傳聞,便聚在一起正襟危坐地稱道著,挺直頸脖誦讀著。這就說明這些人分辨是非的界限不明確。沒有了規(guī)矩,即使是奚仲也無法憑他的技藝來確定方圓;沒有了準繩,即使是魯般也無法憑他的技術來確定曲直。所以鐘子期死了,伯牙就拉斷琴弦、砸破琴瑟,因為這世上再也沒有人能欣賞他的琴技樂曲了;惠施死后,莊子就停止了辯論,因為這世上再也沒有人能同莊子談論了。項托七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孔子則也有聽項托說話的氣度。假如項托這樣年齡的少年,向鄉(xiāng)里的長者發(fā)表議論,那恐怕他躲避長者的拐杖敲打都來不及,哪里還能說明發(fā)表自己的主張?過去,墨家信徒謝子會見秦惠王,秦惠王聽了謝子的話后很高興,他去征求唐姑梁的意見,唐姑梁說:“謝子,這人是山東地區(qū)有名的巧辯之士,他有意以詭辯學說來討好太子。”秦惠王信以為真,便心懷怒氣等著改日見謝子。第二天,秦惠王和謝子又見面了,但就是聽不進謝子的進言。謝子前后兩次說話的內容一樣,秦惠王聽不進謝子的進言,說明秦惠王聽話的前后心態(tài)不一樣了。彈琴的人把徵音變成了羽音,這不是琴弦的過錯;品味的人將甜味當成苦味,這不是味道的過錯。楚國有個人煮了猴肉請鄰居來吃肉,鄰居家都以為是狗肉,吃得都十分香美;后來聽說是猴肉,就紛紛蹲在地上嘔吐起來,把吃進的猴肉都吐了出來:這說明這些人根本不知狗肉和猴肉的味道之區(qū)別。邯鄲有個樂師創(chuàng)作了一首新歌,假托是李奇創(chuàng)作的,人們也就紛紛跟著學唱,后來了解下來不是李奇創(chuàng)作的,也就不再去唱了:這說明這些人根本是不懂音樂的。有位鄙陋之人得到一塊玉璞,喜歡它的形狀,以為是寶貝將它收藏起來;后來又拿給別人看,別人以為是塊普通石塊,于是這位鄙陋之人就將這塊玉璞扔了:這說明他根本就不懂玉與石的差別。所以心中有是非標準,就會尊重實情,將古今看成一樣的實情來辨別;心中沒有辨別是非的標準,就會只把來歷久遠的東西當寶貝。這就是卞和在荊山下為人們不識美玉而啼哭出血的緣故。
現在有一種磨去棱邊花紋、卷曲了鋒刃的寶劍,如果有人聲稱此劍曾是楚頃襄王佩帶過的古劍,那么社會上尊貴人士也必定拿著佩帶;現在有一種琴聲走調、琴身歪斜破損的琴,如果有人聲稱此琴曾是楚莊王彈奏過的古琴,那么社會上富貴人家的妻妾就會爭著彈奏。苗山出產的羊頭刀矛,雖能在水中砍斷龍舟、在陸地能刺穿犀皮鎧甲,但就是沒人佩帶它;山中桐木制成的琴瑟、山澗梓木做成的琴身,雖然音色雅正優(yōu)美,音調清脆和諧,但師堂、伯牙這樣的名樂師就是不愿彈奏。通達事理的圣人就不是這樣。他們佩帶寶劍只期望它鋒利,而不期望它是墨陽、莫邪那樣的名劍;他們騎馬只期望它日行千里,而不期望它是驊騮、綠耳那樣的名馬;他們彈琴只期望琴聲雅正和諧,而不期望它是濫脅、號鐘那樣的古琴;他們誦讀《詩》《書》只在于能通曉事理、明白道理,而不一定非選《洪范》《商頌》這樣的古籍。圣人對是非的分辨就像眼睛對黑白的分辨,耳朵對清濁音的分辨一樣。眾人就不是這樣。他們心中沒有任何主見而盲目接受,就好比沒有見過父親的遺腹子給父親上墳,只是按照禮節(jié)哭祭父親,內心世界卻不會產生對父親的哀悼。所以孿生兄弟長相一樣,也只有當母親的才能分清;同樣,玉和石頭,也只有優(yōu)秀的工匠才能鑒別;書傳這樣的典籍,也只有圣人能夠闡發(fā)其中的微言大義。而現今如果拿當代圣賢的著述,托名是孔、墨的經典,那么那些讀書不多的弟子們就會恭恭敬敬地去學習和接受。所以,美女并非一定要像西施一類的,通達之士也并非一定要像孔、墨之類的。只要能明白事理、通曉事物,因而能著述闡明自己的思想體會,以能啟發(fā)世人的智慧即可;如果能得到頭腦清楚明白的士人,心中有高明透徹的見解,能觀照各種事物,不以古今的差異來改變自己的主見,并能將書中的宗旨思想闡述清楚明白以指示他人,那么即使死去了也沒什么好遺憾的了。
從前晉平公命令樂官鑄造一口樂鐘,鐘鑄成以后拿給師曠鑒定。師曠鑒定后說:“這鐘音不調和!睍x平公說:“我拿給樂師們看過,他們都說鐘音協(xié)調,你卻認為不調和,這是為什么?”師曠回答道:“如果將來真的無人懂音律樂理,這鐘是否音調協(xié)和也就會被放在一邊,但如果將來有人懂音律樂理,那么也就一定能鑒別出這鐘音是不調和的。”所以師曠希望要把這鐘音調好,這是因為他認為后世一定有人懂音律樂理的。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和我德行相同,春秋五霸和我智力相等,他們偏偏享有名實相符的“圣智”聲譽,而我卻在鄉(xiāng)里窮巷中無人知曉,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們專心致志修煉學習樹立情操氣節(jié),而我們這些人是放蕩散漫、悠惚蹉跎。
現在如果讓毛嬙、西施這樣的天下美女嘴里銜著腐鼠、身上蒙著刺猬皮、穿上豹皮衣、腰間纏著長長一條死蛇,那么就是那些身穿普通衣服的平民百姓路過她們身邊時,也不會對她們正視一眼卻掩鼻而過。現在試讓她們?yōu)⑸舷阌、容姿嫵媚、戴上發(fā)簪耳環(huán)、穿著精致的絲織衣裳、披著齊地生產的細絹、面敷脂粉、眉涂青黛、佩戴玉環(huán)、步態(tài)輕盈、佩持香草、眼傳秋波、抿然一笑、目光流轉、張口欲笑、皓齒微露、酒窩顫動,這時即使是些莊重嚴傲的王公大人,也無不花心萌動,被她們的姿色所驚喜。而如今那些才智一般的人,卻又蒙受愚惑之智和玷污不良品行,不學習本業(yè)和鉆研道術,這怎么能夠沒有令人掉頭捂鼻的丑態(tài)呢!
現在那些踩著鼓點的跳舞者,身體旋轉如同輪環(huán),彎繞磨地,盤旋柔美,動作隨曲轉而變化,輕盈美麗如同仙女下凡;身段像飄風中的秋藥那樣纖弱、烏黑的長發(fā)像旌旗在風中卷曲和舒展,舞步疾速如同驚飛的仙鶴。那些表演爬竿技藝的雜技高手,有人在下舉著梧桐?樹的木竿,其他人躍攀上木竿,在彎曲的支竿上表演。有時像猿猴那樣騰空縱躍到另一支竿,有時像蛟龍那樣屈伸自如,有時像飛燕那樣飛落枝頭;雜技高手手持大木條,盤旋起舞,像飛龍騰云駕霧,似飛鳥集積樹林;搏擊抓取,極盡變化,疾速跳躍,眼花繚繞。這時觀眾無不為他提心吊膽,心驚腳軟,他們卻慢慢下來,面帶微笑,更換衣服再表演擢舞。這些跳舞者并不是天生有著柔軟身段,這些雜技者也不是生來就身手輕捷矯健,而是經過長期訓練積累慢慢純熟才達到這種出神入化的程度的。這就像樹木的生長,每天是看不出它增高長大的,但時間一長就會發(fā)現它長高變粗了。磨石能磨礪堅硬的金屬物,但看不出磨石自身的磨損,但時間一長則發(fā)現磨石變薄了。藜和?的生長,每天能看到它像蟲那樣在蠕動,長高,但長得如此快的藜和?卻不能用來做棟梁;而那些?木、楠木、豫章,需要七年時間才能發(fā)現它們長高粗大了,但就是這些長得如此慢的?楠豫章卻能用來做棺材和舟船。所以有些事情容易成功卻不易出名成名,而有些事情難以成功但卻可出大名立大業(yè),這對人來說也是這樣。君子修養(yǎng)美德和才干,雖然眼前不能一時收益見效,但時間一長,幸福也必將會到來。所以《詩》就這么說:“天天奮進,月月奉行,日積月累地勤奮學習,一直通向光明之境”。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淮南子全文及翻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418866.html
相關閱讀: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幾?
漢書?志?食貨志上原文及翻譯
僧皎然《尋陸鴻漸不遇》原文及翻譯賞析
喬叟的怨詩致錢?_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