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賞析
該為725年(開元十三年)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無比酷愛祖國的壯麗江山,畢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杰作。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眺望天門山的情景。天門山為今安徽省蕪湖市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總稱。
《江南通志》記云:“兩山石狀曉巖,貨色相向,橫夾大江,對立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式,描述天門山的雄奇壯觀跟江水浩大奔流的氣概。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止”,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絕對的峭拔:“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guān)聯(lián),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氨獭弊置鲗懡,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寫江水奔跑盤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后兩句描寫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從前的前景,“相對”二字用得奇妙,使兩岸青山存在了性命和情感。結(jié)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全部畫面明媚光艷,檔次明顯,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絢麗畫卷展示出來。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綽勢。它給人以豐盛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攔阻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類似:“巨靈(河神)怒吼擘兩山(指河西的西岳與河?xùn)|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辈煌馇罢唠[后者顯罷了。在作者筆下,楚江好像成了有宏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所有妨礙的神奇力氣,而天門山也好像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側(cè)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飛躍的楚江的束縛力和副作用。因為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小通道時,激發(fā)回旋,構(gòu)成波瀾洶涌的異景。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認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zhuǎn)向北。這興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致闡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擬《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華山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涯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薄氨P渦轂轉(zhuǎn)”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撓時呈現(xiàn)的情景。絕句尚簡省蘊藉,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酣暢淋漓。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兩句是一個不可宰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處所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美“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由于它使原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斟酌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觸。假如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破腳點“望天門山”,那大略只會發(fā)生“兩岸青山相對峙”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浮現(xiàn)出愈來愈清楚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想就十分突出了!俺觥弊重M但真切地表示了在舟行進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勢,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穎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仿佛正迎面向本人走來,表現(xiàn)它對江上來客的歡送。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斯有情,則遠客自當(dāng)更加興會淋漓!肮路黄者厑怼,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fēng)破浪,越來越湊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因為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豪情,這首詩便在刻畫出天門山宏偉風(fēng)景的同時凸起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84602.html
相關(guān)閱讀:六么令?次韻和賀方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 李綱
天門中止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_全詩賞析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高啟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涯流_全詩賞析
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李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