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晚唐詩人的《霜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賞析
此作年無考。馮《注》認為艷情詩。僅從文本看,詩寫暮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靜態(tài)描述,而借神話傳說宛言月夜驚艷之美。首句以物候變更解釋霜冷長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華澄明,蒼穹高迥。三四句寫超常神女,爭美競妍。詩以想像為主,意境幽靜空靈,冷艷絕俗。頗可闡明義山詩之唯美偏向。
文學作品,特殊是詩歌,它的特色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興。詩人不僅是寫生的妙手,而應當是隨物賦形的化工。最通常的題材,在出色的詩人的筆底,往往可能發(fā)明出一種高明精美的意境。讀了的這首《霜月》,就會有這樣的感到。
這詩寫的是深秋節(jié)令,在一座臨水高樓上欣賞霜月交輝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外說,月白霜清,給人們帶來了寒涼的秋意罷了。這樣的景色,會使人賞心悅目。然而這詩所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卻大大超過了人們在相似的實際環(huán)境中所感觸到的那些。詩的形象曖昧單純,它的內(nèi)涵是豐滿而豐盛的。
秋天,草木搖落而變衰,眼里看到的所有,都是萎約枯黃,黯然無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卻顯得分內(nèi)光亮皎潔。這秋夜天然風景之美象征著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敝还堋碍倶怯裼,高處不勝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絕代才子,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見出霧鬢風鬟之美。她們的綽約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由于她們存在耐寒的特征,經(jīng)得起嚴寒的考驗啊!
寫霜月,不從霜月自身著筆,而寫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詩里是作為霜和月的象征的。這樣,詩人所刻畫的就不僅僅是秋夜的做作氣象,而是勾攝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這精力是詩人從霜月交輝的夜景里挖掘出來的自然之美,同時也反應了詩人在渾濁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尋求美妙、憧憬光明的深切欲望;是他性情中高標絕俗、耿介不隨的一面的天然吐露。當然不能確定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詩人隱以自喻;或者說,它另有所實指。詩中寓情寄興,是不會如斯狹窄的。說得好:“興在有意無意之間!保ā督S詩話》)假使守株待兔,懂得得過于窒實,反而會縮小它的意思,下降它的美學價值。
范元實云:“義山詩,眾人但稱其巧麗,至與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彼恕痘I筆驛》、《馬嵬》等篇來說明。(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引《詩眼》)實在,不僅詠史詩以及敘志述懷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興的小詩里,同樣能夠見出李商隱的“高情遠意”。葉燮是看到了這點的,所以他特別指出李商隱的七言絕句,“寄托深而措辭婉”(《原詩》外編下)。于此詩,也可見其一斑。
這詩在藝術伎倆上有一點值得留神:詩人的筆觸完整在空際點染回旋,詩境如空中樓閣,彈指即逝;詩的形象是空想跟事實交錯在一起而形成的完善的整體。秋深了,樹枝上已聽不到聒耳的蟬鳴,廣闊的長空里,時時傳來雁陣驚寒之聲。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樓獨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聞征雁已無蟬”二句,是實寫環(huán)境背景。這環(huán)境是美好想象的搖籃,它會喚起人們脫俗離塵的意念。恰是在這個搖籃里,詩人的靈府飛進月地云階的神話世界中去了。后兩句設想中的意境,是從前兩句生發(fā)出來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84698.html
相關閱讀:滿江紅?中秋夜潮原文_翻譯和賞析_史達祖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_全詩賞析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有賦待》譯文注釋_《木蘭花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原文_翻譯和賞析_辛棄疾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譯文注釋_《太常引 建康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