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去感動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藝術(shù)培養(yǎng)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個有成就的藝術(shù)家,并非都是獨具天才,或掌握了精絕藝術(shù),而是因為他有比一般人更強烈的感情,又能將自己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正如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有一次跟我說:藝術(shù)家應該是一個“多情善感”的人。

是的,很難想象一個對生活冷漠的人,對事物毫無感情的人,能成為一個好的藝術(shù)家。

這種表面看不見的潛在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素質(zhì),對于有志從藝的兒童來說,也具有同等的意義。許多有成就的前輩曾多次告誡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多種繪畫技藝的同時,要用敏銳的眼光發(fā)現(xiàn),并異常重視這種寶貴的創(chuàng)作上的內(nèi)在素質(zhì)的培植。

現(xiàn)在看來,卜鏑和卜樺在童年的創(chuàng)作能突破他們狹窄的生活面與他們思維的時空界限,除讓他們學習一般兒童應該學習的表現(xiàn)技巧之外,還與我們特別重視他們的精神素質(zhì)培養(yǎng)有關(guān),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提高了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力。

孩子對于超越他年齡的深沉的人生感情的體驗,往往是通過人類長期積累的精神財富——偉大的藝術(shù)作品作為媒介的。

卜鏑在九歲時,聽了媽媽講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后,畫了一幅飽含感情的畫。詩人柯巖看了這幅畫后為之感動,她說:“從這幅畫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夢,我不僅從畫面上感到了那串串淚珠的熱度,而且海的女兒那追求為人而終不可得的絕望與痛苦,使我?guī)滋於蓟\罩在深深的灰色的寂寞里。作為成人,我是完全懂得海的女兒寧愿化為泡沫的執(zhí)著追求的,而小小的卜鏑幾乎是潑彩的畫法,又使我想起自己童年時無助于海的女兒而頓足痛哭的情景!

“卜鏑,你畫這幅畫時哭了么?”柯巖問。

“哭完了一場畫的!辈风C答。

“就哭了一場么?”柯巖又接著問。

“不,一邊畫一邊還哭呢,畫完了就不哭了!辈风C接連回答詩人的問話。

柯巖又接著說:“卜鏑畫完了就不哭了,多么可愛而又稚氣的自信呵!他比小時的我積極,哭完了之后立即行動起來,把人間的顏色送到海底去了。”

偉大的作品對人的心靈震撼和感情撥動的力量是巨大的。

只有動人的感情,才能產(chǎn)生動人的作品。

安徒生的故事太美了。卜鏑向媽媽要來《安徒生童話集》自己讀了起來,隨著故事的情節(jié),他時而開懷大笑,時而低聲嘆息,時而流淚,時而深思。

最使他難忘的是那賣火柴的女孩,她和自己的年紀差不多,卻沒有歡樂的童年,在圣誕節(jié)之夜,蜷曲在路邊被凍死了。她的愿望是多么簡單:她只要一盆爐火,能烤烤她凍僵的雙腳;她只要有一只烤鵝,能和所有的人一樣過個圣誕節(jié);她只要再看看親愛的祖母,再得到她的愛撫……

但是隨著小小火柴的熄滅,這一切都消失了,什么也沒有了,只剩下寒冷、黑暗、饑餓……

卜鏑揉揉發(fā)紅的眼睛,抬頭看著周圍的一切,窗外寒風怒號,室內(nèi)卻溫暖如春,連棉衣都用不著穿。雪白的燈光照著整齊的書柜、沙發(fā)和果盤里的大蘋果。爸爸在案頭看書,媽媽在廚房忙碌,一股股肉香不時飄進屋里,小妹妹正在翻看新買的畫冊,她的小臉蛋紅彤彤的,和她的毛衣一樣鮮艷……

卜鏑看著、想著,一幅畫的構(gòu)思誕生了。他趕緊找我要紙,盡快把這張畫畫下來?墒遣磺,裁好的紙都用完了。怎么辦?忽然他看見我身邊有幾張藍色的卡片紙——“對,就用這個畫!

灰藍的紙成了夜空的底色,畫的下部是白雪覆蓋的田野、城市和村莊。卜鏑在空中畫了一輛飛馳的鹿橇,上面坐著他和妹妹卜樺,身邊還有一袋豐盛的禮物,是送給賣火柴的小姑娘的,有面包、香腸、蘋果,還有奶奶的大皮襖。飛奔的鹿撒開四蹄,疾馳的車掠過月亮,可卜鏑還嫌它慢:“小鹿,你快跑,快快地跑,千萬別讓——她的火柴燃盡了……”

畫完了畫,卜鏑才舒了一口氣,好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他似乎看見賣火柴的小女孩穿上了大皮襖,臉上露出了微笑。

卜鏑的性格與妹妹不同,他平時不太愛講話,尤其在陌生人面前顯得格外靦腆,只會憨厚地一笑。因此,許多人初次與他見面竟然以為他是女孩。

比他小兩歲的妹妹恰恰相反。妹妹在幼兒園時,就能繪聲繪色地復述出老師講的故事,家里來了客人,她都主動打招呼,給客人拿糖送茶;假如兩個人一起上街或辦事,總是妹妹講得細致,敘述得生動。就是兩個吵起架來,妹妹的小嘴像連珠炮似的說個不停,哥哥總是說不過妹妹。

然而,盡管卜鏑不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他的內(nèi)心世界卻是非常豐富的,他更長于用形象表達小小心靈的愛。

卜鏑七歲時看了羅馬尼亞影片《波隆貝斯庫》,影片的結(jié)尾是年輕的音樂家為疾病、宗教分歧摧殘致死,他難過地哭了。

回家后他畫了一幅大部分以重墨為線條的畫,題為《獻給波隆貝斯庫的一束花》:一扇巨大的黑色窗子,窗前一架黑色的鋼琴,波隆貝斯庫身穿黑衣望著窗外,一束金色的陽光透過大窗射進屋子。畫面的左下方有個小孩子,手擎一束鮮紅的花。

原電影中的孩子是個身穿紗裙的小姑娘,卜鏑在這幅畫里卻畫了個小男孩。也許這就是卜鏑自己吧?記者袁莉莉在介紹卜鏑創(chuàng)作的文中寫道:“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立刻為小作者深情的筆調(diào)所感動,他是那樣地同情這位早逝的天才音樂家!

卜鏑八歲時看了印度電影《流浪者》,主人公拉茲在少年時曾一度誤入歧途,當他認識了美麗善良的少女麗達時,便棄暗投明,一心踏上真正的人生,但那不公平的社會又使他美好的追求一個一個地破滅,經(jīng)歷了種種痛苦的遭遇……

卜鏑邊看邊流淚;丶液,他的美術(shù)日記不是簡單記述影片中的自然情節(jié)或某些段落,而是反映了小作者強烈的愛和憎。他畫了一幅體現(xiàn)拉茲和麗達理想追求和美好愿望的《拉茲的夢》,畫面上云霧繚繞,瓊樓玉宇,到處都是鮮花,一對幸福的戀人——拉茲和麗達并肩挽手奔向那輝煌的未來。

電視劇《響鈴公主》講的是王爺?shù)呐畠喉戔徆鲪凵狭饲嗝分耨R的青年獵人劉剛,由于門第懸殊,狠毒的王爺設(shè)計害死了劉剛,癡情的公主最后以死殉情。

卜鏑邊看電視,邊畫人物速寫,邊流淚。為什么好人總要死呢?不,我要讓他們活下去,活在我的畫中。

這次他用了一張長方的紙,在一邊畫了美麗的響鈴公主,另一邊畫了勇敢的獵人劉剛,周圍用幾組小畫表現(xiàn)了他們兒時歡樂嬉戲的場面和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畫的下面寫道:“響鈴公主和劉剛叔叔,狠心的王爺把你們殺害了,但我永遠讓你們活在我的畫上!

人類最能震撼心靈的是感情,感情的表露是任何藝術(shù)形式中最有力的因素。

感情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母,有生活火花的點燃和熾烈感情的碰發(fā),才會產(chǎn)生具有感人力量的藝術(shù)作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716188.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