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二:吃完午飯,我們規(guī)定先吃完飯的小朋友坐到邊上休息,因為我們班的阿姨請假了,我們老師就開始擦桌子,掃地,可孩子卻還到中間來走來走去,地上難免有米粒,會占到的,以前有老師“看著”,從未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下可好,老師忙死了,孩子卻還要來搗亂。
于是,在一次吃飯前,我問:“誰會分筷子的。”沒人舉手。于是,我便請了我們能力較強的季節(jié),孩子便回答說:“我不會的。”“怎么不會呢。一組幾個小朋友,你就發(fā)幾雙筷子啊。”心想這么簡單的事,對他來說應該不成問題的啊。可能我說的時候,語氣堅硬了一些,孩子便他站著不動,低下了頭。“我在家里,奶奶和媽媽沒讓我干這些事啊。”說著,眼淚就掉了下來。因為他的能力強,是個好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表揚,受不得一點批評了。
是啊,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陽。許多大人圍著他們轉,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樣樣事情都由長輩包辦代替。特別是和祖輩一起生活的孩子,他們受到過度的服務,過度的保護,更別說讓他們勞動了。即使孩子有勞動的欲望,大人們則會怕弄臟了孩子干凈的衣服,怕累著了孩子。同時,孩子本身也缺乏勞動的能力,他們不會干這些事情,所以家長怕被孩子“弄巧成拙”,于是就受到了家長的阻止。
剛好我們正在實施的主題是《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于是我便在家長園地、家校E通上留言,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讓家長樹立這樣的意識——從小鍛煉孩子做家務事的能力。比如周末時就有許多讓幼兒學做家務事的活動,給孩子鍛煉、學習的機會,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學,提高小朋友做家務事的能力。
在幼兒園,我利用晨談等機會,讓幼兒體會到阿姨請假后,我們老師的辛苦,激發(fā)孩子做老師小幫手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吃飯前擺放碗筷,吃完飯后收拾桌子、吃完點心后倒垃圾。把自己的玩具、柜子收拾好、把衣物疊放整齊,每天都背著書包上學,并學會自己合理的整理書包。在家張園地的每周之星中,還專門設立了“愛勞動”一欄,對孩子的勞動予以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勞動的成果,保護孩子的勞動積極性。
未來是屬于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不僅可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且有利于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yǎng)。家長和教師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兒,多給幼兒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積極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使他們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0414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