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把餐桌當課堂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國外早教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國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經(jīng)驗值得借鑒。

  塑造孩子獨立性的美國

  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獨立性。在美國,幾個月的孩子就要獨自喝水喝奶,1歲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飯,2-3歲便已獨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著孩子的美國人,他們主張孩子要盡早地獨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親竟然會一聲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習以為常地、一聲不響地爬起來繼續(xù)趕路。

  美國的父母主張教孩子從小就做家務,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務勞動內(nèi)容張貼出來。他們也常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孩子去干,規(guī)定其完成任務的期限;輪換著做各種活兒,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去做沒有興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時檢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況,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得到肯定而產(chǎn)生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在美國,即使是家里很闊綽的大學生,也不愿伸手向他們的父母要錢花,而是堅持一面上學,一面“打短工”。因為他們覺得去勞動掙錢并不丟人,總比完全依賴父母供養(yǎng)要好。一位18歲時就被父親鼓勵離家“出走”的女大學生說,她父親的觀點是,“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獨立性”。

  美國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鼓勵多于保護,對孩子引導多于灌輸。他們要求孩子全面發(fā)展,而不是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另外,家長語言的作用也是美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極其注重的環(huán)節(jié),他們從不使用刺激、嘲諷甚至侮辱、漫罵的語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勵的話語對待孩子。

  把餐桌當課堂的英國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tǒng)。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們就會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步教育”了。絕大多數(shù)英國家長認為,幼兒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完全應予以積極鼓勵。英國人普遍認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的遷就造成的。他們還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慣”,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的營養(yǎng),而且還會誘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兒在長到1周歲至1周歲半時,往往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吃菜。3歲以上的孩子如進餐時不慎弄臟了桌面,家長會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來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國家長認為,此舉一可幫助幼兒學會關(guān)心旁人,二可幫助他們養(yǎng)成禮貌待人的習慣。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歲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飯來張口的少爺小姐,而樂干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家務勞動的負擔,一方面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對孩子健康成長同樣具有正面意義。

  英國家長還教育孩子從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環(huán)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huán)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制飲料,并且在制造過程中還盡量不摻入可能污染環(huán)境的化學色素等化學添加劑。此外也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xiàn)成食品,并注意節(jié)約用電用水,因為他們經(jīng)常被告知,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huán)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長包辦了,而是為其再提供一次機會。比如讓孩子洗碗將衣服浸濕了,就指導孩子再來一次,教會他避免失敗的方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72520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