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作文教學要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作文寫作指導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作者:安徽省霍邱縣第一中學 趙克明

【摘要】作文教學重“術”輕“人”、重“怎么寫”輕“寫什么”、重“應試作文”輕“生活作文”,造成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必須注重在作文教學與訓練的全程中強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作文教學語文課程終極目標人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趙克明,安徽省語文特級教師,安徽省中語會常務理事,六安市首批語文學科帶頭人,全國中語會優(yōu)秀語文教師,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研究的關注點大都在教法和寫法上,似乎用力較多而收效甚微。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從很少有人涉及的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方面做些探究,或許會有新的認識與發(fā)現(xiàn)。

一、作文教學的諸多弊端癥結在于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

作文教學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諸如重“術”輕“人”、重“怎么寫”輕“寫什么”、重“應試作文”輕“生活作文”等等。在這些不正確作文教學觀的指導下,相當一部分教師眼睛只盯著高考,動輒向學生兜售作文“應考術”,像開頭和結尾運用吸引閱卷老師眼球的排比句——連續(xù)設問構排比,巧設博喻成排比,疊用假設構排比,變換時空成排比,等等;像應對考場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時文,點題“戴帽”,以一“招”應萬變,等等;有人甚至拋出了所謂內(nèi)部參考的“怪招”“秘訣”——“開頭至關重要,結尾馬虎不得,中間無所謂”。據(jù)說某名師教給學生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考場作文“變通法寶”——以“屈原向我們走來……”敷衍成文。應對“山的沉穩(wěn),水的靈動”話題,開篇就寫“屈原向我們走來……他的愛國之情,像山一樣沉穩(wěn)……他的文思,像水一樣靈動……”;應對“鳳頭、豬肚、豹尾與人生關系”話題,開篇就寫“屈原向我們走來……‘帝高陽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這樣一個‘鳳頭’……當他舉身赴汨羅江時,他畫出了人生的‘豹尾’……”;應對“人與路”題目,開篇就寫“屈原向我們走來,他走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呢?……”;應對“懷想天空”題目,開篇就寫“屈原向我們走來……他仰望著楚國的天空……”……如此一來,教師和學生都視作文為“游戲”,把作文當做考試“投機術”,完全是“技術化”操作“套路化”訓練,其實是“玩弄”技巧“胡編”作文,甚至公然剽竊他人作品(書刊已發(fā)表的文章)。于是乎,虛假為文、矯情為文、游戲為文大行其道,毫不夸張地說,相當數(shù)量學生的作文就是“假、大、空、套”,“編”作文的弊病可謂愈演愈烈,每年高考都有一批“宿構作文”、編造的既無真情又無實感的“套子文”“偽作文”、打著“創(chuàng)新”幌子炮制的純屬文字游戲的“怪作文”,甚而至于有一年高考為了應對作文題“戰(zhàn)勝挫折”,竟有成千上萬考生寫自己是“無父無母的孤兒”。

作文教學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實在讓人痛心,只要稍作反思,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遠遠不是寫作的失落,而是人的失落,情感的失落,人格的失落,說到底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作文”到底是什么呢?葉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作了精辟的闡釋:“人類是社會的動物,從天性上,從生活的實際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觀察、經(jīng)驗、理想、情緒等等宣示給人們知道,而且希望愈廣遍愈好。有的并不是為著實際的需要,而是對于人間的生活、關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歷、情思、想像等等,發(fā)生一種興趣,同時仿佛感受一種壓迫,非把這些表現(xiàn)成為一個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據(jù)這兩個心理,我們就要說話、歌唱,做出種種動作,創(chuàng)造種種藝術;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寫作。”十六七歲的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處于自我意識逐漸成熟的自我追求時期,他們以自我體驗、自我認識去探索、理解事物,并力求在文章中表達自己的感受。當他們在作文中體驗到主體樂趣時,就會激發(fā)起主體控制動機,主動去探究問題,積極地表現(xiàn)自我。這就是學生作文的內(nèi)驅力。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fā),喚起他們的激情,發(fā)掘他們的潛能,強化他們的內(nèi)驅力,使他們深切地意識到作文真正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精神活動,是展露心靈、張揚個性的精神活動。把作文主體內(nèi)在能量的閥門打開了,何愁不能噴發(fā)、燃燒呢?至于“怎么寫”,譬如山中有了涌動的泉水,不需要誰去開鑿引導,它便能自然地沿著溝壑奔流向前;又譬如地下有了奔涌的巖漿,不需要誰去挖掘鉆探,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噴發(fā)的缺口。同樣道理,有了來自于生活的“真”東西,也不需要誰挖空心思在寫作方法上“經(jīng)營”,它會自然地引動學生的靈思,讓他們在不經(jīng)意間得到行文的“巧”來。惟有對生活“真”的了解與體驗,對社會人生“真”的認識與感悟,真正有了人文素養(yǎng)的底蘊,作文才能夠妙筆生“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uowen/xiezuo/1206994.html

相關閱讀:寫作方法主要有哪些?
寫作心理—記憶
話題的立意
大學生村官學習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怎么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