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加爾文宗教改革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加爾文與路德兩大新教教義的異同:


1、相同:都堅持《圣經(jīng)》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2、不同:
路德的神學關懷中人是出發(fā)點和目的,通過在個人的虔敬信仰中與上帝直接溝通,而恢復了人的尊嚴和自主性。而加爾文的神學思想則通過上帝的先定,重新把人的一切又奉獻給了上帝。上帝是一切的出發(fā)點和目的,人是為了上帝而活著,人在現(xiàn)世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彰顯和榮耀上帝。
路德宣稱教徒“因信稱義”,十分強調在精神領域里個人信仰在獲救中的決定性作用;加爾文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即人的得救與否完全由上帝預定,人的意志無法改變;人在現(xiàn)世的成功與失敗就是得救與否的標志。
加爾文的這種主張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所以說該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更為激進。正如恩格斯所言:“加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



加爾文宗教改革:


1、背景:
(1)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2)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
(3)深入研究《圣經(jīng)》宣傳宗教改革。
2、內容:
①堅持《圣經(jīng)》絕對權威,反對教皇權威:
在加爾文看來,《圣經(jīng)》是按照上帝的授意寫出來的。因此,《圣經(jīng)》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教會和國家的權威也只能來源于《圣經(jīng)》。和路德一樣,他認為“信仰耶穌即可免罪”,人們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篤信;
②主張簡化宗教儀式:
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共和長老制;簡化宗教儀式,只保留洗禮和圣餐;改組市議會,建立日內瓦政教合一的政權體制,使日內瓦成為加爾文歸正宗的堅強堡壘;
③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或棄民(思想核心):
“先定論”這一思想反映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加爾文拿先定論來為資產階級發(fā)財致富作辯護,他說:“一個人之所以發(fā)財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勞,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賜。”一個被上帝揀選的人,內心必然充滿了對上帝真誠的信仰,肯定會為了上帝而努力勤奮地勞動,過一種純樸節(jié)儉的道德生活。加爾文則把人的工作、日常生活以及一切世俗勞動,都看作是為了榮耀上帝的崇高目的,使得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活動也獲得了神圣的意義,從而為資產階級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提供了神學根據(jù)和宗教動力。他認為在發(fā)展生產,聚斂財富方面越成功的人,便是為上帝增加了更多榮耀的人,也一定是為上帝所揀選的人,也就能夠成為社會上越受尊重的人。“先定論”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因此恩格斯認為“加爾文的信條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加爾文“以真正法國式的尖銳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
④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要具有簡樸、誠實、講信用等高尚美德:
加爾文教派主張發(fā)財致富,支持商業(yè)和高利貸,崇尚節(jié)儉、主張克制欲望,鼓勵積累資金。據(jù)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上帝,為了靈魂的得救。
⑤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廢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和煩瑣的宗教儀式:
日內瓦的教會組織都是按照加爾文的設想組織起來的。教會設立四種職務:長老、牧師、教師、執(zhí)事。長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選出,負責監(jiān)督每一個人的生活。牧師為神職人員,負責解釋圣經(jīng),訓練與審查預備牧師,并施行圣禮。教師負責學校的領導工作,宣教事業(yè)和講授圣經(jīng)。執(zhí)事則由信徒選舉產生的不脫產的協(xié)助長老和教師的教會管理人員,主管慈善機構,負責救濟和醫(yī)療工作。教會的權威機構是長老會,或稱宗教法庭,由長老12人(小議會推舉2人、60人議會推舉4人、大議會推舉6人)和牧師5人組成。宗教法庭負責監(jiān)督信徒的宗教生活和審理宗教案件,并找出應當采取的補救措施,每星期四舉行一次例會。還規(guī)定:星期天,除某些人需要留在家里照顧孩子或家畜外,壘家人都應去聽布道。如果有人在布道開始以后才到會,則予以警告。仍不改正,罰款3蘇。凡唱下流放蕩的歌曲,跳舞者,監(jiān)禁3天,然后送交議會,對酗酒、賭博、吵架,放高利貸的人,也有相應的處罰。
⑥鎮(zhèn)壓其他信仰的教派與個人:
加爾文一方面堅決反對天主教義和羅馬教廷,但另一方面又迫害他所反對的教派和個人。日內瓦市民上層在奪取政權后,就加緊對市民的控制,強制市民遵奉加爾文編訂的《教會信條》、《教理問答》,連生活方式、娛樂等都加以干涉。加爾文在日內瓦工作二十余年,幫助日內瓦市建立加爾文教派的神權共和國。這個共和國也同樣鎮(zhèn)壓異端,判處異端死刑。凡不同意他的主張的人,或遭迫害,或被迫離開日內瓦。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義者和解剖學家塞爾維特因批判圣經(jīng)和三位一體說,竟被加爾文用火烤了兩個鐘頭以后燒死。
3、影響:
加爾文教的教義適合新興資產階級的需求,因而在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的西歐國家得到廣泛的傳播。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英國和北美的清教徒、蘇格蘭的長老會教徒和荷蘭的新教教派,都是加爾文派的教徒。日內瓦被稱為“新教的羅馬”。
4、作用:
引起社會風氣的變化,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qū),日內瓦成為“新教的羅馬”。



加爾文:


加爾文(1509?1564),法國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爾文宗(在法國稱胡格諾派)創(chuàng)始人。1509年7月10日生于法國北部努瓦榮。自幼受過良好教育,1523年到巴黎就學;后赴奧爾良大學學習法律,深受人文主義思潮影響。1531年回到巴黎,專攻神學,約1534年成為新教徒。1534年因提倡路德教義亡命瑞士的巴塞爾。1536年在巴塞爾出版《基督教原理》。該書提出了系統(tǒng)的新教神學理論,是宗教改革時期影響最大的一部著作。此后,除短期被迫離開外,一直在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在他的領導下,日內瓦成為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爾文宗傳播到歐洲各國。因此,有人稱加爾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內瓦是新教的羅馬。1564年5月27日死于日內瓦。有《加爾文全集》52卷傳世。加爾文贏得了很好的口碑:班克羅夫特(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加爾文是美國之父。菲利普?沙夫:加爾文成為歷史上最英勇的法國胡格諾派、荷蘭乞丐派、英格蘭清教徒、蘇格蘭誓約派和美國新英格地區(qū)清教徒前輩移民之父,他們都以為了良心自由的緣故可以犧牲世界上任何東西而聞名于世。德國歷史學家蘭克(LeopoldvonRanke)說:“加爾文是美國真正的立基者!狈▏鴼v史學家論到加爾文宗信徒時說道:“這些人是英國真正的英雄。他們建立了蘇格蘭,他們也建立了美國。”這些都說明了加爾文深遠的歷史影響力。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天主教的神權統(tǒng)治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fā)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tǒng)治。封建割據(jù)帶來頻繁的戰(zhàn)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fā)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tǒng)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fā)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jīng)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天主教的神權統(tǒng)治:


1、基督教的發(fā)展演變:
(1)產生:公元1世紀小亞細亞與巴勒斯坦一帶;
(2)定國教:4世紀初期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3)分裂:11世紀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正教和天主教;
(4)神權統(tǒng)治的確立:13世紀初確立了對西歐的大一統(tǒng)神權統(tǒng)治。
2、中世紀天主教神權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
(1)原因:
①中世紀天主教加強對教會的整頓:通過整頓,天主教的領袖是羅馬的主教,后來稱教皇。教皇在羅馬建立了天主教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稱為教廷。
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權爭奪勢力,組織“十字軍東征”:
③歐洲封建王權衰落,使歐洲的天主教會占據(jù)了支配地位。
(2)表現(xiàn):
①經(jīng)濟上:天主教擁有大量地產,通過征收“什一稅”、兜售“贖罪券”等方式搜括錢財;
②政治上,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教會不斷地干涉各國的政治權力。
③思想文化領域:教會壟斷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輿論機構,成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教堂星羅棋布,人人信教,一個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教會。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The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發(fā)生的九次宗教性軍事行動的總稱,是由西歐基督教(天主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fā)動的戰(zhàn)爭。由于羅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shù)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zhàn)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贖罪券:

贖罪券,亦稱“赦罪符”,拉丁文意為“仁慈”或“寬免”,后被引申為免除賦稅或債務;蕿鯛柊喽(PopeUrbanII),于1095年,發(fā)動第一次十字軍運動,為了讓十字軍戰(zhàn)士加強其宗教信仰,教皇宣布所有參軍的人,可以獲得減免罪罰。并為每一位十字軍人發(fā)放贖罪券。1313年天主教會開始在歐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稱教徒購買這種券后可赦免“罪罰”。開始決定100年出售一次,可是嘗到甜頭之后,于1400年時調整為50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為每25年一次。到了1501年貪財?shù)慕袒市?年出售一次,到了1506年干脆改為1年出售。 16世紀初,羅馬教廷每年從德國榨取的財富達30萬古爾登(德國錢幣名稱),這個數(shù)目比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幾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稅額的21倍。德國由此被稱為“教皇的奶!。


教階制度:

天主教會按照等級制度組成的教職體系和教會管理體制。羅馬帝國后期參照帝國的官階體系而形成,后逐步擴展定型于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教階制的主體由主教、神父和助祭三個品位組成。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國教會組織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級次。助祭之下還設有一些其他較低品位。教會管理體制則依照這一等級層次,逐級對下行使管理權。羅馬教廷把整個西歐的基督教組織及神職人員,按著這一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統(tǒng)統(tǒng)納入一個巨大而完整的組織體系之中。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1、依據(jù):
1520年馬丁?路德連續(xù)發(fā)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貴族書》等一系列文章,系統(tǒng)的闡發(fā)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
2、內容及影響:
1)“因信稱義”: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羅馬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據(jù)是《圣經(jīng)》: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
3)信徒皆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會作為上帝代言人的特權地位;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儉教會,否定了教會的奢侈腐化,符合資產階級資本原始積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會,否定了教權高于王權,有利于建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符合資產階級追求國家統(tǒng)一、強化王權的政治要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370791.html

相關閱讀:高一下學期歷史期末?伎键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