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大衛(wèi)《馬拉之死》《拿破侖加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大衛(wèi)《馬拉之死》:

馬拉作為法國大革命中雅戈賓派的領導人之一,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濕疹。為此他每天得花幾個小時躺在浴缸里,一邊治療,一邊處理公務或進行寫作。右翼;庶h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請困難救濟為名,潛入浴室,將其殺死在浴缸里。
在這幅畫上,表現(xiàn)的是馬拉被刺殺在浴缸里的情景:兇手已逃遁,匕首拋在地上,鮮血正從馬拉的胸口流出來。他的左手仍舊緊緊握著兇手遞給他的一紙便箋,上面清晰地書寫著:1793年7月13日馬麗·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這就足夠了。
握著鵝毛筆的右手無力地垂落在浴缸外。臉上是一種因被害而憤恨和痛苦的表情。這幅畫的構圖較為單純,馬拉是死在他為人民而工作的崗位上的。他那悲壯的形象,值得法國人民為之哀痛和崇敬。木墩下有一行題字“A·Marat David”(獻給馬拉,大衛(wèi))。光線顯然是從左側投入的,它照亮著馬拉的身軀和面部。畫面的明暗處理比較調和,具有紀念碑式的立體感。大衛(wèi)用他的畫筆喚起人們單純質樸的感情和堅貞的正義感。
我們在觀看這幅畫時,不要忽略了木墩上平放著的紙幣和便條。從便條上的字可以看出,那是一個同情革命的人寫給馬拉的信:“請把這五個法郎的紙幣給一位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边@雖然是個不易引起注意的細節(jié),但它點明了馬拉這個人物的歷史意義。他在為人民的利益忘我地工作著。
一年后,拿破侖發(fā)動熱月政變,大衛(wèi)不得不將此畫涂上一層厚厚的鉛白顏料轉移他處。1825年畫家死后,這幅畫的命運也未能好轉。直到1893年,即《馬拉之死》第一次公展后的100年,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博物館(即比利時皇家博物館)才把它正式收藏起來,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無價之寶。


大衛(wèi)《拿破侖加冕》:

《拿破侖加冕式》是大衛(wèi)的另一幅代表作,畫家用了兩年時間(1805~1807年)才完成這幅畫,它忠實記錄了拿破侖加冕這一歷史場景。該畫現(xiàn)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它高610厘米,長約931厘米,全幅畫中有一百五十多個人物。
這幅畫描繪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為自己舉行皇帝加冕式的宏大場面。為了鞏固帝位,也是為了使自己的地位顯得“合法”,他傲慢地讓羅馬教皇庇護七世來到巴黎為他加冕。在儀式進行過程中,發(fā)生了富有戲劇性的場面:當教皇舉起皇冠要給拿破侖戴上的時候,拿破侖突然從教皇手中奪過來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點的王冠戴在皇后約瑟芬的頭上。他的舉動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拿破侖的舉動是想說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掙來的。
可是令人驚奇的是,這幅畫沒有再現(xiàn)拿破侖自己的加冕式,而是描繪了他給皇后加冕的場面。大衛(wèi)為什么不直接描繪教皇為拿破侖加冕的情形?他有什么難言之隱?根據(jù)歷史記載,在加冕時,拿破侖拒絕按常規(guī)跪在地上讓教皇為他加冕,而是奪過皇冠自己戴上。大衛(wèi)回避了這一事實而創(chuàng)作出一幅“跑題”的作品,人們猜想,畫家這樣做的目的大約是不愿意讓教皇難堪吧。



新古典主義美術:

1、背景:
①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處于大革命前后的劇烈動蕩中。
②在資產(chǎn)階級對古代希臘羅馬英雄主義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義美術誕生。
2、特點:
①內(nèi)容上,強調理性,以古代歷史和現(xiàn)實重大事件為題材;
②表現(xiàn)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
3、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作品作品簡介
大衛(wèi)《馬拉之死》以嚴謹?shù)膶憣嵤址ū憩F(xiàn)剛剛發(fā)生的悲劇,作者對遇刺戰(zhàn)友的崇敬通過剛勁的用筆溢于畫面,表現(xiàn)了莊嚴和永生
《拿破侖加冕》用了兩年時間(1805~1807年)完成這幅畫,忠實記錄了拿破侖加冕這一歷史場景。該畫現(xiàn)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它高610厘米,長約931厘米,全幅畫中有一百五十多個人物。
安格爾《泉》 1856年,76歲高齡時作完這幅名畫。初為迪麥泰爾伯爵收購,成于1878年將此畫贈給國家,成為巴黎盧浮宮內(nèi)又一鎮(zhèn)館之寶。《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體的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現(xiàn)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


新古典主義:

18世紀下葉興起、至19世紀初走向成熟的古典主義,是舊古典主義積極因素的升華,被稱作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的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的原則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思想內(nèi)容上,提倡重大莊嚴的題材,主張表現(xiàn)純潔靜穆的內(nèi)容。
(2)藝術表現(xiàn)上,強調藝術形式的完整嚴謹,強調法則與理念,而不太強調感情與表現(xiàn)。
(3)美術技巧上,強調素描的嚴格,注重以線造型,對色彩的作用及其氣氛的創(chuàng)造不甚重視。
古典主義繪畫對法國大革命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但當斗爭形勢復雜化、大革命走向低潮,這種往后看的歷史道德觀便顯露出它保守的一面,失去了它原有的積極作用,僅留有崇尚古典題材和嚴謹形式的外殼。即使如此,古典主義的某些原則對促進西方美術走向第三次高峰的繁榮,仍然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18世紀末初步形成,并成為19世紀最早的一個大畫派。為古典主義美術作出特殊貢獻的是達維特與安格爾。



大衛(wèi)及其主要作品:

大衛(wèi)(1748—1825),法國畫家。1748年8月30日生于巴黎,1825年12月29日卒于比利時布魯塞爾。作品有《求乞的貝利薩里》《荷拉斯兄弟之誓》(藏盧浮宮博物館)《布魯特斯》(藏盧浮宮博物館)《馬拉之死》《薩賓婦女》等。
拿破侖統(tǒng)治時期,被授予首席畫師,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歌頌拿破侖的作品。代表作《波拿巴在圣·貝爾拿特險坡上》《加冕》(藏盧浮宮博物館)等場面宏大,氣勢壯觀,堪稱帝政時期新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作。
《馬拉之死》(179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創(chuàng)作于馬拉死后不久。在《馬拉之死》的畫面上,人們似乎看到了真實歷史的再現(xiàn),因為身患濕癥,馬拉每天都需要坐在浴盆中浸泡幾小時,同時處理他的公務。在畫家筆下,我們看到的是,剛剛被兇手科爾黛刺死的馬拉坐在浴盆中,鮮血從他的胸部順著浴盆往下流,兇手用的匕首拋在地上,他的左手拿著科爾黛交給他的短箋,握著鵝毛筆的右手無力地垂落下來,臉上是瀕于死亡的表情,但卻沒有痛苦,畫家用簡潔的藝術語言刻畫了人民之友馬拉生活的簡樸和工作的勤奮,表現(xiàn)了他的堅韌不拔的自我犧牲精神。這幅畫的構圖單純而明確,占據(jù)畫面二分之一的蘭灰色背景上什么也沒有,愈加襯托出前景人物的悲劇性,方形木墩就像紀念碑一樣起著穩(wěn)定構圖的作用,特別是上面寫著“獻給馬拉,大衛(wèi)”的題字,更顯出它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從上方射來的光線在暗面低沉的背影襯托下使得主人公顯得更加突出,強烈的明暗對比使得形象具有紀念碑雕刻的立體感。畫面中的一些細節(jié)也是耐人尋味的。例如:兇手科爾黛給馬拉的短箋上清晰可見地寫著:“1793年7月13日,馬麗·安涅·夏洛特·科爾黛,致公民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這就足夠了。”木墩上附有紙幣的便條是一位革命的同情者寫給馬拉的:“請將這五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1893年,這幅稀世珍品被比利時布魯塞爾博物館收藏!赌闷苼黾用崾健肥撬牧硪环碜鳎嫾矣昧藘赡陼r間(1805~1807年)才完成這幅畫,它忠實記錄了拿破侖加冕這一歷史場景。該畫現(xiàn)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它高610厘米,長約931厘米,全幅畫中有一百五十多個人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483575.html

相關閱讀:高效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