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備考中的六字要決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通過總結近年來備考的經(jīng)驗和對近年說明和的潛心研究,對于學科的備考,我認為應力求抓好以下六個字。

  一、“透”

  分析近年的高考,可以說,誰要是能把課本背熟的話,拿下120分是完全不成問題的。也就是說,高考大有回歸課本之勢,其對于課本基礎考察的廣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強。因而,高考要取得好成績,備考中堅持以教材為本,吃透課本就顯得相當重要和必要了。那么,如何吃透課本呢?我以為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是將課本讀“薄”。即刪減高考不可能考或極小可能考的內(nèi)容,減輕的負擔,提高備考的準確度和效度。當然刪減不是無依據(jù)無目的的“亂殺”“亂砍”,否則出現(xiàn)“誤傷”將悔之不及。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真鉆研教學大綱、考試說明和近年的高考試卷的前提下,有選擇、有針對地將課本里大量的閱讀文字(楷體字)和不少孤立、靜態(tài)的陳述性語句,以及夾雜在字里行間的
相當部分的修飾性詞句果斷刪減。

  2.是將課本讀“通”。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探求章目、節(jié)目和子目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做到融會貫通,深化理解;同時又能將課本知識系統(tǒng)化,形成知識網(wǎng)絡。學生通過平時不斷地回顧、 鞏固,考試中,特別是在做大題時就能做到“信手拈來”,而盡可能地減少知識點的遺漏。

  3.是將課本讀“活”。有人總結出學歷史必須做到“死去活來”“先死后活”。這也就是說,我們在的過程中,不光要死抓基礎知識,也要能將“死”的知識用活。讀“活”課本是對要求的進一步提升,必須以讀“薄”和讀“通”為前提,對于一般同學來講,有相當難度。因而,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引導和輔導就尤為重要?梢砸I學生打亂課本原有的章節(jié)結構,設置具有一定性、可操作性的問題,調(diào)動學生的,拓展學生的視野。例如,我們在學完“新中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章后,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的過渡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主要完成了哪些重大的任務? 其具體措施是什么? 結果怎樣? 而在學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后,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涸囌撝袊伯a(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所進行的革命和建設。鍛煉學生的概括、歸納,以及全面分析歷史事件的。

  二、“精”

  除了上述精減課本內(nèi)容以外,我們還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到“精”。

  1.教師用語要精煉。講解歷史知識、歷史概念要準確到位?荚囌f明能力的10項要求中,就明確要求文字表述要“語言準確,邏輯嚴謹”。而事實上,我們不少教師或是由于長期形成的習慣,或是由于課前的準備不充分,用語繁雜、冗長,滔滔不絕,不知所云;或是講解歷史名詞、歷史概念時表述不準,馬虎了事,這都是要不得的。

  2.精選練習,精心輔導。以往,我們眾多師生都主張實行“題海戰(zhàn)術”,力求以多取勝。多做題當然對于提升解題能力會有一定的作用,但一味地多做題,是事倍功半的笨。在“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備考階段,這樣不光是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而且使學生沒有更多的精力用來糾正錯誤、加深理解、找出規(guī)律。實際教學中不少同學就存在把同樣題目重復做錯的現(xiàn)象。因而,教師在輔導的過程中,應力圖精講精練,精練精講。

  3.精設小結,精編專題。高考的考查是橫向的,也是縱向的,它可以考同一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也可以考不同時期的同一類事件。也就是說,高考既考查歷史的階段特征、也考查古今中外歷史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進程。因而,我們在第一輪時應盡量作好階段小結,鞏固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第二輪時,我們就應精心編好專題,提升學生對于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認識,加深理解。

  三、“深”

  隨著近年來歷史教學改革對于能力培養(yǎng)要求的強化和高考對于理論滲透型考察力度的加
大,備考中歷史理論的教學已然成為廣大教師的熱點和重點。強化對歷史理淪的學習,克服單純重視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的弊端,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觀點,提升其分析概括能力。當然歷史理論教學要注意適度,太淺不利于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掘?qū)W生的理性思維的潛能,太深學生也難于接受,其結果也往往是學生對知識生吞活剝,形成思維僵化。也就是說的歷史理論教學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而要在符合生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進行,培養(yǎng)他們能掌握和運用一些常見的基本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主要包括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現(xiàn)象與本質(zhì)、共性與個性、形式與內(nèi)容、必然性與偶然性、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繼承與發(fā)展、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階級與階級斗爭、人民群眾與英雄人物、民族與宗教等等。并能在基本原理的指導下,通過對歷史問題的分析總結而形成自己的結論與認識。包括揭示歷史規(guī)律、歷史本質(zhì),以及歷史對我們的啟示等方面的內(nèi)容,而運用這些方面又可分析理解類似的歷史問題。

  四、“新”

  歷史高考源于課本,卻不局限于課本。時下的高考已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zhuǎn)化,歷史學科的高考也越來越走近生活,聯(lián)系時政,具有較強的時代氣息。這也就是說,備考過程中,我們一味地局限于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拓寬視野,關注新知,也就成為高考的一項必然要求。因而,作為輔導學生備考的教師來說,不光要引導學生關注時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時的和生活中關注史學新動態(tài)、關注時政熱點、關注備考信息,編設新專題和練習題。比如今年中國的載人飛船上天,實現(xiàn)了中國人民幾千年飛天的夢想,因而我們就可以給科技史,特別是中國科技史以更多的關注。臺海關系由于臺獨圖謀“修憲”又趨緊張,因而臺灣問題、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問題也是值得注意的。

  五、“查”

  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過檢查和考核來加以評定。這樣做的好處是:

  1.可以起到鼓勵和督促的作用。對于學習認真和基礎相對扎實的同學來說,考核的成績可以
進一步激發(fā)其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而對于基礎較差、學習不太認真的同學來說,檢查就起到—個鞭策和督促的作用,促使他們認真復習前一階段所學的內(nèi)容,以便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2.可以使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以便于及時調(diào)整,加以
改進。具體操作時可把安排背書任務、布置課后練習、設置小結論文和進行階段效果檢查(單元
測試、專題測試、綜合測試等)相結合協(xié)調(diào)進行。

  六、“情”

  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認為,非因素是個體內(nèi)部的動力體系,包括動機、、情感
和意志等心理素質(zhì),它能使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促使整個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有道是“親其
師,信其道”,也有人說,生是因為喜歡某科而喜歡,中學生是因為喜歡而喜歡上
某科。也就是說,能讓中學生“喜歡上”老師,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師生間的相互信任感,使學生心理上趨向教師,樂于接受
教師的和引導,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保證教學活動順利、有效地開展。

  的學生正處于人格和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已然具備一定的理性認知能力,因而,教師要想在緊張的備考中“取悅”學生,單靠簡單的口頭表揚,口頭鼓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教師更應該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以民主、誠懇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善于以適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注意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接受學生的合理建議,相信學生的能力,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53988.html

相關閱讀:如何才能學好高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