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第七計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第七計注釋
、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誑,欺詐、誑騙。實,實在,真實,此處作意動詞。句意為: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讓對方把受騙的假象當成真象。
2、少陰,太陰,太陽:此“陰”指假象,“陽”指真象。句意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象。
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第七計譯文
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F形容憑空捏造。
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第七計典故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南朝劉或殺了親兄劉子業(yè),自己當了皇帝。權力更迭,引起了一片混亂。泰始二年,劉子勛在潯陽(今江西九江)稱帝,并進軍繁昌、銅陵,直逼劉弋的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劉或調遣主力部隊前去討伐。劉子勛派部將孫沖文鎮(zhèn)守赭嬌(今安徽繁昌縣西南),派劉胡鎮(zhèn)守鵲
尾(今銅陵境內)。劉戈派龍驤將軍張興世率水軍沿江南下,一舉攻占了湖口的兩座城鎮(zhèn)后,后在鵲尾洲受阻。在兩軍對峙的形勢下,張興世主張用一支精干部隊占據上游要點,切斷劉子勛軍前后聯(lián)系,以尋找戰(zhàn)機,出奇制勝。 錢溪位于錢江上游,地形險要,江面水流湍急且多旋渦,來往船只到此都要停泊,是劉子勛軍的咽喉要地。于是,張興世決定從這里突破。錢溪守軍劉胡的部隊力量不弱,張興世便決定智取。他派出幾只船快速向上游行駛,錢溪守軍發(fā)覺后正要采取行動,張興世的船只卻馬上掉頭回走了。一連數日,天天如此,錢溪守軍也就習以為常了。一天晚上,張興世率大批戰(zhàn)船,揚帆猛進,劉胡起初以為又是虛張聲勢,不加理會,后來聽說來的真是大批戰(zhàn)船,才派出一部分船只,監(jiān)視張興也的動向。
第二天傍晚,張興世在景江浦停下來,劉胡的船也停在對岸。晚上,張興世率全部戰(zhàn)船迅速地進入錢溪,劉胡派去監(jiān)視的船只一時弄不清敵方的目的,又不明白己方主將的意圖,眼睜睜看著張興世的戰(zhàn)船全部進人錢溪了。待到劉胡明白過來,再派船隊攻打時,張興世已經做好防守準備。劉胡船只慌忙中進入江中旋渦,擁擠不堪,行動遲緩,與陸上步兵又失去協(xié)同,終于大敗而走。
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第七計解析
本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F形容憑空捏造。
用假想欺騙敵人,但并不是完全弄虛作假,而是要巧妙地由假變真,由虛變實,以各種假想掩蓋真象,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這就是《易》經中所說的少陰、太陰、太陽互相轉化的道理。
三十六計之無中生有第七計按語
無而示有,誑也。誑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嵩為人千余,披黑夜,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后復夜縋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余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611399.html
相關閱讀: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隱公元年)原文及翻譯 左丘明
后漢書?志?律歷下原文及翻譯
李白《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南史?鮑照傳原文及翻譯
白居易《憶江南三首》原文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