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華德福教育研修者。著名作曲家付林的女兒。 在做媽媽之前,她擁有成功的事業(yè),是我國第一代明星經紀人,創(chuàng)辦了大陸第一家經紀公司——藍月明星經紀公司。與齊秦、任賢齊、劉若英、蔡依林等兩岸三地眾多藝人都有合作,創(chuàng)辦過娛樂雜志,創(chuàng)作了《故鄉(xiāng)的雪》《香港別來無恙》等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作品,并與父親合著了《流行歌詞寫作新概念》一書。 婚后,與老公定居臺灣,自2003年愛女小袋鼠降生后,專心做一名“袋鼠媽媽”,潛心研究幼兒教育,重視“親職教育”,曾專門研習華福德教育的育兒理論和兒童哲學,是華福德教育理論的倡導者,專門參加了由臺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和臺北史代納學校組織的關于兒童哲學、幼兒教育等相關培訓,學習了生命傳記、從格林童話看幼兒教育、親子廚藝、從幼兒教育看室內設計、優(yōu)律斯美(音舞)、手工、烘焙、拼布等相關課程,臺灣育兒雜志撰稿人。
[網友]苦勱:雪寧老師,您好。剛才我看了一下您的介紹。我想請教,華德福教育理念與其他西方育兒理念相比,最大特點是什么?
[專家]雪寧:華德福教育的創(chuàng)辦人是奧地利的哲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科學家史代納博士。第一所學校成立于德國,崇尚教育順應人的成長需要,強調教育要注重孩子的身心靈全面平衡發(fā)展。史代納博士提出教育應該使人更健康。
牽手與放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父母陪孩子成長就是從牽手到放手的一個過程。父母要多多觀察才能知道對于孩子的牽手與放手的時機。不給孩子超過其年齡的期待,也不給孩子不符合其年齡的依賴。這兩句話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牽手與放手。
牽手與放手是全職媽媽和在職媽媽的同樣課題。牽手并不是指陪伴時間的長短。而是指在陪伴過程中對孩子的了解與理解。所以對于在職媽媽來講雖然不能全天候的陪伴孩子,但是如果在下班時間可以全身心地抽出一定量的時間陪孩子,你就會通過觀察孩子而了解孩子,才會恰當地給愛。這里強調的是全身心地投入陪伴孩子,關掉電視,關掉手機。如果你只是在孩子旁邊,而低頭上著網,身體在心不在,這不是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是能感受到的。這是所有父母都要關注的問題。
現代職能手機帶給我們許多生活上的便利,卻也造成身在眼前心在遠方,沒有活在當下的問題。這對于孩子是最不良的示范。而在職媽媽更要警惕,因為本身在孩子身邊的時間就很少了。所以身心合一的有效陪伴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陪伴。哪怕每天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用有限的時間陪孩子游戲、講故事、做家事……和孩子同在一起,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是與全職媽媽一樣的。而通過這個有效陪伴的時間,讓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因而知道什么時候該牽手什么時候要放手了。工作忙碌的父母千萬不要有彌補心態(tài),尤其是物質彌補心態(tài)。這對孩子是更加不好的教養(yǎng)方式。
[網友]苦勱:其次,我看到您曾專注于“兒童哲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您的最大收獲是什么?“兒童哲學”對大陸來說,應該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您能不能為我們做一下簡單介紹。
[專家]雪寧:孩子還未被大人的知識禁錮前本身就是哲學家。兒童哲學,其實讓我更丟掉上學以來的填鴨式教育的包袱,打開思維,讓孩子學會多元思考,并了解思考本身遠比追尋答案更重要。兒童哲學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孩子多元思考的能力。
1234下一頁閱讀全文
[網友]cc的搖籃兒:雪寧你好,我非常喜歡你說的:“教育孩子不應該那么著急,要學會‘慢教養(yǎng)’,慢慢去喚醒孩子的內心。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成績和才藝,而是找到屬于他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受到您的啟發(fā),我在想,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生活的節(jié)奏的前提,是爸爸媽媽已經有著自己的自在泰然的步調和節(jié)奏了。請問您在自己生寶寶之前、當媽媽之后,都是如果調整自己生活節(jié)奏的呢?我非常想跟您學習這一點,這是我目前最迫切想要具備的“內在力量”。
[專家]雪寧:有孩子之前生活一定是隨著工作節(jié)奏的。在有孩子之后,因為做了全職媽媽,就以孩子成長的需求來重新調整生活節(jié)奏。生活的節(jié)奏也是我覺得在孩子教養(yǎng)很重要的。
[專家]雪寧:我們處在這個地球,本身就是在大自然的節(jié)奏中的。而嬰兒在媽媽肚子里聽著媽媽的心跳,這本身也是一種節(jié)奏。
[專家]雪寧:孩子來到這世界之初,感官是完全開放的,孩子需要穩(wěn)定的生活節(jié)奏來強化身體的成長,并且通過每日重復的生活節(jié)奏建立心里的安全感。
[專家]雪寧:生活固定的節(jié)奏讓孩子了解這世界是可以被信賴的,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調整其作息,慢慢形成他年齡所需的節(jié)奏,生活節(jié)奏的建立一定要不斷重復,才能形成。從孩子一出生,我的習慣就是邊觀察邊記錄,一直持續(xù)著,然后總結出孩子的生活規(guī)律,并幫他調整固定下來。在此基礎上我安排自我的時間。關于生活節(jié)奏這個主題,我的書《愛和陪伴》中有好幾篇在闡述,并詳細列舉了孩子入睡前的節(jié)奏,以及幼稚園中的生活節(jié)奏,大家可以參考。
[專家]雪寧:紀伯倫的詩《先知》中《孩子篇》非常好的闡述了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王季慶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產生于「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你可以供他們的身體以安居之所,卻不可錮范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的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夢中你亦無法探訪。你可以奮力以求與他們相像,但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你是一具弓,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送向前方。射手看見了在無限的路徑上的標記,而用?的膂力彎曲了你,以使?的箭射得快而且遠?斓那?的手中吧;因為正如?愛那飛馳的箭,同樣它也愛強固的弓。讀懂這首詩就明白做父母的意義。孩子經由我們而并不屬于我們,我們父母不能把自我為實現的理想以及對未來的不安透射在孩子身上。父母時刻檢視自我對孩子所提出的任何要求的目的是來源于何?檢視自我的念頭就會更懂得無私的愛。
[網友]cc的搖籃兒:雪寧老師,您在臺北和大陸都生活過,我們特別想了解的是,在您看來,臺北的幼兒園有哪些獨特的可借鑒之處?
[專家]雪寧:臺北的幼稚園教育理念比較多元。我女兒所念華德福系統(tǒng)的幼稚園,華德福幼稚園重視孩子的生活節(jié)奏和老師的榜樣作用,并不會提前進行頭腦認知的學習,幼稚園更像是家庭的延伸。
[專家]雪寧:老 師每天在園內的打掃、修繕、做飯對于孩子都是重要的,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學習。而園內的玩具都是自然的素材如石頭、木塊,老師親手染的布,做的娃娃。在園內 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轉換也是以歌聲來預告,而不是大聲催促。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所模仿的榜樣。所以老師對自我的言行非常有覺知。
1234下一頁閱讀全文
[專家]雪寧:孩子、父、母是三角關系,在家庭關系中是相互的,三角是最穩(wěn)固的形狀。而不是一定以誰為中心。在不同情況、不同事情上的中心位置是可以互換的。不要讓孩子理所當然的認為所有家庭成員都是圍著他轉的。當母親認知到是三角關系時比較不會對孩子過渡保護。在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非常重視要觀察孩子,這樣才能了解自我孩子的特性與本質,才能知道什么樣的狀況做媽媽的該伸手幫忙。因為每個孩子的特質是非常不同的,有的像風,有時你要拉著他點,不用沖過頭;有的像水,有時你要推他一下,要他有前行的動力。這個一定要觀察。所有的教養(yǎng)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基于你對孩子的了解認知基礎之上的。
[專家]雪寧:每個孩子對這世界都是充滿好奇心的,不要輕易阻止他的好奇心,只要沒有生命危險的狀況下要鼓勵孩子去勇于嘗試。失敗、錯誤都是孩子要學習的寶貴經驗。不要用我們大人已經固化的觀念去看待孩子的嘗試,要放手讓他們形成自我的體驗。記得我女兒非常小的時候,當她會說:“我來。”我絕對會放手讓她來。后來她說“我來”的次數就非常多。她現在十歲是個非常獨立的小孩,我也尊重她的獨立。孩子的成長就是為了讓他形成獨立的人格。
[網友]cc的搖籃兒:雪寧老師您好,我家侄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了,請問您覺得公立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哪個類型的教育節(jié)奏、理念對寶寶的身心成長更好?
[專家]雪寧:我想每個教育理念的出發(fā)點都是以愛孩子為中心的,所以不論是公私立,最主要的是要觀察學校里面的老師。老師是否有愛心、耐心、柔和,所有的教育理念都需要通過老師來實現,所以老師是最重要的。選幼稚園的時候一定要觀察老師。
[專家]雪寧: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我也不勉強自己扮演完美母親的角色,虛假的人生扮演對于孩子是有害的。我更愿意在孩子面前展現我的真實,她知道我的缺點與不足。但我也讓孩子看到我有努力去改進和完善自我。這對孩子才是有意義的。
[專家]雪寧:我對孩子也會有不耐煩和發(fā)脾氣。我會讓自己離開情緒的當下,會調整自己僵硬的身姿,我轉換一下空間去廚房倒杯水等,以阻止自我燃燒的越旺,讓理性進來。深呼吸后,把孩子抱在懷里給孩子道歉。我會心平氣和地道歉我剛剛不好的態(tài)度,但也告訴他惹我生氣的原因。讓孩子了解情緒的來源,以及讓孩子看到我扶平自我情緒的方式。每個人難免都會有情緒,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習如何找方法解決情緒。當然,隨后更要反省自己的情緒,了解自我。情緒往往是受身體狀況和心里壓力而來。首先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因為壓的太用力,爆發(fā)的就會更強。當身體狀況不好,尤其生理期時情緒就會受牽動。所以要關心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就會掌握好情緒的狀況。
[專家]雪寧:慢,其實是一個正常速度。只是我們現在生活過快。也不能用大人的速度看待孩子成長。所以慢因此相較下來提出的。另外,每個孩子都是非常獨特的,每個孩子他自己成長的速度不一樣,舉例來說說話的時間、走路的時間、各方面的成長時間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速度。我們從大的方向順應他的速度,不要強迫他,不要焦慮,現在家長很焦慮,很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夠早不夠快,真的每個孩子特質不一樣,要觀察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樣的特質,他說話早不見得會成為語言天才或者作家,所以不要把不符合他年齡的期待強加在他身上或者說話晚擔心他是不是能力過于遲緩,不要把這些擔心放在孩子身上,只要他身體上面沒有其它的不健康因素,他一定有他的成長時間。這是一個大的方向,慢速度在每個人的生活過程當中不要把孩子的全部時間填滿,現在學的東西太多了,今天學琴還要學游泳后天要學那個,大人快把每個孩子的時間都填充得特別特別滿,而且生活完全是由大人主導的。其實應該把主導權給孩子,讓他們有自主游戲的時間我?guī)畠喝ス珗@,不會急著帶她到達,走的過程隨著她的腳步看20分鐘等她,不要催促她,目的地不重要,走路的過程很重要。從小的方面來講慢養(yǎng)是這樣的。
1234下一頁閱讀全文
[網友]cc的搖籃兒:教育的根本是樹人,我認為這一理念的的確確不會因時間、政治、文化和國界而異。但是絕大多數家長都面臨一個實際問題,就是我們都很想對孩子進行“慢”教養(yǎng)、素質教育、個性化的教育,讓孩子全面平衡的發(fā)展,可有時會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所限,比如孩子入學之后,家長很難控制學校教育對其的“填鴨式”“模型化”塑造,您如何看待這種矛盾?
[專家]雪寧:在學齡前這七年對于孩子是身體成長的關鍵期,所以慢教育是重要的。如果提早讓他學習頭腦認知,好像到了上小學比較不會落后,但是如果這段時間的生命能量無法全部用在身體的成長上,對于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害的,這個影響可能會在中老年時展現出來。臺灣有位中醫(yī)師曾經寫了兩本“疾病是從教養(yǎng)中來”,特別闡述了這個問題。
[專家]雪寧:另外提早的學習,有可能會挫傷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例如,我女兒在幼稚園完全沒有認知學習,剛上小學時,她有些進度比別人慢,但很快她就趕上了,而且一直對學習保持著熱情,對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我始終認為學習的態(tài)度和動能永遠比學習成績重要。所以她即便進入了公立小學,我也不讓她補習。我不太在乎她的考試成績。而且臺灣小學還是比較活潑,注重孩子多元發(fā)展,不排名次的。
[專家]雪寧:現在據我了解,內地小學也一直在教育改革。例如低年級不留作業(yè),老師的教學也比之前活潑很多。所以在面對大環(huán)境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問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什么,這個期待是為了滿足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或是為了把自己對未來的不安與恐懼降低?還是真正從孩子自我特質出發(fā)的。當父母非常清楚自己的思想時,就會找到如何應對大環(huán)境的方法。在這個過程對于父母和孩子都是很好的成長。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專家]雪寧:沒有什么退縮的狀況。當你會觀察和理解孩子,就知道他應有的速度了。就沒什么好退縮的。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判斷。即便大環(huán)境是多么的不同,你的孩子也是有可以成長的自我方式。未來沒有什么好擔心的。這就好比為什么要擔心一個具有自我特質并有獨立思考和人格的人在這社會沒有立足之地呢?而且我對孩子從沒有讓她成為社會精英的期望,只要她懂得自我的價值就好。所以我的孩子也不會為了大家的期望而活。這就沒什么退縮和堅持的。只要跟隨自己的心自然而然的過人生,這是我自己對自己的期許。
[網友]不悔08:雪寧老師您好,我家孩子5周歲,為啥冬天愛尿床?夏天不尿。
[專家]雪寧:對于孩子的某種“現象”或“問題”。家長要細心觀察。我一再強調家長要觀察的重要。因為只有照顧孩子的人才有觀察的條件。而也只有有了觀察才能了解孩子,了解問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由于我無法觀察到您的孩子,所以只能從理念上給您一點想法參考。孩子的某個問題可以從“身”“心理”兩個層面來思考。多問自己問題。例如,從何開始?持續(xù)多久了?什么樣的狀況下會發(fā)生?孩子當時的身,心狀態(tài)是怎樣?天氣怎樣?前晚有什么活動?孩子經歷了什么?多問自己相關的越詳細的問題越好,這有幫助你觀察和了解孩子。
[網友]cc的搖籃兒:非常贊同您說的:“學習的態(tài)度和動能永遠比學習成績重要。”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悉心引導,在孩子感興趣的音樂、繪畫、體育等等方面給他/她多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是否可?您是不是也建議不要在孩子年紀太小的時候進行?
[專家]雪寧:關于音樂,繪畫,體育這其實是每個孩子的本能。是大人把它們變成了可操作性才藝了。孩子需要通過運動來掌握身體,發(fā)展身體,和探索世界。幼兒的涂鴉是本身自我對生命的表達。而并不是大人用頭腦和思維來判斷的繪畫。歌唱是人在生活中甚至是愉悅放松時最自然的宣泄和表達。是大人用功利的思想去看待和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繪畫,和體育,這往往扼殺了孩子的天份。幼年期,更重要的是保護而不是開發(fā)。讓它們與生活同在,與孩子本身同在,這就是最好的方式。
更多專家在線訪談實錄請點擊>>
1234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106049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