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寶寶養(yǎng)成良好行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導讀:孩子從母腹來到人間,不懂得是與非、對與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與訓練。(當然是在先天素質和年齡規(guī)律的基礎上來進行的)。

  我國現(xiàn)階段實行的是計劃生育的國策,一個家庭最好只生一個孩子。于是,家長對這一個孩子的成長(包括智力和性格)極為關注,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聰明、行為又好,是個全面發(fā)展的好孩子。

  孩子從母腹來到人間,不懂得是與非、對與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全靠成人教育與訓練。(當然是在先天素質和年齡規(guī)律的基礎上來進行的)。那么,怎樣培養(yǎng)兒童的好行為、避免形成不良行為呢?我想談點總的原則,希望對家長有幫助。

  一、在思想上要有這樣的認識:

  1、愛孩子,但不溺愛孩子。

  沒有感受到愛的孩子,發(fā)展不會正常。愛并不是一味“提供”,不是要什么給什么,更不是還沒要,就已經準備好了、給了。嚴格要求不是不愛孩子,溺愛只會害了孩子,孩子就會不知道是非,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我中心就會演變成自私。

  2、懂得只有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有不良的孩子,要批評時,應該說:“我不喜歡你把鞋子脫在沙發(fā)上”(不良行為),而不要說:“我不喜歡你”(不良孩子)。

  3、孩子不良行為問題的產生,往往源于縱容和自己的不良言行。比如:孩子講話粗暴、拖拉、不尊重老人、打人、不愛護小動物、霸氣等。要糾正孩子的毛病,先糾正自己的毛病。

  二、要早立規(guī)矩,早形成習慣,并堅持不懈地執(zhí)行:

  規(guī)矩,也就是有界限,能做的、不能做的規(guī)定下來。甚至早在一歲生日以前就立下來。比如:不大聲吵鬧、不打人、睡覺時不要抱等。有了規(guī)矩才有秩序。早年不立規(guī)矩,孩子會失控,長大了,在一個有規(guī)矩的社會中,就會處處碰壁,不受人歡迎,經常受挫折,反而非常痛苦。

  如果早不立規(guī)矩,孩子不知道是與非、不知道對與錯,等形成了不良行為,再立規(guī)矩就晚了,要花很多倍的工作,還不見得能改好。

  有了規(guī)矩,形成了習慣,孩子做起來很自然,沒有約束感。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習慣養(yǎng)得好,終生受其益。”葉圣陶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英國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努力求得好習慣。”可見習慣之重要。

  立了規(guī)矩,必須堅持,否則無用,有時還會更壞,孩子會模仿,雷聲大、雨點小是不好的。

  三、要具備兒童身體、心理發(fā)育及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知識:

  教育要按規(guī)律行事。如果不懂得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定做不好教育工作。在心理方面,比如:嬰兒往往只有極短暫的注意力,不要讓孩子連續(xù)注意學習5分鐘以上(半歲以內),10分鐘以上(1歲以內)。逆反是兩三歲兒童的心理特點,不要在這個階段要他“聽話”,不聽就打。要理解、要疏導。五六歲的兒童好奇心特別強,有時為了探個究竟,會“破壞東西”,應該理解、要正確對待。如果家長有了這些知識,他們就會理解不同年齡的孩子要不同對待,教育才會有好效果。

  四、適當表揚、獎勵,適當給以批評、懲罰,注意“度”:

  家長往往對孩子的好行為喜在心里,不表露出來,而對不良行為卻揪住不放。批評、打罵,好像孩子不打、不罵,不會形成好性格。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顏元說過:“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這是教育孩子重要的原則。

  當然,孩子做錯了事,表現(xiàn)了不良行為,批評與懲罰也是必要的,但必須注意“分寸”,“度”,不要小題大做,也不要遮掩,要恰如其分。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不管你們采取哪一類教育方法,你們都需要一個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培養(yǎng)分寸感。”

  愛也要注意分寸、尺度,過份的愛、以兒童為中心的家庭,只能培養(yǎng)出冷酷無情、毫無責任感的利已的孩子。

  五、盡早發(fā)現(xiàn)問題,盡早處理問題,注意第一次:

  孩子由于其經驗不足,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行為、小錯誤。比如孩子要買冰棍,不同意,他就大哭、在地上打滾,家長就買了。這樣,第一次教育機會就破壞了,孩子以后遇到類似情況,還會一樣表現(xiàn),再大一點,變成要挾,就難辦了。

  六、管教孩子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不要從自己的情緒出發(fā):

  這一點雖然看上去容易做到,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家長往往是從自己當時的情緒出發(fā)來教育孩子的。孩子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自己當時情緒好,大一點問題也不處理;反之,非常嚴厲,這樣就不能讓孩子明辨是非、糾正錯誤。

  七、不要橫向比較;并數(shù)落發(fā)展稍稍遲緩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自己的發(fā)展表。每一個孩子在不同行為領域的發(fā)展,可以不全是與大多教同齡兒童完全一樣的。在某個領域了解快些,另一個領域可能慢些。不要因為橫向攀比,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孩子,就擔心,就數(shù)落孩子。早期稍稍落后的孩子,只要不是弱智兒,后來會趕上來的,甚至還會超過原來發(fā)展較快的孩子。

  八、舍得花時間和孩子玩,在此過程中了解孩子:

  家長往往因為忙,把小孩交給老人或保姆,大一點了,就送往幼兒園,甚至外地姥姥家、奶奶家。和孩子在一起玩的時間很少。有時,因為高興,才逗逗孩子,這樣不好。孩子需要教育但必須了解他的愛好、他的興趣、他的優(yōu)點和缺點,這樣方能有效。

  在一起玩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要一起玩、要了解。有時,也有的家長是和孩子常玩,但只是高高興興地玩一通,但并不著意去了解孩子。問家長孩子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擅長什么、哪方面能力差些,也不知道,這就不好。

  九、樹立榜樣:

  孩子早期生活在家里,早期的學習以模仿為主。他們模仿的對象首先是最親近的人,父、母最為重要;因此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儀表。對孩子要誠實、要有責任心、要大度,對朋友要熱情、幫助、有同情心,孩子也會學習這些好品質。

  十、不要以自己的性格特點來要求孩子:

  家長往往以自己的性格特點來要求孩子,把孩子塑造成自定的“模式”,當達不到時,就怪罪孩子怎么這樣“難教”。比如一位家長性格開朗、熱情爽朗,孩子卻比較文靜、不愛交朋友(并不是自閉癥),家長就不高興,經常批評孩子不聽話,不和自己一樣,有時還會影響親子關系。文靜的孩子一樣也是好孩子,只是和家長性格不一樣而已。

  十一、家人一致:

  這一點很重要,尤其是父母親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方法與教育要求必須一致,否則會使孩子莫衷一事。今天母親說進屋要脫鞋,明天姥姥說用不著,太麻煩,孩子聽誰的呢?另外,也容易養(yǎng)成孩子的兩面性格。見母親一套,見姥姥一套。

  十二、要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

  家是孩子生活、成長的場所。這個環(huán)境對孩子智力、性格、身體的發(fā)展、成長關系極大,溫馨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發(fā)展。如何營造呢?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諧一致,絕不要當孩子的面互相爭吵、互相指責。

  單親家庭不要讓孩子感到只有一半的父母。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天然的,不應該由于父母分離了,孩子和一半的父母關系也斷了。把父母離婚給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jiao/46821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