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比較習慣用打的,并且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這句話就會在下面的論斷中推翻。 “是因為時代在發(fā)展!爆F在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自我意識都很強,渴望有獨立的人格并得到別人的尊重。
“不打不成材”、“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都是那個時代的理念。那個時代是什么時代?是前工業(yè)化時代。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買東西都得憑票證。那時的社會取向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消費品。所以工業(yè)時代的邏輯也可以叫作制造業(yè)的邏輯。而物質決定意識,教育又屬于意識形態(tài)里的東西,我們的教育也呈現了制造業(yè)的痕跡,它對待人就像對待物品一樣,并不注重人的個性。幼兒教育
在如今的信息文明時代,我們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注重的是人的潛能的提升和人的需求的全面滿足。不是有句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嗎?這個時代尊重人的個性,注重個人感受。我們不能再像以前對物打交道那樣跟人打交道了。它要用人本身的規(guī)律和人打交道。而人本身的規(guī)律,就是他要發(fā)展與眾不同的個性與天賦。注重個人感受,內心的需求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時候家長再打孩子,孩子就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所以不能打。
周梅說:“我總對家長說一句話,‘我們用昨天的觀念教育今天的孩子從事明天的事業(yè),這怎么可以呢?’”
周梅認為:“打孩子反映了家長的暴怒情緒與教育的無知。本來是想教育孩子,卻不知道這種教育方式是失敗的,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边@是因為,一、打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心理適應現象。如果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孩子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適應現象,說白了就是打皮了。二、容易讓孩子關注家長的暴怒情緒,從而忽視對自己錯誤行為的認識。打孩子的家長很少會對孩子細細講孩子錯在哪兒,會造成什么后果。三、打孩子容易給孩子帶來傷害,比如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迫使孩子說謊,引起孩子反抗和抵觸的情緒,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更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等等。親子教育
適度的懲罰可以使孩子把自己受罰的行為與挨打的后果聯系起來。從而讓孩子學到良好的行為習慣,克服不好的行為習慣。
一位家長在來信中向我們咨詢:我的孩子3歲,是應該適當地打還是一點都不應該打,是有些事可以體罰還是所有的事都不可以體罰?
對于家長的疑問,周梅說:“經常有家長向我抱怨,你看現在的孩子吧,氣得大人要命,打還打不得。我覺得不能用簡單的打與不打來討論教育孩子的問題,而是怎樣適度地運用懲罰,這里的懲罰是有教育的元素在里面,是教育的一種方式。”
我們總說,對孩子要提倡鼓勵和表揚,這是正面教育。但光表揚怎么行呢?這樣孩子豈不會是非不分?家長偶爾使用適度的懲罰來教育孩子是可以的,但是要看孩子的年齡,4歲到6歲或者是小學低年級段的孩子可以,10歲以上家長就應該慎重了。親子教育網
懲罰孩子要注意三點
一、不可輕易懲罰孩子,可偶爾為之。但一定要把道理跟孩子講清,為什么要懲罰。
二、懲罰作為一種管教孩子的方式,只有應用恰當,才能收到應用的效果。
三、善于懲罰與善于表揚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
這里要著重說一下第二點,懲罰有很多種,一種是體罰,打屁股打手心。家長只能用手,而不能用腳踹或是器械等,因為手的力量比較小,容易控制。一種是譴責,家長可以通過批評、瞪眼睛、皺眉或沉默等表情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一種是隔離,比如說家里來了客人,孩子又嚷又哭,家長可以把他帶到另一間屋子,告訴他這樣做不對,讓他反省。最后一種是可以取消原來的承諾,比如打算去哪里玩兒,因為他犯錯誤而取消。親子教育網
怎么樣才能讓懲罰發(fā)揮作用呢?技巧在哪里呢?周梅認為,首先,懲罰的同時要配合表揚和鼓勵,要先肯定后批評。比如孩子今天打架了,家長可以說,開始他罵你你沒有罵他,這是對的,但是你后來急了動手就不對了。二、懲罰不能傷害孩子的人格,說一些過火的話。三、不要當眾懲罰。四、懲罰要就事論事,不要把陳谷子爛芝麻的事兒再翻出來。五、要給孩子講清楚為什么要懲罰他,他錯在哪里。六、不要說氣話,比如說一些“你氣死我了,早知道就不該生你”之類的話,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總結 : 家長再教育孩子的時候是總不能遺失本質,那就是適度、科學的懲罰不失為家長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這樣的懲罰是以不傷害孩子的心靈為前提的。這對于家長教育孩子的作用是蠻重要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3645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