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然成長的名義讓孩子放任自流,卻希望將來有一個完美的孩子,這不是守株待兔,就是癡人說夢。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種菜人正在菜園里澆菜,有個人跑過來問他,為什么野菜生得很茂盛,人們栽種的菜卻很瘦弱。他回答說:“地是野菜的親娘,卻是蔬菜的后娘。”
“為什么有的孩子健康成長,有的孩子卻要經歷很多磨難?”只有懶惰的父母,才會像種菜人一樣那樣解釋說:“因為孩子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別人幫不了。”
不要驚訝,真的有人這樣對我說過,他們說,孩子沒有學好,這是上天在懲罰家長,或者是孩子天生不是學習的料。更有人對孩子說:“我看你就是往牢里送的東西。”這些人,都錯過了孩子最寶貴的一段時期,也就是早教的時期。
其實有很多素質較高的父母,認為早期教育是在揠苗助長,孩子應該像野花一樣成長,什么早期教育,大可不必。這個觀點,本人肯定是不敢茍同的,因為從我的實踐經驗來看,很多“問題孩子”都是“野生野長”,結果走上了岔路。相反,那些很早就有教育子女觀念的家庭,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幾率要小得多。
早期教育本身是好的,關鍵是看你教育些什么。
如果為了保護孩子的天性,就讓他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成長,這種父母是不負責任的,而這種孩子幾乎等于沒有父母。他們具有無限潛能,但是這種潛能需要啟發(fā),也需要條件去支持。
另一種情況是,有的父母為了培養(yǎng)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讓他們參加很多輔導班、學很多語言、參加各種競賽,這些已經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就等于是揠苗助長了。
所以比較穩(wěn)妥的早教方式,應該是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作出符合他們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輔導。
有一對上過大學的夫婦,他們堅持讓孩子健康成長,不給他任何壓力。在孩子學習說話的時候,他們像對待一個成年人一樣和他說話,交流內心的想法;等到孩子上幼兒園之后,他們讓孩子接觸繪畫、音樂、歌唱、閱讀等領域,觀察孩子的反應。
這個孩子幾乎是對任何藝術的東西都不感興趣,但是也不反感學習,于是他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也不用在父母的高壓下參加任何比賽。
一直到了初中,這個孩子都是表現(xiàn)平平的,成績屬于中等,但是他很獨立,有主見,而且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看起來比身邊的同齡人要成熟很多。
到了高中,他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研究歷史,于是開始大量閱讀,小時候的自由、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讓他的頭腦非常靈活,在歷史上常常有新的解讀。有人說這樣靈活的人應該調去搞科研,研究已經定型的歷史沒有價值,但是他的父母一直支持他。
后來,這個孩子成了考古專家,并不是特別有名,但是他生活幸福家庭和睦,有事業(yè)也有愛情。
我講的這個故事,和金庸的小說、韓國的偶像劇相差太遠了,但這是真實的故事。這個孩子很幸福,這一家人都很幸福,這種幸福,對于我接觸過的很多家庭來說,簡直就是最奢侈的夢想了。
很多家長抱著“天然教育”的說法,其實是在做著不勞而獲的美夢。孩子的內心是需要一雙有力的手、一盞明亮的燈的。就像上面的這對夫婦,看起來他們沒有做什么,其實,他們做好了自己該做的:給孩子提供一個廣闊的舞臺,讓他們有機會去認識自己,充分尊重他、信任他。
現(xiàn)在很多家長正在做的,要么太多,要么不夠。對于那些做得不夠的家長,還有那些不管不問的家長,我只能毫不留情地戳穿他們的美夢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09024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