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你會和孩子怎樣溝通?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人與人要想和諧共處,一定少不了溝通。即便父母與孩子之間,雖然血脈相連,卻仍需要溝通這條紐帶促使彼此心心相印。失去溝通,再美的旋律也難免跳動出不和諧的音符。

  溝通就是大家一起說說話,但又不僅僅是說說話。尤其是與孩子之間,我們從不同的立場、出于不同的動機、選擇不同的語言和他說話,往往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時能帶給孩子安慰,有時卻讓他受到傷害;有時能為孩子增加力量,有時卻讓他產(chǎn)生依賴;有時能和孩子拉近距離,有時卻使他與我們更加疏遠(yuǎn)……所以必須承認(rèn),有效的溝通是一種頗具“技術(shù)含量”的對話。

  對比下列兩組情景中由類似事件引發(fā)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揣摩其中的細(xì)節(jié),相信能使我們悟出一些溝通的門道,從而提高溝通的“水準(zhǔn)”。

  當(dāng)孩子遭人取笑后

  情景①:

  三年級的小男孩果果有點兒輕微近視,媽媽給他配了副眼鏡。第二天,果果戴著眼鏡去上學(xué),沒想到遭到一些同學(xué)的取笑。果果很不高興,回到家對媽媽說他不想再戴著眼鏡上學(xué)了。

  果果:“他們叫我‘小四眼’,我恨死這副眼鏡了!”

  媽媽:“誰說的?你告訴老師沒?”

  果果:“沒有。我以后不戴眼鏡了!

  媽媽:“那幫孩子真討厭,別理他們。他們要是再敢說你,你就去告訴老師!

  果果:“反正我不想再戴了。”

  媽媽:“人家笑你,你就不戴了?不戴眼鏡看不見黑板怎么辦?”

  果果:“煩死了,不跟你說了!

  情景②:

  5歲的蘇珊原本有一頭長發(fā),不過夏天梳著長發(fā)太熱了,蘇珊的脖子后面都長了好幾顆痱子。于是媽媽和蘇珊商量后,給她剪了一頭干凈利落的短發(fā)。星期一來到幼兒園,一個男孩子發(fā)現(xiàn)蘇珊變了樣,笑她是“假小子”。就為這話,蘇珊一整天都悶悶不樂。晚飯后,細(xì)心的媽媽看出蘇珊似乎有心事。

  媽媽:“我們的小蘇珊今天好像有點兒不高興!

  蘇珊:“嗯!

  媽媽:“前幾天媽媽出門沒帶傘,結(jié)果半路下起雨,把我淋了個浸濕,我也很不高興。那么,你今天為什么事不高興呢?”

  蘇珊:“有個小朋友說我是‘假小子’!

  媽媽:“怪不得呢,他那樣說你,你心里一定不好受。”

  蘇珊:“當(dāng)然啦!

  媽媽:“我知道那是什么滋味。我小的時候,冬天穿著厚棉襖,你猜有人說我是什么?”

  蘇珊:“說你什么?”

  媽媽:“說我是北極熊!”

  蘇珊:“哈哈!”

  媽媽:“我當(dāng)時氣得差點兒哭出來,不過我才不哭呢,我哭了,說我的人肯定很得意。反正我穿得暖和就行!

  蘇珊:“反正我涼快就行!

  媽媽:“就是,短發(fā)多涼快呀。來,再別上個小卡子。啊??真是個漂亮的小姑娘!”

  不用多說,情景①中,果果媽媽與果果進行的是一次不愉快的、失敗的溝通;情景②中,蘇珊媽媽與蘇珊則顯然實現(xiàn)了一次推心置腹的、成功的溝通。家長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核心是孩子,但溝通的成功與否,全靠占有主動權(quán)的家長如何把握和引領(lǐng)談話的局面。蘇珊媽媽之所以能與女兒進行成功的溝通,關(guān)鍵在于她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心理學(xué)上的一個概念,指對他人的情緒、情感具有深刻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在與人溝通時,能夠進入到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將心比心地體驗對方的感受,并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dāng)?shù)幕貞?yīng)。家長具有共情能力,就可以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使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和被尊重,從而變得愉快,并樂于敞開心扉作自我表達。

  不難看出,蘇珊媽媽在談話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這種共情能力,使女兒感受到媽媽能理解并體諒她的“不高興”。同時,媽媽通過講述自己的類似經(jīng)歷,讓蘇珊知道她的壞情緒是很正常的。在媽媽循循善誘的啟發(fā)下,蘇珊最終明白一個道理:真正令自己不開心的并非是一件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想法和態(tài)度,所以干嗎不讓自己快快樂樂的而是沉溺于別人的言詞中徒增煩惱呢?媽媽與蘇珊之間這場卓有成效的溝通,必將使她們的母女關(guān)系更加親密、更加和諧!

  相反,果果媽媽在溝通中,不僅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設(shè)身處地帶著共情心理去傾聽、體驗孩子的感受,反而夸張地替孩子將麻煩進一步轉(zhuǎn)嫁到別人身上,還提出了一個不怎么樣的主意。殊不知,孩子可能就是想發(fā)泄一下心中的不快而已,他并不是真的想把這件事情搞大。畢竟,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沒有哪個孩子真正愿意冒著失去朋友的風(fēng)險到老師那里去告狀。孩子不想受到歧視,更不愿失去朋友。用“告狀”擺平一切,不利于孩子的人際交往。

  我們必須承認(rèn),很多時候,影響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最大障礙是,我們常常只將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奉為真理和指導(dǎo)原則,因而總是誤解孩子。事實上,孩子需要的既不是我們死死盯住他的行為不放,也不是我們咄咄逼人的提問和填鴨式的灌輸,更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而是我們的理解和同情,尤其是對他行為背后的情感的理解。而一旦他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情緒得到徹底的宣泄,孩子的性格就會“柳暗花明”,他就不會再依賴于他人,而是轉(zhuǎn)向積極地尋求自我的力量,并且最終獨立地、創(chuàng)造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是的,我們務(wù)必擺脫過去思維習(xí)慣的干擾,敞開溝通的渠道,在溝通中學(xué)會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學(xué)會說一些撫慰心靈的而非先發(fā)制人的話。也許有時這樣做并不能改變什么,但至少可以讓孩子的感覺好受一些,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的家庭更加和諧,讓孩子的性格更加平和。

  ■人與人要想和諧共處,一定少不了溝通。即便父母與孩子之間,雖然血脈相連,卻仍需要溝通這條紐帶促使彼此心心相印。失去溝通,再美的旋律也難免跳動出不和諧的音符。

  ■我們從不同的立場、出于不同的動機、選擇不同的語言和他說話,往往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時能帶給孩子安慰,有時卻讓他受到傷害;有時能為孩子增加力量,有時卻讓他產(chǎn)生依賴;有時能和孩子拉近距離,有時卻使他與我們更加疏遠(yuǎn)……

  ■孩子需要的既不是我們死死盯住他的行為不放,也不是我們咄咄逼人的提問和填鴨式的灌輸,更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而是我們的理解和同情,尤其是對他行為背后的情感的理解。

  ■我們務(wù)必擺脫過去思維習(xí)慣的干擾,敞開溝通的渠道,在溝通中學(xué)會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學(xué)會說一些撫慰心靈的而非先發(fā)制人的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218579.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