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口氣讀完了《真正的陪伴》一書的書稿。這是一部帶有育兒手札性質(zhì)的著作,作者張貴勇先生既是教育媒體領(lǐng)域的一位優(yōu)秀記者,也是生活中一位優(yōu)秀的父親。我聽說他的這些文章,大部分都是發(fā)表在博客上的育兒體會和感受。在繁冗的工作之外,他不但勻出時間陪伴他的孩子,而且有心地記錄著與孩子在一起的點滴感受和思考,更把這樣一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寫作行為一直堅持了下來,著實令人欽佩。顯然,這樣的寫作不但源自作者對兒童教育的充沛熱情和獨到思考,更源自一顆深愛著孩子的父親的心。
結(jié)合自己的育兒經(jīng)驗,作者為孩子的成長總結(jié)出了9個關(guān)鍵詞:閱讀、運動、陪伴、榜樣、游戲、情商、學習、大自然、學校教育。我以為,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而言,這9個關(guān)鍵詞非常重要,它們構(gòu)成了一個相對獨特、完整、有機的兒童教育的觀念體系,其中有些關(guān)鍵詞,比如運動、陪伴、大自然等,顯然也是今天的童年生活和成長中越來越缺乏的教育元素和資源。貴勇有著多年的教育采訪工作經(jīng)驗,對許多當代教育問題也傾注了長期的關(guān)注,在他提出的這9個關(guān)鍵詞中,包含著深刻的現(xiàn)代教育精神和智慧,也包含著對于當前一些兒童教育問題的關(guān)切和反思。
不過,如果僅以理論的方面而論,那么我們從許多其他的教育論著和育兒書籍中,也可以讀到不少相似的論說。事實上,閱讀這本書,最吸引我的還不是作者就兒童的各類教育問題展開的理論思考和總結(jié),而是他在與自己的孩子相伴的這些歲月里,他們彼此所付出和體驗到的那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和愛。正是誕生在一個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這樣一份真摯的歡樂和愛,賦予了書中的教育論說以一種動人的溫度,它不是一個科學的教育工作者在客觀地總結(jié)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規(guī)律,而是一位全情投入的父親在向世人展示自己與孩子的彼此教育與共同成長過程。
在我看來,使《真正的陪伴》這本書變得最為與眾不同的,是與作者本人真實的家庭生活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那份生動的教育在場感和深濃的親子之愛。它賦予了這本教育手札以一種怡人的親切之感,也賦予了其中的教育智慧以一種日常生活的真實體溫。在談到教育的許多經(jīng)驗和體會時,作者的許多文字其實不是說理性的,而是抒情性的,它首先是對于作者本人曾體驗過的那些美好、動人的親子生活場景的充滿深情的書寫。比如談到閱讀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其中最觸動我們的不是關(guān)于閱讀功能與意義的任何理論性的闡說,而是那個在被孩子冰雹般的問題砸得手忙腳亂的同時,仍然堅持每天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分享閱讀快樂的父親的身影,還有那個不管多晚都等待著父親歸來與他一起完成共讀約定的孩子的身影。在這里,閱讀不但被表述為一個有效的教育途徑,更成全了父親和孩子生命中最珍貴的一段時光和記憶。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每一章最后所附的“成長片段”部分。這些記錄著孩子詩意的日常言行和動人的成長瞬間的文字,是這本著作中可以當作“詩”來讀的一個部分。只有那些對孩子滿懷摯愛的父母們,在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中,才能捕捉住這么多一閃而過的成長的小碎影,并且懂得從這些碎影的折射中去理解和學習那個光彩熠熠的童年的世界。它讓我想起意大利哲學家、心理學家皮耶羅·費魯奇的著作《孩子是個哲學家》。這本以作者本人對自己孩子的日常生活觀察為思考觸發(fā)點的兒童哲學小書,讓我們看到了成人除了能從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孩子自己的世界之外,他們還能夠從這個世界里學到什么。就此,我們也可以說,《真正的陪伴》不是要教人們?nèi)绾谓逃⒆樱且嬖V人們?nèi)绾闻c孩子一起建造一種美好的生活——而我相信,把教育還原為美好的生活,這正是教育最應(yīng)有的本義。
在今天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真正的陪伴》還有一個特別的教育意義:它出自一位父親之手。這樣,這本書在探討一般的家庭教育方式之外,又多了另一重富于當下性的教育意義,那就是關(guān)于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能夠以及應(yīng)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的思考。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家庭教育課題;貴勇以他的親身實踐,向我們展示了父親如何擔任著孩子成長中的陪伴者、守護者和分享者的角色。相信父親們讀完這本書,一定也會覺得受益匪淺。
2014年1月22日于浙江師范大學紅樓
自 序
如果給人生畫一條分水嶺,無疑是當了爸爸之后。
和許多年輕父母一樣,我并不知道如何當父親,尤其是當一個稱職的好父親,我也是一路摸索,一路學習。但我知道再按小時候父母教育我那般去管教自己的孩子,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不同了,社會環(huán)境也有了很大變化——當下的家庭教育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
獨自摸索,有過自得的經(jīng)驗,也有刻骨的教訓。
美國學者約翰·霍特當了十年多的小學教師。他在《孩子為何失敗》一書中指出,學校是一個讓學生變笨的地方。由于孩子在學校試圖取悅或逃避成人要求的各種方法,反過來學校未能滿足學生的真正需求,于是培養(yǎng)出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就成了空中樓閣。
其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不能在成長的關(guān)鍵期教給孩子恰當?shù)哪芰,不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不能在某些細節(jié)上做到遵循教育規(guī)律,那么也將注定遭遇教育失敗。媒體上報道的諸如啃老、寡恩、離家出走等社會新聞,無不證明了家庭教育的失敗。這些不是危言聳聽,相反恰恰證明了失敗的家庭教育所必須承受的結(jié)果。
身為教育記者,我十多年來在一線采訪,有機會接觸許多教育專家,如鄭淵潔、盧勤、李子勛、周國平、全美優(yōu)秀教師雷夫·艾斯奎斯、“巴巴爸爸”系列作者泰勒等。他們犀利的觀察和獨到的觀點,常常讓我反思家庭教育的得與失,想著如何在教育孩子上少走彎路。我還經(jīng)常拿自己的孩子作為研究甚至采訪對象,以了解他的情感、內(nèi)心世界。
我也針對教育熱點話題進行過深入采訪。例如,我和同事一起探究了“奧數(shù)熱”背后的利益驅(qū)動;約請眾多專家與教師座談,了解孩子不快樂的內(nèi)在原因;去廣州和深圳等地的家長學校采訪,以探究如何在學校與家庭之間做好溝通,形成教育合力;到開展公民教育的中小學,探究怎樣培養(yǎng)合格的世界公民。新聞見報后,有很多引起了不小的社會反響。
2009年,我到了《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有機會閱讀大量童書,并不間斷地向教師和學生家長推薦經(jīng)典童書,采訪相關(guān)專家,請他們暢談童書閱讀的要點與規(guī)律。這無形中也為我的親子閱讀提供了大量經(jīng)驗,讓我與孩子的相處越來越融洽。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還存在好的教育,一定是從不間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得來的。
我不想做失敗的爸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稀里糊涂地長大。我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給他成長的養(yǎng)分,幫他養(yǎng)成好習慣,讓他成為他所希望成為的那個自己。為此,我更看重他的習慣養(yǎng)成、情商培養(yǎng)和品行塑造,在培養(yǎng)他的健全人格、引導他愛上體育,以及提高動手能力等方面不遺余力。
慢慢地,我總結(jié)出了家庭教育的9個著力點,也可謂9個成長關(guān)鍵詞。它們分別是閱讀、運動、陪伴、榜樣、游戲、習慣、情商、大自然、學校教育。
好在8年多的時間里,我看到了努力的結(jié)果。我家的哲哲愛讀書,愛運動,好交際,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在家里、在學校都快快樂樂,享受著他的五彩童年。
9個關(guān)鍵詞,背后都是大量時間與精力的付出,都有或成功或失敗的經(jīng)驗總結(jié),都有讓人回味的生活事例。我希望,眾多的父母們能從這些關(guān)鍵詞中感受到一位記者的深入思考、一位父親的辛勤付出、一位家長的良苦用心。
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吧。
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浙江師范大學教授方衛(wèi)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426880.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