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生氣女兒不用功準備考試,小云爸爸直接表達生氣的情緒,而小娟爸爸則用諷刺性的語言。
心理學家格倫懷特(Melanie Glenwright)發(fā)現(xiàn),兒童六歲時已經(jīng)可以辨認諷刺的概念,但到了十歲才能了解諷刺中的幽默。
我們面對諷刺時,通常會先在腦海中認知處理聽到的字面意義,再根據(jù)對方的臉部表情、聲調(diào)以及和對方熟悉的程度,找出語文背后的真正意涵,感知到對方的諷刺而做出不同反應。有人會笑出來,有人會冷處理,也有人會可愛的反諷回去,那就是小娟對爸爸的反應。
小娟和爸爸關系親密,使用諷刺性的幽默語言互動,應是家常便飯。初中的她也會根據(jù)爸爸的表情和聲調(diào),了解爸爸只是運用諷刺性的幽默希望她趕快去讀書。
諷刺語言和憤怒情緒,在人際關系中經(jīng)常發(fā)生。例如,母子陪爸爸去釣魚,覺得無聊的太太一直吵個不停,看到魚上鉤了,便說:“這條魚好可憐哦!”丈夫冷冷的說:“是啊!只要閉嘴不就沒事了嗎?”丈夫不直接罵太太,反而用諷刺表達他的不悅。這兩種不同的狀況,對在一旁觀察的兒子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當青少年接觸到憤怒的對話時,也許會暫時使他們比較努力,但卻阻礙了創(chuàng)意發(fā)想。如果非要生氣不可,可改用諷刺性幽默,至少讓對方聽到后,在解決創(chuàng)意問題方面,不會受到阻礙。幽默而不生氣,有助于解決創(chuàng)意問題。
對孩子的諷刺性幽默要運用得宜,對事而不對人。如果非要對人,一定要像小娟和爸爸那樣的關系,加上小娟成績不錯,很受父母信任才可以。千萬不要讓敏感的孩子覺得父母在責難他、不愛他,而影響孩子的自尊。
其實心理學家的研究都一再驗證,直接表達生氣,或讓對方覺察不出幽默的諷刺,對孩子、對大人都不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99871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