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語文閱讀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每一門課的學習都是有著相應的學習方法的,而且因人而異,也就是說,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很重要,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七年級上語文閱讀試題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七年級上語文閱讀試題一

達爾文大學畢業(yè)后,得到一次環(huán)球旅行的機會,他利用這次旅行進行科學考察活動。他每到一處,都虛心地向當地人學習、求教,當地人也熱情地向他介紹情況。

有一次,有人告訴他:“我們這里的雌鴕鳥孵化總是成群地把蛋下在同一個窩里,等到有二三十個蛋的時候,就讓雄鴕鳥孵化,而雌鴕鳥又集中到另一個窩下蛋去了。”達爾文聽了將信將疑,便親自做了實地調查。當他了解到雌鳥三天才能下一個蛋的情況后,忽然明白了。原來,鴕鳥的這種生活習性,正是它們對當地炎熱氣候的一種適應性表現。試想,假如如雌鴕鳥把每次排卵期的十幾個蛋全部下完再自己孵化,那么,先下的蛋在高溫的環(huán)境里不是早就變壞了么?

還有一次,有人告訴達爾文:當地有一種身體很大的貯水龜,能在干旱地地區(qū)生活的很好。因為它善于爬行,能在很遠的地方找到水源,不僅肚子喝飽,還能把水貯存在膀胱和心囊里。當口渴的時候,它可以喝自己貯存的水。

上述例子,使達爾文發(fā)現了動物和自然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1.第一節(jié)中,劃橫線的句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寫出介紹鴕鳥生活習性的句子。

3.達爾文發(fā)現動物和自然界有什么樣的密切關系?

4.把分三段,并寫出各段段意。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答案

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

我們這里的雌鴕鳥……集體到另一窩里下蛋去了。

他發(fā)現動物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長期生活,會形成適應當地特殊環(huán)境的生活習性特殊本領。

第一段(第一段):達爾文在大學畢業(yè)后的環(huán)球旅行中進行科學考察,虛心向當地人學習、求教。

第二段(第2-3段):達爾文發(fā)現鴕鳥及貯水龜有適應當地氣候或環(huán)境的特殊習性及生存本來。

第三段(第4節(jié)):達爾文明白了動物和自然界之間存在密切關系。

七年級上語文閱讀試題二

就在他挖掘的時候,不斷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并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后,便絕望地離開了。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边@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愿意幫助我?”沒有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著挖。

消防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fā)生大爆炸,請你離開!

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人們搖頭嘆息著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因為失去孩子過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到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 父親大喊 阿曼達 我的兒子

1、給文章的最后一段加上標點符號。(2分)

2、“礫”字用音序查字法應查 ,用部首查字法應查 部。(1分)

3、“失”的意思有:①失掉;過失 ②沒有把握住 ③找不著 ④改變常態(tài) ⑤沒有達到目的 文中有兩個帶點的“失”字,第一個取意思( ),第二個取意思( )。(1分)

4、你認為這幾個自然段主要是寫什么?(2分)

5、用“~~”畫出描寫父親外貌的句子。(1分)

你從父親的外貌描寫中體會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一讀文中畫“??”的句子,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2分)

7、想象填空: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會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寫法學習指導與運用。(2分)

課文中大量描寫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請你也試著對自己進行一段語言、動作描寫,突出重點,詳略得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上語文閱讀試題三

192019年,宋慶齡15歲,就進了佐治亞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學,她是個文靜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將來要為窮苦的祖國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奮地學習。

有一次,班里要討論歷史方面的問題,她認真地(搜 收)集資料,認真地思索,做了充分準備。

在討論會上,一位美國學生站起來發(fā)言。他說:“我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難以估計的。你們看,那些所謂文明古國,譬如亞洲的中國,已經被歷史淘汰了,人類的希望在歐洲,在美洲,在我們這里……”

這時,坐在前排的宋慶齡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她緊鎖雙眉,耐心地聽著美國同學的發(fā)言。

那位同學剛講完,宋慶齡就站起身來。教室里立刻靜下來了。宋慶齡顯得有些激動,但她仍然用(溫和 柔和)的聲調說:“歷史確實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它永遠屬于億萬大眾。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沒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說中國像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決不會永遠沉睡下去?傆幸惶,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 振動)全世界!因為它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產,有無數革命志士,為了它的振興正在進行著(堅 艱)苦卓絕的斗爭!”

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大家交口稱贊:“說得好,以理服人!薄斑@些話多么有力量!”

宋慶齡雖然身在國外,但她時時刻刻關心著國內的情況,她常對同學說:“我不能忘掉祖國,我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

1、用“?”劃去文中括號里錯誤的字和詞。(2分)

2、聯系上下文解釋帶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2分)

淘汰?? 交口稱贊??

3、就短文的題目,請你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并自己試著回答。(2分)

問題:

回答 :

4、仔細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宋慶齡說:“中國沒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為什么對宋慶齡的發(fā)言“交口稱贊”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最后一句話表達了宋慶齡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了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本學期學的哪篇課文?此時,你有什么感受和啟發(fā)?(3分)

七年級上語文閱讀試題四

我們常用蝸牛爬行來形容速度慢。其實què qiè( )地說蝸牛不是爬行的,而是滑行的。在它通過的地方都留用它分泌的一層粘液,這樣即使蝸牛在鋒利的刀刃( )上爬行,身體也不至于被割破。

蝸牛害怕陽光,總是在陰暗處爬行,因為陽光會把它的身體烤干。它大部分時間縮在殼里睡覺,殼口還用一層粘液封閉起來。整個冬天,它可以一連睡上幾個月。蝸牛的嘴,比針尖還要小,可是卻長著25600顆牙齒,當然這些牙齒我們的肉眼是看不見的。如果我們把蝸牛放在一個紙盒里,它能用牙齒咬個洞逃走呢。它的眼睛長在觸角的頂端,不過視力很弱。好在它的嗅( )覺異常líng mǐn( )。彌( )補了視力的不足。

要是你捉到一只蝸牛,可以把它放在一塊玻璃上,然后從玻璃下面看看蝸牛究竟是怎樣爬行的,那的確很有趣。

1.根據拼音在括號里寫詞語。

2.給帶點的字注上拼音,寫在括號里。

3.用“//”將短文的第二段分層。

4.加上關聯詞,把句子寫完整。

(1)蝸牛之所以害怕陽光, 。

(2)雖然蝸牛的嘴比針尖還小, 。

5.蝸牛的生活習性有哪些特點?

6.寫出每小節(jié)的節(jié)意。

答案

1.確切 靈敏

2.rèn xiù mí

3.第一句第一層;第2、3句第二層;第4、5句第三層;第6、7句四層

4.(1)是因為害怕陽光把它的身體烤干。

(2)但是卻長著25600顆牙齒。

5.蝸牛害怕陽光,總在陰暗處爬行,怕形勢會分泌一層粘液,大部分時間縮在殼里睡覺,用粘液把殼口封閉起來,最雖小卻長著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牙齒,它用嗅覺彌補了視力的不足。

6.第1節(jié):蝸牛爬行時會分泌一層粘液,速度很慢。

第2節(jié):蝸牛害怕陽光,大部分時間縮在殼里,嘴雖小眼看牙齒卻很多,靠嗅覺彌補了視力的不足。

第3節(jié):如果從玻璃下面看蝸牛爬行很有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yi/1269970.html

相關閱讀:七年級下冊語文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