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愚公移山》九年級知識點整理及練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課內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鑒于大家對閱讀答案頻道的關注,閱讀答案頻道小編在此為大家搜集整理了九年級知識點整理,供大家參考!
《愚公移山》九年級知識點整理及練習
愚公移山
一、【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河陽:黃河的北岸。河,黃河。年且九十:年齡將近九十。且,將要,快要。
出入之迂:進門出門要繞遠。迂,曲折,繞行。平險:鏟平險峻的大山。險,本文指險峻的大山。
雜然:紛紛。獻疑:提出疑問。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如……何,把……怎么樣。叩石墾壤:鑿石頭挖泥土。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殘年余力: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力氣。何苦而不平:擔心什么鏟不平?苦:愁,擔心。懼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無隴斷焉:沒有高大的山了。隴斷: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御寇,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
二、【文本解讀】
1、謀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又富有神話色彩,讀來膾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偉大魄力,同時也說明了要想戰(zhàn)勝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題,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題的方式,通過什么樣的事,來表達怎樣一個中心。)
2、文章脈絡
課文有四個自然段落:
第一段:寫故事背景。句句都與下面的情節(jié)有關:“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說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艱難,其中“方”和“高”,極言移之不易;“本在”這一句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難,立即行動。這一段是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和發(fā)展。
第三段:寫愚公駁斥智叟的觀點,是故事情節(jié)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聰明之態(tài)。智叟出語句句都是譏笑與責難,“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是譏笑愚公無能了。愚公聞智叟之言“長息”,說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駁智叟的話里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寫,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后用“無窮匱也”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加增”。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話的結尾。這故事的結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以神話結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充分顯示了人類的偉大力量。“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說明了移山的結果。
3、寫作方法
1.主要是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對挖山的不同態(tài)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孫,遂率子孫“叩石墾壤”,而智叟則認為“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過對比,愚公的這種改造、征服自然的堅強毅力更加感人了。
(2)愚公之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態(tài)度的對比。其妻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是從“獻疑”角度說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但她沒有反對的意思。而智叟顯然是譏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尤顯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譏笑愚公無能了。
其他一些對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現了文章主題。
2.神話結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天帝,兩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給這本難結局的故事以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愿望。這同一般的宣揚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三、【同步訓練】
1、《愚公移山》選自《》,這是一篇。
2、解釋句中的字:
⑴雜然相許(許:雜然:
⑵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⑷帝感其誠(感:)
⑸而山不加增(加:
⑹聚室而謀日(聚室:)
⑺何苦而不平(苦:   )
⑻吾與汝畢力平險(險:)
⑼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匱:)
⑽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負:)
⑾山北之塞(塞:)
⑿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徹:)
⒀懼其不已也(已:)
⒁懲山北之塞(懲:)
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
⒃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易:)
⒄雖多之死,有子存焉(雖:)
⒅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毛:
⒆無隴斷焉斷:
⒇方七百里(方:)
3、寫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⑴指通豫南通   ,意為。
⑵始一反焉通  ,意為。
⑶汝之不惠通,意為。
⑷河曲智叟亡以應通,意為。
⑸一厝朔東通,意為。
4.翻譯。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⑵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⑷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⑸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⑹帝感其誠。
⑺吾與汝畢力平險。
⑻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⑼甚矣,汝之不惠。
⑽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5.說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2)曾不能毀山之一毛(3)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6.與“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為計?
7、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獻疑曰()  懼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誠()
之:河陽之北()  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  毀山之一毛()
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3分)
A、這篇寓言故事相當完整,有背景、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也寫出了一些生動的細節(jié)。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的道理。
C、本文結尾寫大力神夸娥氏兩個兒子把山背走了,這是一種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對比是文中的主要對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國古代人們在人和自然關系問題上兩種對立的觀點。
9.選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3分)
A、河陽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7.選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3分)
A、其妻獻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誠  D、懼其不已
10.對于寓言的神話結尾,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愚公的行動感動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講究迷信,這是這篇寓言的不足之處。
B、愚公的精神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這跟宣傳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區(qū)別。
C、天帝在愚公的堅強意志面前懼怕了,屈服了,說明只要有信心,目標總能實現。
D、天帝在勞動人民的偉大力量前屈服了,說明人定勝天。
11.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
A、愚公與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B、要有長遠打算,辦什么事都要有計劃。
C、只要下決心,有恒心,任何困難都能克服。D、只要辦事認真,上帝也要受感動。
12.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C、其:其妻獻疑曰     既出,得其船……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D、之:投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13.從課文學習中知道,“陰”“陽”二字在和山水名稱相連時,多指和山水相關的方位,如“河陽”“漢陰”等。我國很多城鎮(zhèn)名稱就是這樣形成的。請分別寫明下列城市所處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長江)陰_____________;在長江南岸⑵洛(洛河)陽_____________;在洛河北岸
⑶ 衡(衡山)陽_____________;在衡山南面⑷華(華山)陰_____________;在華山北面
(一)(15分)(09成都)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雜然相許許:贊同
B.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節(jié)易:交換
D.何苦而不平苦:勞苦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以君之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而山不加增義不殺少而殺眾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寫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愚公飽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張,這個主張得到了眾人的熱烈響應,卻遭到了妻子的強烈反對和智叟的無情嘲笑。
B.愚公在對智叟進行反駁時,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無窮”而“山有盡”的道理,說得智叟啞口無言,無力回擊。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顛倒,將大智大勇者命名為“愚公”,將鼠目寸光者命名為“智叟”,這樣加重了對比的色彩,增強了諷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動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兩座大山,這一富有神話色彩的結局,包含了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頌揚。
4、翻譯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欣賞完這篇九年級知識點整理,大家是不是得到許多啟示呢?如果你覺得自己也跟他寫的一樣好,那么,就來投稿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chuzhong/607823.html

相關閱讀:七年級上《秋天的懷念》導學案
初中生閱讀題及:《懷表,很老很老了》
《五柳先生傳》《醉翁亭記》比較閱讀及答案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答案《廣西桂林市中考》
《小石潭記》《滿井游記》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