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高二(上)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1.選出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3分)( )
A.踟躕(zhī chú)轉(zhuǎn)徙(xǐ) 遷謫(zhé) 綸(guāng)巾
B.?傺(chà chì) 薺(jì)麥 幢幢(chuáng) 窒(zhì)悶
C.伶俜(ling pīng) 羅衾(qīn)沙渚(chǔ) 三匝(zhā)
D.凝噎(yē) 溘(kè)死 神嫗(yū) 落蕊(ruì)
2.選出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3分)( )
A.祭祀 輪廓 虔誠 寵姬佞臣 爽心悅目
B.惡夢 幽遠蕭瑟 縷心刻骨 變幻莫測
C.翌日 蒼桑 嘲哳 清俊飄逸 霧失樓臺
D.憧憬 懊悔 霄禁 一椽破屋 千帆競發(fā)
3.選出解釋有錯誤的一組(3分)( )
A.落寞(冷落,寂寞) 開濟(扶助) 漫(不要)嗟榮辱 夙(早上)興夜寐
B.寧謐(安靜) 盎(洋溢)然 翠峰如簇(叢聚) 可堪(能忍受)回首
C.啜(喝)茗 頷(點頭)首 信誓旦旦(誠懇的樣子)久負(享有)盛名
D.陶(快樂)然 倏(極快地)然 山居秋暝(晚) 游目騁(放開)懷
4.選出成語運用不正確的一項(3分)( )
A.他從舊營壘中沖出來,但一塵不染,始終保持著崇高的品質(zhì)。
B.這是一架電子分析天平,它能精確地稱量微量物質(zhì),其準確性可以說是毫厘不爽。
C.如果我們不修這么多水利,遇到這樣嚴重的水旱災害,其后果是不可思議的。
D.這些人對個人利益斤斤計較,對廣大群眾的疾苦卻置若罔聞。
5.選出下列各組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兩項(4分)( )
A.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B.既欲結(jié)大義,故遣來貴門
C.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
D.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A.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B.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C.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
D.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A.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B.?驼勫蓿瑹煗⒚P烹y求
C.勝似閑庭信步
D.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A.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
B.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C.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
D.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6.下面有關(guān)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jīng)典之一,故稱《詩經(jīng)》,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又稱“詩三百”。
B.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堪稱我國文學之父,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奠基者,其代表作《離騷》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部偉大的長篇。他還有《天問》《九章》《九歌》《漁父》等重要作品。
C.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應?、劉楨),魯迅稱建安時代是:“文學自覺的時代”。
D.陶淵明、謝靈運是我國山水詩的開辟手。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編的《文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文學總集。
7.下面有關(guān)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王維、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辛棄疾分別著有《王右丞集》《杜少陵集》《白氏長慶集》《漱玉詞》《劍南詩稿》《稼軒長短句》。
B.元稹,字微之;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辛棄疾,字稼軒,號幼安居士;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姜夔,號白石道人。
C.杜甫用詩來反映時代的苦難,表達人民的愿望,稱為“詩圣”,有著名的《三吏》《三別》。
D.《夢游天姥吟留別》應讀作“夢游天姥吟/留別”,其中“吟”是詩的一種體裁,與“歌、行、引”等同屬于近體詩。
下面的文段,完成8~9題。
光線以明亮為好,小屋的光線是明亮的,因為屋雖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曉或入暮,那時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靜,一片寧謐。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動的,那是光線加強了,是早晨來到了山中。當花瓣微微收攏,那就是夜晚來臨了。小屋的光線既富于科學的時間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學性。
8.“小屋的光線既富于科學的時間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學性!边@句話的意思是(3分)( )
A.小屋的光線的強弱明暗的變化反映了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富有詩意。
B.小屋的光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映出強弱明暗變化;這種變化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意境。
C.小屋的光線的強弱明暗變化反映了時間的變化;光線的變化又使小屋的形象和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種種變化,創(chuàng)造了幽美的意境。
D.時間的變化決定了小屋的光線的強弱明暗的變化;小屋這種強弱明暗的變化又使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
9.本段運用的修辭方法和對中心的表達有四種表述,選出正確的一項(3分)( )
A.作者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表現(xiàn)了小屋環(huán)境的幽靜和光線的變化。
B.作者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的修辭方法,表現(xiàn)了小屋的環(huán)境的幽靜和光線的變化。
C.作者運用排比、夸張、比喻的修辭方法,表現(xiàn)了小屋的柔靜、寧謐和光線變化。
D.作者運用擬人、象征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小屋的光線變化和環(huán)境變化。
10.默寫,將下面的空處補充完整(共6分)
①少壯不努力, 。(《長歌行》)
②山不厭高 。 ,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③ ,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④ ,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⑤今宵酒醒何處?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⑥ ,那人卻在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下面兩首詩,回答11~14題。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1.對這首詩中詞句的解釋,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
A.“蜀相”是蜀漢丞相諸葛亮。“錦官城”是成都的別稱。
B.“映階”二句是說祠堂內(nèi)碧草空有春色,黃鸝徒有好音,卻沒有多少人去欣賞。
C.“頻煩”即“頻繁”,連續(xù)!疤煜掠嫛敝附y(tǒng)一天下、興復漢室!皟沙敝笘|漢和蜀漢!伴_”指開創(chuàng)基業(yè),“濟”是渡過難關(guān)。
D.“出師”指諸葛亮出兵伐魏!坝⑿邸敝钢T葛亮和千古以來為國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詩人自己。
1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
A.首聯(lián)以設(shè)問引起,開門見山。一個“尋”字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仰幕之情、向往之意。
B.頷聯(lián)由遠及近,以草綠鶯啼的美景襯托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頸聯(lián)高度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計”見匡世的雄略,“老臣心”“身先死”顯報國忠誠。
D.詩的前四句寫祠堂之景,后四句寫丞相之事。全詩通過對歷史人物的緬懷和贊頌,寄托了詩人憂心憂國、痛感濟世無人的衰傷。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13.對此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首句寫漁翁垂釣歸來,懶得系船,而讓船任意飄蕩!安幌荡比譃槿姷年P(guān)鍵,以下詩句全從這三字生出。
B.第二句承接上句,點明地點、時間及人物的心情和行動,說明“不系船”的原因。船停在江村,時已黃昏,釣了一天的魚,人也疲倦了,該睡覺了。因此連船也懶得系。
C.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宕開一筆,將意思推進一層,進一步說明“不系船”的原因:且不說夜里不一定起風,即使起風,頂多把小船吹到長滿蘆花的淺水邊,有什么關(guān)系呢?
D.全詩通過“不系船”這樣一件小事,表現(xiàn)了江村風景的寧靜幽美,社會生活的單純樸實,主人公心境的悠閑舒適。
14.本詩三、四兩句宕開一筆,作一讓步,再將上文意思翻進一層,這種寫法絕句里用得很多,下面四首詩,沒有用這種手法的一首是(3分)( )
A.老來弓劍喜離身,說著沙場更愴神。任使將軍全得勝,歸時須少去時人。
B.落花愁殺未歸人,亂后思家夢更頻?v有溪頭茅屋在,也應芳草閉深春。
C.狼煙不舉羽書稀,幕府相隨日打圍。最憶定軍山下路,亂飄紅葉滿戎衣。
D.別愁歸恨是清明,迷眼風沙白發(fā)生。即有花枝如畫里,看花不似少年情。
讀下面兩首詞,回答15~18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5.對這首詩中詞句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
A.“何時了”指難挨的屈辱生活,時光漫長令人生厭。
B.“故國”,指南唐都城長安!肮蕠币辉~表明了詞人對過去生活的無限眷戀。
C.“雕欄玉砌”指的南唐小朝廷的宮殿亭臺,自己曾在此盡情享樂。
D.“朱顏”,指宮庭中的宮女,這一句是宮女們都老了,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慨。
16.對這首詞賞析不當?shù)囊豁検牵?分)( )
A.詞的上闕以實景起筆,然后轉(zhuǎn)到對往事的回憶之中,表達了作者對韶光易逝的感慨和淪為亡國之君的悲哀。
B.詞的下闕,以虛景開端,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個復雜而深沉的“愁”字之中。
C.此詞的最后兩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運用了對比和夸張的手法,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論,形象而真實。
D.全詞虛設(shè)問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流暢,表達了詞人深沉的故國之戀。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7.對這首詞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
A.“層樓”,即“高樓”。“強說愁”,勉強去寫心中愁苦。
B.“欲說還休”,想說(愁)而不說。“卻道”即“只說”。
C.詞的上闋,寫年輕時的純真、幼稚,對社會缺乏深刻的感受,“不識愁滋味”,喜歡登高覽景。
D.詞的下闋,寫出了自己如今年事已高,空懷報國之志的愁苦。
18.對這首詞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
A.這首詞以少年時不知“愁”和而今識盡“愁”作對比,寫自己備受打擊、飽經(jīng)折磨之后的心情。
B.詞以生活為基礎(chǔ),兩種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對比真切,滲透著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C.詞的上下闋緊扣一個“愁”字,其含義是相同的。
D.這首四十四字的詞,包含了純真、幼稚、深沉、憂郁、激憤之情,情感真切,內(nèi)容豐富。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24題。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開寶八年,會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員外郎,充開封府判官。太宗征河東,廷美將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①。今主留務非所宜也!蓖⒚烙墒菓┱垙男小ぷ醺H吏請托執(zhí)事者違詔市竹木,貶商州司戶參軍,復為太常丞,判寺事。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使高麗,暴風折墻,舟人怖恐,端讀書若在齋閣時。許王元僖尹開封,又為判官。王薨,有發(fā)其陰事者,坐裨贊無狀②,遣御史武元穎、內(nèi)侍王繼恩就鞠于府。端方?jīng)Q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詔推君!倍松裆匀,顧從者曰:“取帽來!倍乖唬骸昂五嶂链耍俊倍嗽唬骸疤熳佑兄茊,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對制使③?”即下堂,隨問而答,左遷衛(wèi)尉少卿。會置考課院,群官有負譴置散秩者,引對,皆泣涕,以饑寒為請。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檢府吏,謫掾商州,陛下復擢官籍辱用。今許王暴薨,臣輔無狀,陛下又不重譴,俾亞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進退善否,茍得潁州副使,臣之愿也,”太宗曰:“朕自知卿!睙o何,復舊官,為樞密直學士。逾月,拜參知政事。 (《宋史》)
注:①扈從:皇帝出巡的侍從,護衛(wèi)人員。②裨贊:輔佐。③制使:皇帝的使者。制,皇帝的命令。
1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主人櫛風沐雨,以申吊伐:吊,慰問
B.尋坐王府親吏請托執(zhí)事者違詔市竹木:坐,獲罪,判罪
C.今許王暴薨:暴,突然
D.左遷衛(wèi)尉少卿:左遷,升官
20.下列判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
出知蔡州
朕自知卿
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
以不檢府吏,謫掾商州
A.兩個“知”字的意思不同,兩個“以”字的用法相同。
B.兩個“知”字的意思不同,兩個“以”字的用法也不同。
C.兩個“知”字的意思相同,兩個“以”字的用法不同。
D.兩個“知”字的意思相同,兩個“以”字的用法也相同。
21.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召拜(廷美)考功號外郎,充開封府判官。
B.(呂端)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
C.(二吏)即下堂,隨問而答。
D.引對,皆泣涕,(呂端)以饑寒為請。
2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群官有負譴置散秩者??犯過錯誤降職到閑散職位上的一些官員。
B.廷美將有居留之命??廷美將被命令留守(京城)。
C.有詔推君??今有詔書保薦你。
D.端讀書若在齋閣時??呂端很鎮(zhèn)定地讀書,就像在書齋中時候一樣。
23.下面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與呂端為人有膽識、胸懷磊落有關(guān)的一組是(3分)( )
①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
②茍得穎州副使,臣之愿也
③臣罪大而幸深
④端讀書若在齋閣時
⑤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
⑥端方?jīng)Q事,徐起候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C.①⑤⑥ D.③④⑤
24.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
A.呂端勸說秦王應隨太守出征未成功遭貶后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
B.呂端出使高麗,遇暴風,墻折舟覆,端幸得脫險,但始終鎮(zhèn)定自若。
C.呂端出使高麗回國,后答應王元僖,做了開封的府尹和判官。
D.呂端面對太宗的詢問,據(jù)實回答,態(tài)度誠懇而有膽識,后來得到了重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5~29題。
深秋書簡
北京城最值得留連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脈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帶。這時候乘坐汽車在八達嶺以北的公路上行駛,車窗外就呈現(xiàn)出不斷變換畫面的自然景觀。繞過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繞過一道山梁是一幅馬奈。色彩從四面八方聚攏來,個個都活蹦亂跳,都有生命。黃的黃得徹底,紅的紅得透明,綠的綠得蒼郁,就連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雞毛狀,在瓦藍瓦藍的天空中飄蕩。坐在車里的人們不由得興奮起來,帶著淡淡的傷感:“好個秋天呀,怎么如此倉促,還沒把你看夠就要走了呢?”時序已進11月,難免會生發(fā)出這種眷戀的傷感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之所以發(fā)生,倒不是由于經(jīng)歷了太久的夏季單調(diào)綠色的浸泡,也不僅是由于秋陽下大自然呈現(xiàn)出來的美麗色彩和對于溫暖秋季的眷戀,而是因為眼前的和諧與美實在令人銷魂,在于這些似乎未曾見過的燦爛色彩是如此豐滿、充足,它們在特定的角度里因陽光的照射而擴散出來的鄉(xiāng)土情調(diào)和文學韻味竟然如此深沉、如此濃烈。因此說秋天是色彩的世界或者說秋天是色彩錯雜光影幻動的世界就都遠遠不夠了。為什么呢?因為生命才是最可寶貴的,沒有生命的世界總是僵死的。我們說某人畫得好,那是因為他的畫有靈氣,而所謂靈氣也就是生命。秋天并非平靜如水,秋天也非只聞蟲吟。秋天是熾烈的、喧鬧的、跳動的。生命在這個季節(jié)唱出了它的全部美麗,唱出了它最高亢的生命之歌。而且愈是接近秋與冬的交界處,生命愈是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竭力要在大自然的美景里面擠進或者留下自己的一滴顏色、一種聲音或一份韻味,就像一位老畫師在他的晚年把畢生功力都畫到畫布上去一樣。
請看公路兩旁的白楊樹吧。白楊樹已經(jīng)老了,雖然樹葉開始脫落,有的已經(jīng)老得不成樣子,枝椏畢露,依然昂首向天。這白楊樹生性倔強,就連它掉在地上的葉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即使干枯了殘破了,依然蜷曲身姿翹出堅硬的不規(guī)則形狀,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黃色的看似綿綿的絨毯定會發(fā)出抗議的叫堿。
在金色的秋天的陽光下,坐在車里的人們心頭顫動了,即將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們沉默無語,都沉入對于生命的偉大力量的贊嘆。藍天、白云,近處的白楊、遠山的紅樹、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雜樹亂草,車子真好像馳進印象派畫家的油畫里來了。色彩是如此調(diào)和,畫面是如此豐滿,汽車的發(fā)動機醉意朦朧地哼著,人們都不說話,好像也醉了,好像這一切,山、石、林、樹、人,以及鋼鐵制成的車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現(xiàn),都在使自己成為這些風景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組成部分。于是車子里的人們開始坐不住了,都在心里問自己,怎么住在北京城這么多年卻從未見過真正的秋天,怎么平庸到把北京的秋天只局限于樓頂碧空下盤翔的鴿群和夜晚天上被兩棵棗樹刺得眨眼的星星和蒼白的月亮了呢?
原來在北京的一角,在這不知名的不起眼的也沒有名目的沿山公路一帶,平凡、偏僻、普通到不值得提起的山區(qū),竟然蘊藏著北京的秋天,蘊藏著秋色之美的真髓!
(選自《光明日報》)
25.理解加橫線的句子。
(1)“繞過一道山梁是一幅米勒,再繞過一道山梁是一幅馬奈”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意思是 。(2分)
(2)“那金黃色的看似綿綿的絨毯定會發(fā)出抗議的叫堿!边\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地表現(xiàn)了 。(2分)
26.秋天可寫的景物很多(事實上本文也寫了很多),為什么第二段還要重點寫公路兩邊的白楊呢?(3分)
答: 。
27.“這些似乎未曾見過燦爛色彩是如此豐富、充足”一句中,作者為什么說這些色彩“似乎未曾見過”?(3分)
答: 。
28.蘊藏著秋色之美的真髓是什么?請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答: 。
29.下面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錯誤的兩項是(4分)( )
A.本文描繪的是京郊山野的秋色,更是作者對秋色、對生命的感悟。
B.第二段寫楊樹,作者將它們?nèi)烁窕,表達了對楊樹頑強生命的贊美。
C.第三段點明北京的秋天的特征是鴿群、棗樹、星星、月亮。
D.本文的主旨是表達對大自然的向往和熱愛
E.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是描繪老北京秋天的民俗風情畫,本文描繪的是八達嶺以北的秋天的風景寫生畫。
30.讀下面的材料,以“酷”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除詩歌外),不少于800字(60分)
時下,青年人喜歡把那些打扮入時、很靚很帥或生活瀟灑的人稱為“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er/59866.html

相關(guān)閱讀:2013高二語文上冊期末試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