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教學程序都盡在教師的控制之中,有幾個教學目標,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幾分鐘,突破重點、解決難點要設置幾個問題,每個問題需要幾個學生來回答,甚至問題的答案都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這種教學看起來學生是“動”起來了、“參與”了,其實質是學生順著教師的設計、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師心中有數(shù)的“表演”。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疑問時,則刻意打斷學生提問或“指鹿為馬”搪塞過去。殊不知,教師在避免自己尷尬的同時,也失去了課堂中最具生命力的教學資源,精彩也隨之消失了。當課堂不再是教師教案的單純演繹,學生不再是教師演繹的觀眾,課前的精心預設不能順利生成時,我們又該如何在意外之處造就精彩?
教學片段:教師講解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性質時,在盛水的燒杯中加入過氧化鈉粉末,立即有大量氣泡放出,經(jīng)帶火星木條檢驗,證明是氧氣;再向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劑,溶液明顯變成紅色。
教師啟發(fā)提問:“酚酞試液為何變紅呢?”
學生回答:“有氫氧化鈉生成!
“對!苯處熆隙藢W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寫下了2Na2O2+2H2O==4NaOH+O2↑。但眨眼之間,燒杯中的紅色消失了。學生對此不解“變紅的溶液為什么又會褪色呢?”面對這異,F(xiàn)象,一般教師會胸有成足地解釋為:“這是由于過氧化鈉具有漂白性的緣故!钡藭r有些同學卻提出疑問:“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后的澄清溶液應該是全部變成了NaOH,怎么可能還存在過氧化鈉固體呢?”學生的發(fā)言,使教師原先精心設計的各個精妙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精心的提問一下子全泡湯了。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該如何解決,按原先預設講解還是加以探究解釋呢?實施過程如下:
1.根據(jù)實驗異常確定研究課題。教師隨機變更教學環(huán)節(jié),確定“Na2O2使酚酞先變紅后褪色”的研究課題。
2.提出猜想和假設。通過分組討論,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合作關系,就此實驗異,F(xiàn)象,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有可能是產(chǎn)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猜想2:有可能是受生成物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的影響。
猜想3:產(chǎn)生的熱量導致溫度升高,使紅色褪去。
猜想4:Na2O2與水反應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具有漂白性的H2O2。
猜想5:……
3.設計實驗方案。教師抓住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契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合理猜想,提出如何設計方案,驗證假設。
方案1: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氧氣。
方案2:用不同濃度的NaOH溶液做對比實驗。
方案3:用冷卻后的溶液作實驗。
方案4:向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所得的溶液中加入少許MnO2前后,分別用帶有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內(nèi)。
方案5:……
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各種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科學性、簡約性、安全性等方面加以評價,最終敲定實驗方案。
4.課后師生共同進行研究性實驗加以驗證,得出結論。
5.反思和評價。通過上述的一系列的“發(fā)現(xiàn)問題→作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驗證→處理結果”的科學探究過程,教師和學生完成了整堂課的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異,F(xiàn)象的解釋,對課本知識提出異議并進行了知識的升華和延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新課程中,要求教師備彈性化教案,重在設計教學過程由何開始、如何推進、如何轉折等,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要相輔相承,水到渠成。而不刻意追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性,課堂上面對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們就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的推進。正如布魯姆說的“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苯處熞妹翡J的眼光,果斷地放棄預設的教學程序,冷靜對待,巧抓生成契機,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留住不期而遇的精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56342.html
相關閱讀:高考化學高頻考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