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嘆息橋_詩歌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嘆息橋

[英國]胡德

又一個不幸者

厭倦了呼吸。

輕率的賣笑者

結束了自己!

輕輕把她抱起,

小心地抬起來:

那么年輕美麗,

那么苗條的身材!

衣裳緊貼著身體,

看起來像是壽衣;

波浪浸透了衣服,

河水滴個不住;

趕快把她抱起,——

要親切,不要厭惡。

觸到她,請勿鄙視,

寄與她一點哀思,

對她人道而仁慈,

別把污點追究;

如今她留下的一切

全是女性的溫柔。

不要過分責備

她的叛逆行為

輕率、不負責任;

死亡已經(jīng)解除

她蒙受的恥辱,

只有美依然留存。

盡管她曾失足——

這個夏娃的同族,

請從她可憐的唇上

擦凈滲出的黏漿。

她散亂一頭長發(fā)——

金棕色的秀發(fā),

請你替她束起;

而好奇心在猜測:

她家住哪里?

她的父親是誰?

她的母親是誰?

她可曾有兄弟?

她可曾有姐妹?

也許還有一個人

比任何人都親,哲理故事

比任何人都近?

唉,多么可嘆,

基督徒的仁愛

陽光之下難尋!

啊,多么可憐,

在整座城邊

她竟無家容身!

不論父親母親,

還是姐妹兄弟,

感情全都改變;

面對嚴酷的事實,

愛情滾下山巔;

就連上帝的天意

似乎也翻了臉。

憑河遠望,萬家燈火

在河水里蕩漾。

看那無數(shù)窗口

從一樓到頂樓

都亮著燈光,

而她黑夜無家可歸,

在此驚愕地凝望。

使她顫栗的是

早春的寒風凄凄,

而不是橋洞陰森,

不是黑水急急;

因人生而瘋狂,

愿投入死的神?;

讓流水卷走吧,快!

不論到哪兒都可以,

只要在這世界以外!

她決然投身,

不顧河水寒透,

不顧激浪奔流......

你,放蕩的男人,

站在河岸上想象一下,

思量思量如果你膽量夠,

下水洗一洗,喝幾口!

輕輕把她抱起,

小心地抬起來:

那么年輕美麗,

那么苗條的身材!

趁她冰涼的四肢

還沒完全?硬,

輕輕地,柔和地

把她放好放平;

還要替她合起

凝視不動的眼睛!

透過骯臟的污泥

這凝視多么可怖,

仿佛在決絕的一瞬

她把絕望的眼神

盯著未來而凝固。

她憂郁地自我毀滅,——

漫罵和侮蔑、

冷酷的殘忍、

瘋狂的愚?,

迫使她安息太早。

交叉起她的雙手,

放在她的胸口,

仿佛無言地祈禱!

承認她的軟弱,

承認她的失足,

恭順地把她的罪孽

交給救主審處!

【賞析】

(飛白譯)

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在產(chǎn)業(yè)革命和對外經(jīng)濟侵略的基礎上取得了資本主義的繁榮,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但在英國資產(chǎn)階級洋洋自得、躊躇滿志的同時,廣大工人、手工業(yè)者陷入了更加悲慘的境地。他們每天不得不像“蒸汽機那樣勞動”十六小時以上,才能勉強糊口。而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加入了這行列,或在低矮暗黑的坑道里用雙手雙膝爬行運煤,或強睜著沉重的眼皮飛針走線縫制襯衫,或在昏暗的陋巷深處操著賣笑生涯……每當夜深人靜,總有人爬上倫敦泰晤士河上的滑鐵盧橋,縱身跳入湍急的黑水,了結自己疲累的生命。面對這一怵目驚心而又司空見慣的社會現(xiàn)實,詩人寫下了《嘆息橋》這一現(xiàn)實主義詩篇,“揭開了飛速發(fā)展中的倫敦的文明之幕”,為被壓迫者與被凌辱者發(fā)出了心底的呼聲與控訴。

通觀全詩,首先使人感到一種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崛起。當時與胡德同時代的兩位大詩人丁尼生與勃朗寧,雖然也都感受到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發(fā)展給社會帶來的動蕩、矛盾、痛苦、焦慮,但他們或以古希臘神話為題材來反映當代的信仰危機(丁尼生),或?qū)⒅攸c放在“心靈發(fā)展的種種事變上”(勃朗寧),幾乎不寫直接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篇。而詩人胡德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把詩神?斯從高高的奧林匹斯山上拉下來,請到大城市殘酷的現(xiàn)實中,讓她看到了“夏娃的同族”在現(xiàn)代遭受的可悲命運:美麗貞潔的姑娘變成了“輕率的賣笑者”,充滿青春活力的胴體轉(zhuǎn)化為冰涼僵硬的尸體。從而促使人們對現(xiàn)代社會的弊病進行反思。

與這種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相伴隨,本詩體現(xiàn)了一種深刻的批判精神。詩人繼承了古典主義、啟蒙主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毫不掩飾自己詩歌的社會性、傾向性。美變成丑,青春變成死亡,這到底是誰之罪?詩人在發(fā)出一連串的問題之后,把筆觸深入到現(xiàn)代城市生活的表層之下,發(fā)現(xiàn)了它的最深刻的弊端:人的孤獨與疏離感,F(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車輪碾碎了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外殼,將其成員拋入蜂窩般密集而又沙漠般荒涼的城市,使其按照“適者生存”的原則自由競爭,于是便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不論父親母親,/還是姐妹兄弟,/感情全都改變;/面對嚴酷的事實,/愛情滾下山巔”。因此,對詩中這位“不幸者”來說,使她感到心靈顫栗,感到人生難以忍受的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疏離,是無法排遣的孤獨感:“……無數(shù)窗口/從一樓到頂樓/都亮著燈光……”唯獨她一個人站在滑鐵盧大橋上,“無家可歸”,“在此驚愕地凝望”。沒人同情她,沒人需要她。那些“放蕩的男人”滿足了自己的欲望以后,?下幾個便士,心安理得地走了。與她相伴的只是“早春的寒風凄凄”和這座常被人選作自殺地點的大橋。既然在她前面已經(jīng)有無數(shù)人走了這條路,為什么她就不能呢?于是她“決然投身”,徹底得到了解脫。

按照基督教的傳統(tǒng)觀念,自殺是一種“叛逆行為”,是輕率、不負責任、軟弱的表現(xiàn),詩人對這一觀念也進行了批判。他憤怒地指出,那些責備死者的所謂基督徒,其實最缺乏基督的仁愛之心。詩人在本詩末尾呼吁人們:“承認她的軟弱,/承認她的失足,/恭順地把她的罪孽/交給救主審處!”因為除了上帝以外,誰也無權對這不幸的自殺者說三道四,橫加指責。(張德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shiju/219647.html

相關閱讀:荷笠?guī)﹃枺嗌姜殮w遠
拉伊莎_詩歌鑒賞
季節(jié)_詩歌鑒賞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杜甫《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勒耕牛,兼書觸》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