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峨眉山》原文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shù)。
云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李白《登峨眉山》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因兩山相對,望之如峨眉而得名,是著名的風景區(qū),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2、邈:渺茫綿遠。
3、周流:周游。
4、絕怪:絕特怪異。
5、青冥:青而暗昧的樣子。
6、泠然:輕舉貌。
7、錦囊術(shù):成仙之術(shù)。
8、瓊簫:即玉簫,簫的美你。
9、微尚:指學(xué)道求仙之愿。
0、煙容:古時以仙人托身云煙,因而稱仙人為煙容。此處煙容即指臉上的煙霞之氣。
、塵累:塵世之煩擾。
2、騎羊子:即葛由。
李白《登峨眉山》翻譯
蜀國有很多仙山,但都難以與綿邈的峨眉相匹敵。試登此峨眉山周游觀覽,其絕特奇異的風光景致哪里能全部領(lǐng)略。青蒼的山峰展列于天際,色彩斑爛如同出自畫中。飄然登上峰頂賞玩紫霞,恰如真得到了修道成仙之術(shù)。我在云間吹奏玉簫,在山石上彈起寶瑟。我平生素有修道學(xué)仙的愿望,自此以后將結(jié)束世俗之樂。我的臉上似已充滿煙霞之氣,塵世之牽累忽然間已消失。倘若遇上仙人騎羊子,就與他相互攜手凌跨白日。
李白《登峨眉山》賞析
《登峨眉山》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詞作品,這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八、九年(720、72年)間。李白二十五歲之前在蜀地,讀書游學(xué),先后兩次登上峨眉山。這首詩通過寫登峨眉山時的感受表達了作者對仙界的向往。開頭寫未到峨眉以前對峨眉山的向往;接著寫峨眉山的景色,抒發(fā)詩人探幽訪勝的情懷、好道求仙的不羈性格,并寫出了峨眉山遠絕塵囂的境界。詩雖寫尋仙訪道,而更多的則是李白追求純真善美,反對虛偽丑惡的表現(xiàn)。
此詩為五言古體,全篇十六句可分四段,每段四句。用入聲質(zhì)韻,一韻到底。四段的首句,皆用平聲字作結(jié),在音調(diào)上有振音激響的作用。雖是一首五言古詩,但在結(jié)構(gòu)層次上是非常嚴整的。
首段“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四句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為名勝,無與倫比,為登覽游山,伏下線索。接著寫初到名山、親歷奇景。“周流”說登覽游賞當遍及峨眉古跡名區(qū)!霸嚨怯[”即初次登臨!敖^怪”指峨眉山巖壑幽深,群峰險怪,陰晴變化,景象萬千。“安可悉”極言峨眉山深邃,林泉勝跡,難以盡覓。
第二段首二句“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具體寫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麗無儔,奇光異彩,分列雜陳。讓人感到一登峨眉山,頓入清境,仿佛置身于圖畫之中。后二句“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shù)”進一步寫登山以后的感受。言登臨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靄之間,心與天和,似能參天地之奧秘,賞宇宙之奇觀,得到了仙家的錦囊之術(shù)。
第三段“云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接著描述詩人在這樣的山光掩映,云霞飄拂的景象下面,歡快無極。弄瓊簫于云霄,響徹群峰;彈寶瑟于石上,聲動林泉。怡情于物外,乃得償平生之夙愿!捌缴形⑸校瑲g笑自此畢”說明詩人早已絕情榮利,不慕紛華,在漫游峨眉,飽覽山光之際,快慰平生,歡情已償。
末段前二句“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云煙萬態(tài),晴光霞影,呈于眉睫之前,大略指峨眉山頂?shù)摹胺鸸馄婢啊。在晴光的折射之下,人影呈現(xiàn)于云影光環(huán)之間,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塵世百慮因而滌盡。末二句“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膀T羊子”,指峨眉山傳說中的仙人葛由,傳說他騎著自己刻的木羊入山成仙。詩人說:假如得遇騎羊子葛由,亦當與之攜手仙去,上凌白日,辭謝人間。
此詩極寫峨眉之雄奇無匹,真令人有人間仙境之感,這就難怪詩人會飄飄然有出世之思了。他甚至幻想能遇到仙人葛由,跟著他登上絕頂,得到成仙。當然,當時的李白實際上并不想出世,他有著遠大的抱負,正想干一番經(jīng)國濟世的大業(yè),峨眉奇景只是暫時淡化了他的現(xiàn)實功利心。不過,由此也不難看出,名山之游對李白超功利審美情趣的形成有著不容低估的影響。
此詩寫尋仙訪道,雖然是受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更多的則是李白追求純真善美,反對虛偽丑惡的表現(xiàn)。
李白的詩詞全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shiju/425640.html
相關(guān)閱讀: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薔薇_詩歌鑒賞
君能洗盡世間念,何處樓臺無月明
抱樸子外篇任命卷第三十九
宋史?辛棄疾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