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地理備考:全球洋流的分布與成因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復習方法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每周推薦閱讀第三輯

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      試題

  海流(洋流)猶如大洋中的河流,會向某一特定的方向流動,流動的路徑大致固定,惟有在陸地沿岸,會因潮汐、地形及河水的注入等影響其變化。其中,洋流是海洋中大股海水的定向流動,洋流的溫度、鹽度和流向在各地大致一定。洋流如按成因而分,有因風的摩擦應力而產(chǎn)生吹送流(drift currt),因海水密度不均而生的密度流(density current),因海面傾斜而生的傾斜流(slope current),及因流體的連續(xù)性而發(fā)生的補償流(compensation current)。其中以盛行風吹拂的吹送流最為普遍,次為密度差異而生的密度流。洋流如依本身與周圍海域之溫度差異而分為暖流及寒流。前者為洋流本身比周圍海域高溫,後者則比周圍海域低溫者。至於涼流則是從溫帶流向熱熱的一種寒流。

  海(洋)流隨其成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性質(zhì),以下一一作簡述:

  1.吹送流:

  固定風向的風持續(xù)吹過海面,其對海面施加的摩擦力造成海水的流動。

  有關吹送流的理論,直至艾克曼(Ekman)考慮流體摩擦力與地球自轉(zhuǎn)偏向力後,才奠定了吹送流的理論。例如:北赤道海流就是東北信風引起的,而北太平洋海流主要是靠西風吹送所致,因此又稱為「西風漂流」。

  2.密度流:

  因溫度、鹽度及所含懸浮物的不同,海洋內(nèi)部的海水密度分布得很不均勻,水壓的差異會導致海水的流動(就像大氣氣壓的差異會形成風的道理一樣)。像是在為陸地所環(huán)繞的海灣?,海水的鹽度通常會比較高。地中海表層海水的蒸發(fā)量每秒鐘約高達10萬噸,所以海水鹽度高達37%0(僅次於紅海的41%0),特別在清冷的冬季,沉重的表層水會下沉至海底,再向西流出直布羅陀海峽,而大西洋鹽度較小的海水會從潛流出去的高鹽度水上層反向流入地中海,以補充地中海流失的水量。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潛艇就曾為了躲避敵方的偵察而關掉馬達,再利用上、下兩層反向流動的洋流,順流進出地中海。

圖片:海洋寒暖流之分布

  圖片:因海鹽與密度效應產(chǎn)生的溫鹽環(huán)流與全球鹽分傳遞系統(tǒng)。在北大西洋深海所形成的高鹽分海水貫越整個大西洋,繞過非洲大陸,經(jīng)過印度洋,最後北上進入太平洋之深處。這股海水在北太平洋涌升至表面,然後沿著表面尋路回到北大西洋的起始點。

  溫鹽環(huán)流對於全球氣候的影響并不亞於位於較為淺海部分地理上比較熟知的幾個洋流系統(tǒng)。因為鹽分對於氣候長期變化的影響可說相當深遠的。例如鹽指學說(salt fingers),salt fingers於1960年被提出來以後,一般認為這個現(xiàn)象對混合表層以下的海水相當重要,它可以有效混合中、深層海水中的鹽分及熱量。對溫鹽環(huán)流及全球氣候有不可忽略的影響。海水因為溫度及鹽度的影響有明顯的層化現(xiàn)象。接近表面的海水由於與大氣接觸,可受風力驅(qū)動并由機械性紊流混合海水;旌蠈右韵碌暮K畡t主要靠溫度及鹽度的改變來造成海水密度變化而驅(qū)動環(huán)流,也就是所謂的溫鹽環(huán)流,相對於表層的風生環(huán)流,溫鹽環(huán)流的流動緩慢,主要沿著等密度面流動。在層化的海洋中,如果上層海水溫度、鹽度較高,下層海水較冷、鹽度較低,則在這兩層海水交界處,上層溫暖的海水由於接觸到下層低溫的海水,溫度會逐漸下降,密度逐漸提高,這些較重的海水會向下沉,像手指頭一樣伸入下層海水,這個現(xiàn)象稱為『鹽指』,是一種小尺度的混合作用。由於鹽指的溫度可以很快跟周圍達到熱平衡,比鹽度的混合迅速,這些下沉的海水密度會繼續(xù)提高,鹽指也就繼續(xù)往下伸展,同時也將下層海水置換到上層,達到混合兩層海水的作用。鹽指是海洋中非常重要的混合作用之一。海洋中小小的鹽分變化也有可能影響較大尺度的環(huán)流組成,而更大一點的環(huán)流變化可能對全球的氣候發(fā)生重大的影響。像是最近的一些氣候?qū)W假說中就認為全球變暖將使海洋溫度上升,并使更多的淡水流入海洋(如氣候變暖將加快冰山的溶解速度)。而通過一些氣象模型的演示,我們認為海洋表面溫度的上升以及海水鹽度的減小可能減緩溫鹽環(huán)流甚至使其完全停滯。也就有可能發(fā)生電影“後天”中的某些場景。

  地球氣候自脫離上一冰河期之後,在一萬年前左右溫度突然下降,形成一短暫的冷期,稱為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美國哥倫比亞大學Broecker等人認為溫鹽環(huán)流的改變是造成此一現(xiàn)象的主因。他們的的看法是: 天文因素的變化使地球逐漸脫離上一個冰期( 約1萬8千年前 ),北美冰河大量溶化,某種因素改變了淡水向南流入墨西哥灣的現(xiàn)象,反使得大量淡水向北流入北大西洋,表面海水因之變輕(因為,含鹽量變小),下沈海水量變少,溫鹽環(huán)流因而變?nèi)。海表面往北洋流也連帶的減弱,北傳的熱量減少,降低海洋調(diào)節(jié)高緯大氣的功能,氣溫因此迅速下降。

  有些科學家利用大氣/海洋耦合模式去模擬溫鹽環(huán)流對新仙女木氣候的影響他們假設二種狀況,一種是有溫鹽環(huán)流,即在北大西洋海水下沈,另一種是無海水下沈。結(jié)果顯示溫鹽環(huán)流不但使北大西洋氣溫升高,北半球平均氣溫也升高,但是南半球氣溫則下降。相反的,如果沒有溫鹽環(huán)流,北大西洋及北半球平均氣溫皆將下降。他們的研究證實了Broecker等人的看法。

  除了影響氣候,北大西洋也具有調(diào)節(ji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作用。這是因為,大量二氧化碳在北大西洋溶解於海水,隨著海水下沈進入溫鹽環(huán)流,使得北大西洋成為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海洋地區(qū)之一。

  溫鹽環(huán)流的影響甚至并不只是長期的氣候變化,還有短期非特定型態(tài)的天氣變異因子?屏_拉多州立大學的資深颶風研究員葛瑞(William M. Gray)則相信,颶風的長周期變化可能與全球海洋環(huán)流有關,因為洋流會將熱帶溫暖的高鹽水,千里迢迢帶到北大西洋。當這個溫鹽環(huán)流很強勁時,北大西洋會比較溫暖,而且產(chǎn)生較多大型颶風;當環(huán)流減弱時(也許是因為北極海冰的淡水注入),颶風的活動也隨之減緩。

  至於較為淺海的環(huán)流以及洋流系統(tǒng)主要影響并調(diào)控大陸的氣候組成。在地球表面,海洋與大陸的分布直接影響氣候分布的組成。在陸地局部和海洋局部地區(qū),影響氣候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和洋流。二億年以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個超級大陸,二億年前左右,由於海底擴張,大陸板塊開始分裂漂移,最後形成了現(xiàn)今的海陸分布狀況:大部分陸地集中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緯30度到60度之間,而海洋占地球總面積的71%,陸地僅占29%。海洋和大陸由於物理性質(zhì)不同,在同樣的輻射之下,它們的增溫和冷卻有著很大的差異。陸地的比熱小而且是固態(tài),對於太陽輻射變化的反應幾乎是立即的,快速地增溫與冷卻,且無法有效率地傳輸熱量;反之,海洋的比熱大,太陽輻射的季節(jié)變化無法立即改變海水溫度,此一延遲效應,使得海洋在夏天儲存多馀能量,冬天時再釋出。因此冬季,大陸氣溫低於海洋,夏季,大陸氣溫高於海洋。海陸分布對氣候影響,在地球上形成了差別很大的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變化快、變化大,因此大陸性氣候的日溫差、年溫差數(shù)值都較大,而海洋性氣候則相反。大陸性氣候最高溫出現(xiàn)在7月,最低溫出現(xiàn)在1月,海洋性氣候一般最高溫出現(xiàn)在8月,最低溫出現(xiàn)在2月,氣溫變化晚於大陸。在同一緯度,春夏的氣溫,陸上較高,海上較低;相反,冬秋的氣溫,陸上較低,海上較高。從而大陸性氣候具有春溫高於秋溫的特點,而海洋性氣候則有秋溫高於春溫的特點。在濕度和降水方面,海洋性氣候的特徵是相對濕度較大,相對濕度年變化小,云量多、降水量多,降水的年變化小,秋冬降水較多。而大陸性氣候的特色是,相對濕度較小,相對濕度的年變化大,云量少,晴天多,降水量少,降水的年變化大,夏季降水較多。

  海陸對氣壓和風也有明顯的影響,季風主要就是導因於海陸分布產(chǎn)生的加熱不均勻。氣壓分布隨氣溫分布而變化,夏季,大陸是熱源,海洋為冷源,因此陸上氣壓低,海上氣壓高,導致風從海洋吹向大陸;冬季,海洋是熱源,大陸為冷源,海上氣壓低,陸上氣壓高,於是風從陸上吹向海洋。此外,海陸分布也影響海洋環(huán)流,間接影響氣候。例如,大約在三千年前,原來相連的南美洲與南極洲分裂漂移開,於是兩者之間形成了繞南極的洋流,使原本來自熱帶的洋流被截斷,無法繼續(xù)將熱能傳送至南極大陸附近的海域。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xuexi/172956.html

相關閱讀:數(shù)學高考復習你必須掌握八大“訣竅”
四級沖刺階段復習分項指導
二輪復習中外語學科復習策略與重點
政治:2014北京高考新課改復習方案
2014高考英語考試說明解讀及第三輪復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