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養(yǎng)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家長切忌操之過急,既不要過度保護,也不要越俎代庖地幫孩子計劃好一切。
1、只在幼兒園里學開口
培養(yǎng)人際溝通能力,不該只局限在幼兒園,家庭和社會才是更廣闊的空間。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自我表達,每個幼兒一開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開口,比如爸爸媽媽等,對于這種情況可以選擇熟悉的場地,讓孩子開口。
比如,先在家里人面前表現自己,說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漸漸的,當家里來客人時,可以讓孩子嘗試為大家表演,之后可以帶孩子到小區(qū)或朋友家中,與陌生人交談。
幼兒的情感框架就是在與父母交流和共處中搭建起來了,會影響他未來的與人交往能力!暗行└改柑^依賴早教等社會培訓機構,有時候因為工作太忙,甚至把孩子‘外包’給這些機構。當親子相處時間越少,孩子沒有辦法得到幸福感時,他就極有可能不愿說話或變得性格內向!
2、過度保護寶寶
在幼兒園里,小朋友間時常會因為玩具或事物產生沖突,甚至吵架、打鬧。孩子吵架,吵過就忘,但部分家長卻頗為“記仇”。有的家長會說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負你,他是壞人’之類的評價。殊不知,家長這樣做不僅是過度保護,并且人為地給孩子留下印象,把人簡單地分成了‘好人’和‘壞人’。
其實,吵鬧是孩子交往的一種方式,而且往往有利于他們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家長不該簡單地充當法官,而是了解事情前因后果以及孩子內心想法,幫助他分析和解決問題。
3、搶玩具也是一種交往行為
不少家長害怕孩子間產生沖突,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往往息事寧人地說:“不要搶,我再給你買一件!奔议L千萬別做“和事佬”,其實這樣是扼殺了孩子與人交往的一次機會。孩子或許就在爭搶玩具的過程中,領悟到怎么才能與人溝通,并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總要進行交流和相互交往,有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有些寶寶在小群體中能很快地適應,與伙伴們相處得很好,而有些寶寶不僅不能適應,反而會郁郁不樂,這應當引起家長的注意,要適時加以引導,讓寶寶快樂、自如地處理這些關系。
寶寶不僅要敢于與人交往,樂于與人交往,還要會與人交往。在這一點上,父母對寶寶的教育方式起著決定性的因素。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民主型的,尊重寶寶,有關寶寶的事情要和他商量,聽聽寶寶的想法,即使只是一個形式,也能讓寶寶感覺到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遇到事情應該互相商量。
反之,如果父母對寶寶的教育方式不得當,則會導致寶寶從中學習到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溺愛、專制、忽略等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106743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