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寶寶分離焦慮解決方案 超實用 新手媽媽們值得學習!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出現(xiàn)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分離焦慮,誘因各不相同。尤其是0-6歲寶寶,不管你的孩子正經(jīng)歷哪個階段的分離焦慮,都請好奇地來探秘一下他因“分離”而“焦慮”的內心世界,因為這是你疏解孩子焦慮情緒時必備的一把鑰匙!

  1歲半的孩子, 既渴望離開媽媽,又害怕離開媽媽,所以看上去特黏人

  這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1歲半正是孩子容易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高峰期,積極一點地想,這表示孩子已經(jīng)準備著要邁出獨立的步伐了!

  大部分孩子1歲多學會獨立行走,這也是他全方位邁向獨立的開始,而同時,也是他一點點遠離媽媽的開始。不過此時的他并沒有準備好和媽媽徹底地分離,所以,小人兒對獨立有多少渴望,他對分離后回到媽媽身邊的渴望就有多少。

  另外,16?20個月的孩子,逐漸掌握了許多新本領:思考、奔跑、自己吃飽飯??掌握和練習每一種新本領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挑戰(zhàn)和挫折,這極容易引發(fā)焦慮感。因此他的心里滿是沖突,既想依靠自己完成大小事情,又因為離開媽媽的保護而不安。

  那應該怎樣疏解孩子的焦慮?寶媽們可以學習一下

  1、跟媽媽說再見時

  孩子安全感再好,留下來陪伴的成人再稱心,與媽媽分別都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對于1歲半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他需要確認,媽媽離開后一定會再回來。

  短暫的“再見”游戲。你可以試著通過游戲的方式,解除孩子心里的擔心。跟孩子假

  裝說“再見”,然后藏到沙發(fā)后面,在一段合適的時間后,冒出來讓他看見。慢慢地,延長你躲起來的時間,也就是和他分離的時間。當然最后一定是他終于找到了你!

  千萬不要悄悄溜走。和孩子分別時,你的態(tài)度很重要,當你表現(xiàn)出很焦慮、不放心,總是抱著他不撒手時,孩子會誤以為和其他人在一起不安全。千萬不要偷偷溜走,否則的話,他的潛意識里會埋下一個想法:媽媽可能隨時會突然消失。這會導致孩子下次和你分離時更加依戀、焦慮。當你真的要離開時,給孩子一個“預告”:“一會兒媽媽要出門,你和奶奶在家一起玩。”

  固定的告別程序。分別時,一個簡單的告別儀式會非常有幫助。比如,對孩子說:“媽媽下班后就回來了。媽媽愛你。”然后給孩子一個簡短而用心的擁抱就可以了。熟悉的告別程序,會幫助孩子從“媽媽在”安心過渡到“媽媽不在”的狀態(tài)。

  2、參加陌生人聚會時

  和一大幫陌生人在一起,很容易讓孩子感到焦慮,但因為親朋好友都是你熟悉的,所以很容易忽略孩子的焦慮感。

  下次再帶小朋友面對一群陌生人時,請 不要因為面子問題,強推孩子和陌生人互動,或者很“放心”地把他交到陌生人手里。多給他點時間,直到他自愿從你身邊走開,和別人互動。不過即使這個時候,你仍然不能離他太遠,甚至徹底消失。也許,剛才他還愿意讓別人抱著,但過一會兒他就覺得夠了,該回媽媽身邊了。隨時給他準備好可以回來的“安全港灣”。如果這一次,他被勉強和陌生人交往,下一次碰到陌生人時他會更加緊張,熟悉陌生人的時間也會拉得更長。

  不要為孩子擔心,即使從頭到尾他都是繞在你身邊的“小害羞”也沒關系。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鼓勵他變膽大,而是給他提供“安全港灣”,讓他知道“我隨時可以回來”。

  3、每日入睡和醒來時

  不管是晚上睡覺還是午睡,孩子一旦發(fā)覺自己一個人待著就忍不住不安起來。這幾乎是孩子每天都要經(jīng)歷的最常規(guī)、最長時間的“分離”了。

  媽媽可以在睡覺之前安排一套固定的流程,比如洗澡、唱歌、講故事、睡覺,這能給孩子暗示:睡覺時間就要到了!提前知道,有助于讓孩子放松。你還可以給他最愛的玩具,讓他抱著,或者播放有安撫作用的音樂。這樣,房間里的靜寂不至于讓孩子太不安。當孩子自己醒來,并沒有哭鬧而是安靜地待著或者玩玩具時,不要沖過去打擾他。給他一點寶貴的時間,學習獨處。一旦感覺到,即使媽媽沒在身邊,也未必那么可怕,這會增強他自信與獨立的能力,同時,這也是為他將來更長時間地和媽媽分離做著準備。

  3歲,幼兒園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媽媽不在身邊怎么辦?我不要去!

  3歲的孩子,開始邁向成長中的另一個里程碑:離開媽媽,開始全新的集體生活!這個過程中,表現(xiàn)出焦慮幾乎是所有孩子的必經(jīng)之路。成人眼里,只是游戲、吃飯、睡覺而已,但在孩子看來,游戲必須在規(guī)定的地方、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萬一和其他小朋友起沖突,沒有人可以幫助他,他害怕了也不知道該躲在哪個角落。到了中午是可以吃飯,但“餐具和家里的不一樣!我不想吃扁豆,但不敢扔掉!”睡覺也是一樣,“床根本不是我的!”還有更可怕的事情:“我為什么要在幼兒園待那么久?媽媽說放學就來接我,可到底什么時候放學?萬一她不來怎么辦?她會不會不要我了?”

  怎樣疏解3歲小朋友的焦慮呢?

  1、幫孩子盡可能做充分的準備,讓他對幼兒園的一切多些了解。

  在確定好幼兒園之后,找機會帶孩子去幼兒園“溜達溜達”,讓他熟悉那里的環(huán)境,至少知道他最愛的滑梯在哪里?翹翹板是什么顏色的?哪個墻角有一片野花?如果可以的話,跟幼兒園溝通,允許你們入園參觀幾次,或者借著上親子班的機會,讓孩子主動探索幼兒園更多的細節(jié):可以在哪兒上廁所?他即將進入的教室長什么樣子?教室里的老師漂不漂亮?主動的探索而不是被領著參觀時,孩子的約束感不會那么強,也不容易產(chǎn)生一種“在這里我只能聽別人的、順從別人”的感覺。這樣,當孩子真正入園時,哪怕一點點的熟悉感,也不會讓他有完全失控、陌生的感覺。

  2、讓孩子準時看到你,見到孩子后切忌“盤問”。

  “媽媽會不會不要我了?”是最讓孩子糾結的擔心。消除這個擔心,媽媽除了要按時出現(xiàn)在幼兒園門口,把孩子接走,更長久的心理鋪墊是媽媽需要在入園之前很久很久就要著手的一項工作。從孩子出生后開始,他有沒有感覺到:“媽媽喜歡我?”“媽媽需要我?”“媽媽無論如何不會丟下我?”孩子對自己在媽媽心中的價值越確定,他越能安心地待在幼兒園等媽媽。除了媽媽平日里點滴的累積,當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對媽媽表現(xiàn)出不舍時,與其對孩子說“沒什么害怕的!”來壓制孩子焦慮的情緒,不如對他說“媽媽也有點不舍得,媽媽會想你”來得更讓孩子安心。

  另外,媽媽會很關心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但“盤問”并不是一個好辦法。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告訴孩子:“媽媽一整天都在想你,媽媽很想把這一天欠下的親親抱抱都補足了。”媽媽的喜歡和想念,對孩子是最高獎賞,也是對孩子安全感的最快速補充。孩子想分享快樂的事情,或者傾訴不好的感受,一定會選擇在他覺得最舒服、最放松的時候。

  3、給孩子專注工作的機會,讓他累積自信體驗。

  “我行不行?”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累積在潛意識里的信息。當孩子從小被放手做各種探索和嘗試,當孩子有機會專注完成許多事情,他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這種“我能行”的良好感覺,會直接幫助孩子在幼兒園里勇于表達自己,爭取屬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會出現(xiàn)“因為沒把握,想做卻不敢做”的糾結,而這種糾結正是讓孩子在幼兒園里焦慮的重要因素。

  6歲,我不要和喜歡的人分開,我就是不讓他們走!

  這么大的孩子出現(xiàn)強烈的分離焦慮,確實有點出乎常態(tài)。除了孩子遭遇過對他刺激特別大的分離事件外,最有可能的誘因是,他對與別人的親密互動有著極大的渴求,而這種渴求在父母那里沒有得到滿足。喜歡的伙伴的離開,激發(fā)了他內心中很難受的一種感覺:我馬上又要一個人了,一個人是很孤單的、無聊的、沒有意思的。同時,還有一種不好的感受也可能被激發(fā):我很無助,很無能。我不想讓別人走,可是總是阻止不了,我不愿意的事情總是發(fā)生。當孩子心里有排解不了的負面感受,甚至他感覺失控時,就會表現(xiàn)出低于原本年齡水平的“不講理”。

  應該怎樣疏解6歲孩子的焦慮癥?

  1、檢索成長過程中,是否滿足了孩子對聯(lián)結和親密感的渴求。

  爸爸媽媽要首先回憶一下,孩子還小時,有沒有經(jīng)歷過頻繁地搬家或者更換親密養(yǎng)育人?其次,檢查一下平常和孩子的互動中,是否很多時間都花在親密的、沒有任何目的的互動上?要警惕把互動的目的總放在讓孩子“學點什么”上,這不能滿足孩子對聯(lián)結和親密感的渴求。

  所謂的聯(lián)結,不帶任何目的性。孩子可以敏銳地感覺到“媽媽是為了提高我而和我在一起?”還是“為了和我在一起而隨便干點什么都行!”當媽媽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是帶著提高孩子的目的,孩子只能感覺到“我很差,所以媽媽總想教我點什么”,這樣,聯(lián)結但不能建立,而且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2 、通過親密互動,幫助孩子找回安全感,緩解焦慮。

  讓孩子重拾與爸爸媽媽的親密聯(lián)結。盡量增加與孩子的親密接觸,特別是肢體接觸。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要教任何東西,全心陪伴玩耍就好。言行一致地表達給孩子看:媽媽很喜歡和你在一起,你對媽媽非常重要。即使你有點笨,即使你不知道的事情很多,你在媽媽心中的價值一點都不會減少。

  讓孩子感覺“我能行”“我可以說了算”。越是理智型的,喜歡講道理的媽媽,越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無能的感覺。媽媽的“道理”只能讓孩子感覺:我什么都不懂,怎么都做不到讓媽媽滿意!

  除了涉及底線和原則的事情,其他都放手去讓孩子體驗,并肯定他的進步和收獲,增強他的獨立性和力量感。但是,獨立性和力量感的培養(yǎng),不能以割裂聯(lián)結為代價。比如,我們可以訓練孩子自己吃飯,但當某一天孩子就是要求你喂飯時,滿足一下也未嘗不可!不要以鍛煉獨立性為說辭,斷然拒絕孩子。因為這時孩子不僅在試圖開始一段親密互動,同時在測試:我今天就想媽媽喂,就是希望我說了算,看看能不能成功?在無傷大雅的事情上,滿足一下孩子的力量感,對他有利無害。

  角色置換游戲,讓孩子整理分離沖突時的感受。除了加強“親密感”和“力量感”這樣細水長流的工作,給孩子設計一些角色置換的游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理清在分離沖突時的感受。

  比如兩輛小汽車在一起玩,快要回家的時候,其中一輛小車就是不讓對方走。于是他作為一個懂事的大孩子來評判,并給它倆想出解決沖突的辦法。當同樣的場景發(fā)生在別人身上時,他的理智完全可以發(fā)揮出來,這對他是很好的整理。而不是總在情緒最激烈時,做出本能卻錯誤的反應。這時,媽媽在一旁扮演的角色一定不是趁機大講道理,而是假扮那輛小車,“蠻不講理”地不許對方走。

  可以的話,媽媽也可以在孩子離開時,扮演弱勢角色,死活不放孩子走,不讓他出去玩。最后孩子終于可以走了,可媽媽還是“依依惜別”,表現(xiàn)出不舍和想念。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205947.html

相關閱讀: